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曹金凤

关键词:持续气道湿化, 人工气道, 呛咳反射, 血氧饱和度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探讨佳的湿化方法.方法 选择实施人工气道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持续气道湿化和间断气道湿化2种方法,比较患者气道黏膜干燥程度、痰液稀释程度、患者的呛咳反射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气道黏膜干燥、痰液稀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呛咳反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气道湿化应用于人工气道的患者可有效的促使痰液稀释,便于痰液吸尽,减少对气道的刺激,从而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避免了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的综合治疗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终因肝纤维化导致肝硬化,病死率高.针对本病的目前治疗方法阐述如下.

    作者:胡杰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盐酸氟西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37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氟西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各型偏头痛患者7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应用盐酸氟西汀(百忧解)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对照组36例,应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6周以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氟西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振宇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全球性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我国患病率为1%~4%[1].其中许多人由于长期没有良好的医疗护理以及在后发作阶段未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而有些病例都是可以预防的.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家庭护理干预是哮喘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陈雪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联合对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2HRZE/4HR方案:异烟肼(H)0.3g、利福平(R)0.45g、乙胺丁醇(E)0.75g,均每天口服1次;吡嗪酰胺(Z)0.5g,每天3次口服;治疗组同时加用盐酸左氧氟沙星0.4g静脉滴注,每天1次.2组均于治疗15、30d后复查胸腔积液吸收情况,并于治疗结束时复查胸部X线及B型超声检查,观察胸膜增厚和包裹情况.结果 治疗组15、30d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有效率为85.0%、95.0%优于对照组的47.5%、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胸膜增厚和包裹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7.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 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显著.

    作者:岳刚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43例抗生素应用分析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的临床应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简称ESBLs,下同)的肺炎克雷伯菌株日益增多,导致临床治疗异常困难.现将我科新生儿病房2007年10月-2009年6月由于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的新生儿肺炎43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琦凡;王清海;杨绿绿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新生儿青霉素过敏1例

    一般临床应用青霉素前,都能详询过敏史,常规做青霉素皮试.而新生儿首次应用青霉素发生过敏不常见,易被忽略.笔者于2008年11月遇到新生儿青霉素过敏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满顺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就诊的肢端肥大症1例

    患者,男,19岁.主因口干,多饮、多尿半年,意识不清1d,于2007年10月17日收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烦渴、饮水量明显增多,曾在当地查血糖13.9mmol/L,尿糖3+,予以消渴丸、二甲双胍治疗1个月,症状缓解不明显,并出现乏力、消瘦,在省级糖尿病专科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18mmol/L,2h血糖29.5mmol/L,空腹Ins 4.7mmol/L,C肽2.656μg/L,2h Ins 12.04mmol/L,C肽3.151μg/L,诊断2型糖尿病.入院前4d无诱因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1d前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转入我院.

    作者:杨英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双黄连不良反应32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双黄连粉针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趋增多,甚至造成了过敏性休克死亡,应引起医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双黄连粉针剂治疗感染性疾病812例,其中发生不良反应3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其毅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围绝经期女性焦虑抑郁心理因素分析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抑郁和焦虑是围绝经期妇女较常见的2种情绪障碍.国内外有关围绝经期抑郁症状的研究中,其发生率差异较大.为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胸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脊柱结核占全身关节结核的首位,而腰椎结核常见,其次为胸椎、颈椎.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9月对5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了病灶清除、椎体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给予精心护理,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永红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报道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00~500)/10万,其致残率可达70%,严重影响了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应走向常规化、制度化,而且要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康复训练作为治疗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已被普遍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秀红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静脉炎患者的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后引起的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它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作者:宋君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病毒性脑炎45例临床分析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青少年居多,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本病发病急,易导致后遗症的发生,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现将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4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曹梅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骨科患者压疮的护理体会

    肢体严重创伤、活动受限等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摩擦、受潮湿刺激及全身营养不良、水肿,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血液循环障碍,而致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红、肿、热、痛、溃烂、坏死.骨科患者因牵引固定、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通过勤翻身、勤按摩、生鸡蛋膜贴敷、保持皮肤清洁等护理措施来预防和治疗压疮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朱月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酸反流入食管所致的炎性病变,临床症状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多见.症状轻者产生黏膜糜烂或水肿,重者会引起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还有个别患者会出现食管下段黏膜上皮的改变,原来复层的鳞状上皮被增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它被称为Barrett食管,为癌前病变,所以对烧心,反酸等症状,绝不能掉以轻心.

    作者:安永亮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的对策

    许多人的观念认为护理质量仅仅是打针、发药以及各种护理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生活服务是否周到等,但是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质量的范畴已不仅仅是基础护理的内涵,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1].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满意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如何提高护理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作者:刘赟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组织病变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组织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慢性乙型肝炎124例(分轻、中、重3个亚组)和原发性肝癌患者14例,进行肝活检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Masson三重染,同时进行血清nt1896突变株和野生株检测.观察2组HBV前C区G1896A变异检测结果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G1896A变异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单纯G1896A变异阳性者(M)感染的百分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株和野生株混合感染者(Mix)与单纯野生株感染者(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组总的变异率和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中、重度各组中,变异株感染者与野生株感染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的加重,前C区的突变株感染占优势;原发性肝癌存在前C区突变;前C区G1896A变异不影响相同病理分级、分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水平.

    作者:刘彦华;祁文涛;李朝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门静脉高压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受阻而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以脾脏肿大、腹水、侧支循环开放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致命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的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自发性腹膜炎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预防出血和解决脾功能亢进是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分流及断流手术.现将我科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高建蕾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在应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降酶保肝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苦参素0.2g,每天3次口服;治疗组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每天1次口服,疗程均为24周.观察2组在用药后ALT、HBV-DNA、HBeAg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HBV-DNA有效率84.0%及HBV-DNA阴转率66.0%均高于对照组的40.0%和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抑制HBV-DNA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大伦 刊期: 2009年第21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

    小儿病毒性脑炎根据感染的病毒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不一.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甚至短期内死亡.因此,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降低后遗症、大大降低病死率.

    作者:周勤 刊期: 2009年第2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