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萍
目的 探讨碳酸氢钠盐水含漱用于预防放疗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62例放疗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应用碳酸氢钠盐水进行口腔含漱,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含漱.结果 试验组在降低口腔真菌感染发生率和口腔黏膜反应程度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碳酸氢钠盐水含漱能够预防口腔真菌感染.
作者:陈璐;李书梅;杨冬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生物力学作为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代生物力学划分为很多门类与学科,已经不仅仅简单作为力学的一个分支,更成为各个研究机构独立划分出来的研究领域,而由于研究对象--人体的客观的复杂性,促使了生物力学快速的发展,出现细胞生物力学、骨生物力学、组织生物力学、心脑血管生物力学等诸多的分支研究.
作者:杨建鑫;马超;张春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导致药物热的药物分类情况及症状发生的特点.方法 查阅2006~2008年住院相关患者病历,分析典型病例中导致药物热发生的症状情况及其用药情况.结果 致热药物15种,分属不同的药物种类,而其中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所致病例多.结论 导致药物热这一不良反应的药物所属种类比较多,而且中药注射剂致药物热反应有增加趋势.因此药物热应引起临床重视,应慎用可能引起致热的药物.
作者:陈娟;雷艳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为保证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必须加强对医院药房的质量管理.本文对目前药房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凌青;陆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早期妊娠与短P-R间期的关系.方法 采集早期妊娠者150例(早期妊娠组)和非早期妊娠者200例(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P-R间期并比较.结果 早期妊娠组中P-R间期<120ms者48例占32%;而对照组中P-R间期<120ms者22例占1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妊娠可导致P-R间期在非早期妊娠时的P-R间期基础上相应缩短.
作者:苏小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北半球秋冬季节来临,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持续迅速蔓延,全球已累计报告5 000余死亡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全球实际发病和死亡人数远远超过报告数.
作者:王月兵;王国民;李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中辅助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 4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与治疗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佐治.纳洛酮首剂静脉注射1.2mg,随后静脉滴注1.6mg,连用3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96%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洛酮佐治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能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文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早泄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殖器官的炎症、前列腺疾病等,其发病率为35%~50%[1].由于性传播疾病的增加导致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伴随而来的早泄问题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笔者运用前列康贴治疗前列腺炎引起的早泄患者98例,其中6例效果不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聪华;杨彩风;柳美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在25℃下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4种常用输液液体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将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与输液配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孟多酯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变化.结果 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与0.9%氯化钠及5%葡萄糖氯化钠在室温下(25℃)配伍,0~8h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无明显变化.而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欠佳.结论 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与输液配伍时应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不宜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作者:刘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辅以抗癌化疗.针对卵巢癌盆腔播散转移的特点,腹腔化疗是治疗卵巢癌的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作者:刘桂娟;王富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引起,多系原发感染后的复发.原发感染后病毒就在三叉神经节内长期潜伏下来,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患感冒、肺炎、疟疾等热病之后,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即可复发.
作者:张彬;庞荣;贾海波;董素亭;李焕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化疗药物在预防静脉炎时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入院100例肿瘤患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心理;通过医患面对面交流、观看图片、幻灯片、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护理,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肘部中心静脉(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结果 100例患者均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度过了化疗期.其中85例患者通过与医护的密切配合,未出现因化疗药物所致的静脉炎.而15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与心理负担.结论 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是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关键.
作者:刘纯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患者,女,37岁,农民工,因反复高热3月余,伴有咳嗽、全身关节疼痛于2009年2月来院,查体:大腿内侧见皮疹,右侧口角皮肤破溃结痂,余正常.外院查血常规提示三系减低,骨髓细胞学示:粒系呈核左移骨髓象,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无缓解.
作者:姚达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动态监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分为低危险组24例,中危险组23例,高危险组21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CRP和Fib值;观察UAP患者出院时CRP和Fib与入院时比较结果.结果 UAP患者的CRP与Fib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时UAP患者的CRP和Fib值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水平与UAP的危险级别的增加而增高,CRP和Fib水平升高的UAP患者是近期心脏病发作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护.
作者:任国庆;付红霞;牛海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前镇痛联合血液稀释对兔耳再植后凝血及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家兔40只,随机分为4组:A(空白对照)组,B(镇痛)组,C(稀释)组,D(镇痛联合稀释)组.动态监测手术前后血儿茶酚胺、术后凝血指标及再植成活率.结果 A、C(非镇痛组)手术后儿茶酚胺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稀释组)较A、B(非稀释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有所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酯原时间(APTT)均有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植成活率D>B>C>A.结论 镇痛联合血液稀释在降低应激和逆转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再植肢体血液循环方面,比单独各自应用效果理想.
作者:张涛;丁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院心外科ICU自2005年2月-2009年3月共收治126例需机械通气抢救的患者,其中除1例因肺栓塞病死,其余全部成功脱机.护理因素不会直接引起患者的死亡,但如果护理不当,可以加速疾病的恶性发展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护士的辛勤努力,使得患者的成功脱机率>99%,现就护理实践总结如下.
作者:孟惠君;张金燕;杨义;蒋玉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门诊医保处方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度我院医疗保险门诊处方3 351张,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总处方中不合理处方1 239张占37.0%.结论 增加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知识,提高了其用药水平,并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作者:杨永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食管癌的治疗目前仍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临床上常根据肿瘤生长部位、长度、外侵情况、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手术术式[1].我院2004年1月-2008年8月共手术治疗食管癌108例,效果较满意,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勇;付立;程远建;彭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患者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情况.方法 收集2006年和2008年我院临床标本所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以CLSI推荐的表型确证方法之一的纸片扩散法确定的ESBLs菌株,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121株中,其中产ESBLs检出率是28.9%,2008年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191株中,产ESBLs检出率是47.1%.2006年呼吸道分泌物和尿液产ESBLs检出率分别是43.7%和46.9%,2008年呼吸道分泌物和尿液产ESBLs检出率分别是63.2%和62.3%.结论 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严重,且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呼吸道分泌物和尿液是产ESBLs菌株的主要来源,应引起关注.
作者:黄纯英;肖建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外科168例围手术期患者出院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适应证基本合理,但选用药物起点过高,在未做药敏试验的情况下,盐酸克林霉素磷酸酯应用率达34.8%;各类切口二联用药比例达60.0%;初次给药时机不当,50.0%为术后用药;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结论 该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存在不合理性,需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作者:董建明;邓尚林;胡家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