学术投稿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刘雪芳;姚晓霞;林争艳

关键词:中药汤剂, 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摘要: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的频率越来越高,轻者会带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的损害,给患者带来痛苦,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管理.现就临床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应用环孢素A,对照组应用长春新碱.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优于长春新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现民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情商理论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急诊科是医疗服务的前哨,也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集中反映,急诊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护士对患者的躯体疾病护理往往重于心理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在急诊工作中,不仅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等,运用情商理论,控制自己情感,解除患者心理压力,积极主动配合救治.

    作者:曾灿辉;郭萍;敬丽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特别是乙型肝炎一直危害着人类健康,在乙型肝炎的诊断中,习惯以HBeAg是否阳性来判断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及传染性的强弱.但随着HBeAg变异株的出现,乙型肝炎前S1抗原(Pre S1 Ag)成为HBV感染、复制和乙型肝炎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探讨Pre S1 Ag与乙型肝炎标志物(HBV M)、HBV DNA的关系,现就25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Pre S1 Ag、HBV M和HBV DNA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阙钦中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体会

    肺炎支原体(MP)肺炎是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多发于秋冬季节,以青少年儿童发病较多,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病体征表现轻重不一,常伴有肺外合并症,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且可发生周期性流行,较为迁延,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现对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作芬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血液灌流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体会

    血液灌流是血液通过体外循环中灌流器吸附作用清除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药物以及代谢产物等,然后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给患者,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是临床抢救危重中毒患者的有效方法[1].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情发展变化迅速,病死率高.因此,能否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传统应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活剂治疗,病死率仍>10%[2].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我科自2005年6月-2011年6月应用血液灌流技术联合治疗中、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20例,同时加强灌流治疗前、中、后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兰世英;周琴;黄琴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麻醉处理

    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传统手术方式是开胸进行人工血管置换,麻醉时需要采用单肺通气以避免左侧正常通气的肺影响手术操作.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具有疗效确切、应激反应轻、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同时其麻醉处理也具有较大风险.我院2004年4月-2010年6月收治胸主动脉夹层患者53例,均采用静吸复合气管插管麻醉行腔内隔绝术,效果良好,现将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沈华春;郭建荣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高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 高龄肺癌患者日益增多,但是由于老年脏器生理功能低下,且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肺气肿、心血管等疾病,致使心肺功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围手术期潜在风险、相关并发症明显增高.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老年肺癌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护理高龄肺癌手术患者9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晓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藏药内服联合外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藏医学中白脉病的范畴,其多是由慢性劳损、闪挫暴力、外伤及风寒湿邪侵袭腰间、饮食不当等引起腰部经络损伤,血行不畅所致,表现为痛、麻、凉、僵硬等症状.其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病程长、顽固为特征,好发于20~60岁,并有低龄化趋势.多发于青壮年和劳动者,农村高于城市.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西医均有很多报道.本资料采用纯藏药制剂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庆智;莫生祥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49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并发症及风险.方法 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剖宫产分娩的492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以剖宫产分娩的非瘢痕子宫妊娠50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孕周为(267±9)d,对照组孕周为(270±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置胎盘发生率为10.57%高于对照组的7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不同程度的盆腹腔粘连,对照组无粘连.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风险明显提高,随着再次妊娠分娩人数的增多,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已十分必要.

    作者:邹敏;刘正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电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5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电针拔罐治疗不同椎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 125例患者分为A组67例和B组58例,A组为L3~4间盘突出,B组为L4~5与L5~S1混合突出,均用SDZ Ⅱ电针仪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3.13%、95.51%高于B组的18.97%、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且治疗单纯L3~4间盘突出效果优于L4~5与L5~S1混合突出.

    作者:马俊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新生儿颅内出血5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我院2008-2010年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50例,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痊愈40例,死亡10例.现将其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0例,其中由于助产时外力作用不当而致胎儿头颅变形引起损伤性颅内出血8例,多合并有缺氧性出血.宫内窒息20例,出生后发生窒息30例,其中1例窒息长达40min.

    作者:黄锋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血药浓度与生化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甲胺磷农药中毒早期血药浓度与血胆碱酯酶(ChE)及氯磷定、阿托品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92例急性甲胺磷农药中毒患者按中毒程度分为轻、中度中毒组54例和重度中毒组3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9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3组血药浓度与ChE及氯磷定、阿托品用量的关系.结果 重度中毒组血药浓度及氯磷定、阿托品用量均明显高于轻、中度中毒组,ChE活性明显低于轻、中度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ChE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甲胺磷农药中毒早期ChE结合血药浓度在中毒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彭广军;杨伟红;赵慧卿;郭琳;李秀敏;王丽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可减少呼吸道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便于痰液排出,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气道湿化是以液态水的形式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膜纤毛正常运动的一种物理疗法,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标准过程.我们给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其护理措施如下.

    作者:郭娟;刘亚飞;陈凯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重建钉治疗股骨转子周围不稳定骨折27例观察

    股骨转子周围不稳定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受创伤暴力及骨质疏松等因素的影响,多为粉碎性骨折,骨折复位的好坏及内固定的选择对骨折愈合、术后康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科于2007年1月-2011年1月切开复位股骨内侧结构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转子周围骨折2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记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时间治疗学在非杓型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时间治疗学在非杓型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根据不同时间给药,对照组在早晨6∶00~7∶00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组在晚上18∶00~19∶00服用降压药物,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2组治疗后血压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时间治疗学,能使血压控制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多数患者可恢复24h血压的昼夜节律,降低靶器官损害.

    作者:郑晓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机械通气患者102例人机对抗原因分析

    机械通气可改善患者通气和换气功能,减少呼吸做功,而对于自主呼吸较强的患者,如果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不协调或发生对抗,则可增加呼吸做功的消耗,如处理不当会加重患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现回顾性分析我科人机对抗患者102例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作者:赵志梅;姚振秀;庞晓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的频率越来越高,轻者会带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的损害,给患者带来痛苦,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管理.现就临床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刘雪芳;姚晓霞;林争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监狱服刑人员23例HIV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监狱服刑人员HIV感染情况.方法 对服刑人员2090名进行HIV 抗体筛查.结果 筛查出HIV感染者23例,以青壮年为主,主要以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 监狱服刑人员构成复杂,应积极防治艾滋病,以便有效遏制其传播.

    作者:尤宜刚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外阴巨大尖锐湿疣手术切除2例护理体会

    尖锐湿疣为好发于生殖器的传染病,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皮肤的黏膜交界处,初起时为淡红色小丘疹,可融合成乳头状、菜花状增生物,根部可有蒂,表面潮湿柔软而有臭味.尖锐湿疣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母婴传播,>60%病例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此类患者常有不洁性行为史.

    作者:陈芝翠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我院2007-2009年抗肿瘤药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盐城市第一医院2007-2009年抗肿瘤药使用情况,了解临床抗肿瘤药的用药特点.方法 对该院2007-2009年抗肿瘤药的品种数、消耗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抗肿瘤药物品种基本固定;抗肿瘤药年销售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他抗肿瘤药及抗肿瘤辅助药所占比例较大;天然来源抗肿瘤药在临床上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结论 该院抗肿瘤药的用药现状符合当前国内该类药品消耗的总趋势,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作者:凌柏;成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