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41例疗效观察

唐新妹

关键词:黄芪, 丹参, 慢性肾炎, 疗效
摘要:目的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探讨黄芪与丹参注射液在治疗慢性肾炎中的疗效.方法 将住院治疗的慢性肾炎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病例的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肾功能(BUN、Scr)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尿蛋白与血浆白蛋白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芪与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对减少蛋白尿的发生、提高血浆白蛋白、改善肾脏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临床使用安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教育

    目的 通过开展工休会了解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2例乳腺癌患者,通过召开工休会讲解与提问和患者之间交流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测定患者感受来自家庭及社会支持的程度,测量患者的压力水平及压力源.结果 乳腺癌患者心理状况评分(4.89±1.78)分,家庭社会支持程度中等,压力水平得分(43.13±4.77)分.结论 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素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及合理性分析

    目的 评价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外科168例围手术期患者出院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适应证基本合理,但选用药物起点过高,在未做药敏试验的情况下,盐酸克林霉素磷酸酯应用率达34.8%;各类切口二联用药比例达60.0%;初次给药时机不当,50.0%为术后用药;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结论 该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存在不合理性,需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作者:董建明;邓尚林;胡家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部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

    静脉给药是临床给药的一个主要方法,1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它不仅保证了治疗药物及时有效的应用,还减少了患者痛苦.临床上静脉穿刺常用的部位是手部静脉,如何使手部静脉穿刺成功,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如下.

    作者:张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4-2008年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我院抗菌药的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排序,金额序号与用药人次数(DDDs)序号的比值排序对2004-2008年抗菌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使用率较高,其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合理用药仍是主流,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临床抗菌药合理应用水平.

    作者:崔颖;潘国雄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患者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情况.方法 收集2006年和2008年我院临床标本所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以CLSI推荐的表型确证方法之一的纸片扩散法确定的ESBLs菌株,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121株中,其中产ESBLs检出率是28.9%,2008年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191株中,产ESBLs检出率是47.1%.2006年呼吸道分泌物和尿液产ESBLs检出率分别是43.7%和46.9%,2008年呼吸道分泌物和尿液产ESBLs检出率分别是63.2%和62.3%.结论 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严重,且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呼吸道分泌物和尿液是产ESBLs菌株的主要来源,应引起关注.

    作者:黄纯英;肖建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液体石蜡用于胃肠减压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 选择我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减压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应用维生素B1加胃管注入液体石蜡,对照组单一应用维生素B1做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72h内胃肠功能恢复者149例占99.33%;对照组在72h内胃肠功能恢复者43例占28.6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管注入液体石蜡对提早恢复患者胃肠功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晓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多巴胺和硫酸镁联用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多巴胺、硫酸镁联用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58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胺、硫酸镁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巴胺、硫酸镁联用是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敬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前列康贴治疗早泄6例疗效不满意的临床观察

    早泄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殖器官的炎症、前列腺疾病等,其发病率为35%~50%[1].由于性传播疾病的增加导致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伴随而来的早泄问题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笔者运用前列康贴治疗前列腺炎引起的早泄患者98例,其中6例效果不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聪华;杨彩风;柳美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利多卡因、伊可欣、珍珠粉联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维生素A/维生素D(商品名:伊可欣)、珍珠粉联合应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门诊100例RAU患者随机分成2组,利多卡因、伊可欣、珍珠粉联合应用观察组50例,溃疡面涂布,每天4次;对照组50例,溃疡面常规涂布双料喉风散,每天4次.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50.0%和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和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伊可欣、珍珠粉联合应用是治疗RAU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林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拉氧头孢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4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验证拉氧头孢(商品名:噻吗灵)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45例,应用噻吗灵治疗5~17d.结果 本组患者应用噻吗灵治疗(10.4±3.7)d,有效病例症状于(4.7±1.8)d缓解,体征于(7.1±2.9)d好转,有效率为97.7%,细菌清除率为86.7%,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噻吗灵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疗效.

    作者:后梅;刘彬;毕鸿雁;李兴德;杨皑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Survivin、Angiogenin-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 研究Survivin、Angiogenin-2(Ang-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NSCLC组织、15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Ang-2的表达.结果 NSCLC组织Survivin、Ang-2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Ang-2表达与肺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癌组织中,Survivin、Ang-2表达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1,P<0.05).结论 Survivin和Ang-2的增强表达与NSCLC的浸润性发展和肿瘤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Ang-2可能参与Survivin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

    作者:夏洪梅;吴立平;郝敬林;李奎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下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并发症的处理

    新辅助化疗开展以来,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将5年生存率由10%~20%提高到70%[1].新辅助化疗在肌骨系统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史福东;马玉霞;李长江;闫少茹;刘颖;郑淑红;刘闻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生脉片佐治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生脉片(党参方)佐治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2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片(党参方)8片,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15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2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的86.95%,LVEF改善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药联用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安全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义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雅安地区2008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雅安地区2008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并对其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了解ADR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等的关系以及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医师进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雅安地区207份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207例,涉及8大类,共35个品种,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报告多,分别为46例(22.2%)和38例(18.4%).结论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普遍存在,医务工作者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方案.

    作者:但敏;袁勇;臧云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4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口服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4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42)和普罗帕酮组(n=42).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2组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时间.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陆万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推注预防药物性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输注20%甘露醇对兔耳缘静脉的影响.方法 取兔12只,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A组)、护理干预的利多卡因组(B组)和硫酸镁组(C组),在每组注射48h后取双侧耳缘静脉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表面大体观察B组静脉炎发生率低、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显示,A组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病理损害加重.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部分静脉内有血栓形成.而B、C组的病理反应减轻,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炎细胞浸润和血栓形成.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在输液前小剂量推注利多卡因,可使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能减轻输注静脉的炎症病理反应,为临床应用利多卡因对输液性静脉炎的防护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崔秀云;王玉琴;蒋淑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传染科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和医药用品的广泛应用,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要面临各种危险因素.

    作者:何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LA组)45例和开腹阑尾切除术组(OA组)3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切口感染、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LA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切口感染率均少于O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作为阑尾炎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腹壁瘢痕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国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药物热20例浅析

    目的 探讨导致药物热的药物分类情况及症状发生的特点.方法 查阅2006~2008年住院相关患者病历,分析典型病例中导致药物热发生的症状情况及其用药情况.结果 致热药物15种,分属不同的药物种类,而其中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所致病例多.结论 导致药物热这一不良反应的药物所属种类比较多,而且中药注射剂致药物热反应有增加趋势.因此药物热应引起临床重视,应慎用可能引起致热的药物.

    作者:陈娟;雷艳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地震转运伤员中挤压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中转运至医院的挤压伤患者的早期救治和院内治疗,为以后此类患者的救治提供经验.方法 挤压综合征患者14例,男2例,女12例,年龄11~35岁,中位年龄21岁.分析其病情特点、早期救援情况和转入院后的诊治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良好,4例患者因并发气性坏疽而多次清创,患肢功能受损严重.所有患者肾功能指标都恢复至正常水平,伤口均二期闭合.仅有1例患者因肢体毁损严重在转入前已行右下肢截肢.结论 对于挤压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并及时行筋膜切术开减压清创是预防挤压综合征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关键;同时应积极防治感染,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作者:向云;杨友刚;杨利;李爱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