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珂
目的:探讨中枢脱髓鞘病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胱抑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中枢脱髓鞘病变患者68例(观察组),依据疾病类型分为视神经脊髓炎( NMO)组和多发性硬化( MS)组,同期选取健康人员2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IL-10和胱抑素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均具有较高的血清胱抑素和IL-10水平,分别为(15.03±4.52)pmol/L和(29.41±6.59)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NMO组患者上述两项指标水平又明显高于MS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清胱抑素、IL-10水平与中枢脱髓鞘病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与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中枢脱髓鞘病变的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丘锦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比较前外侧入路前置钢板与后侧入路双侧重建钢板两种手术入路方法治疗肱骨远端骨折( DHF)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手术治疗DHF提供参考。方法76例 DH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后侧入路使用双侧重建钢板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前外侧手术入路前置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入路、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进行12~36个月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4(11~17)周;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2.2%( P <0.05)。结论采用后侧入路能使肘关节关节面充分暴露,避免了肱三头肌的损伤,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双钢板固定符合肱骨远端生物力学特点,能提供持久坚强固定,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王化齐;曹善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模式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 UGB)患者焦虑情绪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UG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医院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护理前后焦虑程度评分和护理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能有效改善UGB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惠敏;李建英;张丽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CHF)合并心律失常时对血清B型脑钠肽( BNP)、醛固酮水平及心功能影响。方法将90例CHF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BNP、醛固酮水平及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BNP、醛固酮、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BNP、醛固酮、LVESD、LVEDD均较治疗前下降( P <0.01),LVEF较治疗前升高( P <0.01),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明显( P <0.01)。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CHF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BNP及醛固酮水平,改善心功能。
作者:易月婵;李勤;徐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抗利尿激素( ADH)、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肺癌需行手术切除患者4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ADH、TNF-α水平,并观察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1 d、3 d、5 d、7 d、10 d和14 d时上述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ADH、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术后5 d、7 d、10 d和14 d血清ADH、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 P <0.01)。结论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ADH、TNF-α水平较高,且术后随着时间延迟其水平逐渐降低,血清ADH、 TNF-α可作为原发性肺癌患者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制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国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2010年3月~2015年3月本社区8月龄婴儿智能发育状况及贫血、围生期高危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量表( DDST)对受检婴儿进行智能发育筛查,并对影响智能发育的围生期高危因素、家庭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同时化验血常规。结果586例婴儿筛查结果正常539例,占91.98%,筛查阳性47例(8.02%);高危儿、贫血、母亲文化程度低、无早教的儿童筛查阳性率高于其他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生期高危因素、贫血、母亲文化程度低、早教缺乏是影响婴儿智能发育的重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婴儿智力发展。
作者:田杰;郭沂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浊毒内蕴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浊毒内蕴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予化浊解毒中药口服治疗;观察组54例,予化浊解毒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于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明显下降( P <0.01);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81.8%( P <0.05)。结论化浊解毒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浊毒内蕴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较好,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万俊华;石新涛;陈秀荣;刘建平;杜艳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关爱服务( PAC)对患者焦虑、忧郁情绪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人工流产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行医院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常规医院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增加PAC。两组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对患者术前术后焦虑和忧郁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两组术后SAS和SD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 P <0.05或P <0.01),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人工流产患者实施PAC,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适宜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钟志英;吴晓燕;林晖华;陆凤江;谢冬钱;杨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与尿激酶溶栓治疗非大面积肺栓塞( PTE)的效果。方法选择非大面积 PTE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PaO2和PaCO2均高于治疗前( P <0.01),观察组治疗后PaO2和PaCO2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P <0.01)。治疗7 d,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非大面积PTE疗效满意,且具有提高机体PaO2和PaCO2含量,无出血及再次栓塞风险。
作者:李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儿童食管瘢痕性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提高该病的护理水平。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接受胸骨后管状胃代食管术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7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出院前及随访行上消化道造影显示管状胃形态及功能良好,术后患儿体重增加满意。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是治疗食管瘢痕狭窄的有效术式,与该术式配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安全、有效和可行,适宜推广应用。
作者:宋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部队草原地区摩托化行军期间日光性皮炎发病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部队确立为观察组,同期相同编制的另一部队为对照组,伴随保障期间两组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组在治疗的同时并在演习全程进行护理干预,训练结束后,查阅登记本统计日光性皮炎的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演习期间日光性皮炎发病率为7.64%;对照组演习期间日光性皮炎发病率为12.65%;演习期间观察组日光性皮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寒区部队赴草原地带摩托化行军期间,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规避日光性皮炎效果明显,值得在部队中推广应用。
作者:许峰;马云峰;徐彬;丁前列;方全;孙先伟;马程程;程琦;尚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究高龄与非高龄老年人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出血原因及疗效。方法选取168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高龄组(84例,高龄老年患者)和非高龄组(84例,非高龄老年患者)。对两组患者出血的临床特征、出血原因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高龄组患者出血原因中癌症所占比例低于高龄组( P <0.01),急性胃粘膜病变所占比例高于高龄组( P <0.05)。168例患者均有黑便;非高龄组患者呕血发生率及低血压、休克发生率均低于高龄组( P <0.01或P <0.05)。非高龄组治疗有效率为94.05%,高于高龄组的75.00%( P <0.01)。结论高龄较非高龄老年人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严重,临床治疗效果较差。
作者:赖日辉;赖连娣;黄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带蒂皮瓣联合负压创面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带蒂皮瓣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负压创面治疗,观察术后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观察皮瓣感觉功能。结果观察组成活率高于对照组( P <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随访1年,皮瓣分辨觉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带蒂皮瓣联合负压创面治疗用于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具有成活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的理想选择。
作者:李裕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军事训练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外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部68例军事训练膝关节软组织伤治疗情况,均为软组织明显损伤,关节肿胀明显。36例行冷敷、活血化淤及外固定治疗(外固定组),32例仅冷敷、活血化淤,无外固定治疗(未固定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伤后随访6个月,外固定组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率为88.89%,高于未固定组的56.25%( P <0.01);外固定组军事训练再损伤率为11.11%,低于未固定组的34.38%( P <0.05)。结论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外固定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占芳;任晓莉;李宏伟;王歆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宫颈糜烂患者LEEP刀环切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确诊宫颈糜烂需行宫颈LEEP刀环切术的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5例。对照组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护理,观察组在围术期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流液时间、LEEP刀环切术后临床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阴道流液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01),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宫颈糜烂患者 LEEP刀环切术围术期护理,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模式,且护理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仙梦;王淑如;郭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conformal technigue,3DCRT)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3DCRT的220例初治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生存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4.5(2.8~50.3)个月。近期总有效率96.8%。全部患者中,死亡l53例。l、2、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63.1%、36.0%和30.5%。中位生存时间为l4.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钡餐肿瘤长度、CT肿瘤长度、CT肿瘤大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T肿瘤大径、N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3DCRT能取得较好的疗效,CT肿瘤大径、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建议行辅助化疗。建议将放疗剂量提高到60 Gy以上,但不应盲目提高放疗剂量至70 Gy以上。
作者:孙一;董勇;肖鹏;陈定科;方佳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观察组采用腔镜下手术,均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1年内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毅平;刘兴国;潘金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对照组行后路内固定常规外侧植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后1年时均较术前缩小( P <0.01),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助于重建椎体高度,维持较好的矫正效果,效果肯定。
作者:韩成龙;温洪鹏;陈潮宇;吴绍康;黄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按照手术时间不同分成两组。于发病48 h内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为观察组,于发病48 h后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肠坏死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 P <0.05);观察组肠坏死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 P <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危急值自动警示系统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起启用的危急值自动警示系统为对象,与以往电话口头报告方式相比较:危急值应答率、通知医生时间和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程度。结果应用该系统使急诊科危急值应答率由94.83%提升到100.00%,通知医生的时间由(60.58±8.97)秒缩短到(31.45±1.82)秒,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程度评分由(8.72±0.97)分提高到(9.01±0.88)分,与应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危急值自动警示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急诊科患者救治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助于护士更加及时的通报危急值、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赵娟;关惠仪;伍慧红;李淑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