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洛因依赖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张昌勇

关键词:海洛因依赖,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事件相关电位
摘要: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变化特点及其应用.方法使用意大利Galileo Sirius数字化32导脑诱发电位仪对32例海洛因依赖者BAEP和P300检查,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1)海洛因依赖者BAEP的波Ⅱ-波Ⅶ绝对潜伏期[依次为(2.67±0.12)μV,(3.82±0.16)μV,(4.95±0.17)μV,(5.11±0.12)μV,(6.61±0.17)μV,(7.52±0.14)μV]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5),绝对波幅[依次为(0.16±0.10)μV,(0.29±0.09)μV,(0.36±0.12)μV,(0.41±0.11)μV,(0.26±0.11)μV,(0.27±0.10)μV]降低(P<0.05),而波I差异无显著性(P>0.05).(2)海洛因依赖者P300的潜伏期M[(89.47±15.02)ms]较正常人缩短(P<0.05),潜伏期P3[(320.23±19.01)ms]较正常人延长(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脑功能损害,其BAEP和P300变化特点既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又可为海洛因的戒断分析时提供神经电生理基础.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学一年级受虐待学生死亡概念和自杀意念的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对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影响,了解受虐待儿童产生自杀意念的情况.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儿童和正常儿童各80名进行结构式访谈,并评定死亡概念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分析两组之间死亡概念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自杀意念的差异.结果受虐待组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水平Ⅲ:75.00%vs 88.75%,P<0.05),对死亡特征和死亡外延的认识比对照组差(P<0.01),受虐待组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和自杀意念强度均高于正常儿童[1年内:35.00%vs11.25%,(0.82±0.65)分vs(0.35±0.21)分,P<0.01].结论虐待可对儿童的死亡认知发展过程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使受虐待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识偏离正常,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作者:朱相华;李娇;田玉湘;魏贤玉;王成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同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简明精神状态评定量表(BPRS)分别对37例偏执型、22例青春型和23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精神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定,将评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偏执型组患者PSQI-Ⅱ、Ⅴ、Ⅵ、Ⅶ因子分及总分分别为(2.63±0.61)分、(2.25±0.59)分、(2.49±0.57)分、(2.41±0.56)分、(17.29±2.13)分;青春型组患者PSQI-Ⅱ、Ⅴ、Ⅵ、Ⅶ因子分及总分分别为(1.68±0.71)分、(1.93±0.44)分、(1.51±0.89)分、(2.01±0.41)分、(15.3±1.62)分;单纯型组患者PSQI-Ⅱ、Ⅴ、Ⅵ、Ⅶ因子分及总分分别为(2.58±0.53)分、(1.16±0.60)分、(2.01±0.68)分、(2.15±0.72)分、(13.5±2.11)分.三组患者PSQIⅡ、Ⅴ、Ⅵ、Ⅶ成份及总分间存在差异(P<0.01或0.05).偏执型组PSQI成份Ⅱ、Ⅵ分值及总分明显高于青春型组(P<0.01).偏执型组PSQI-V分高于单纯型组(P<0.05).偏执型组BPRS总分与PSQI总分、PSQI-Ⅱ、Ⅵ分呈正相关关系(r=0.410,0.357,0.714,P<0.05或0.01);青春型组BPRS总分与PSQI总分、PSQI-Ⅱ、Ⅵ分呈正相关关系(r=0.480,0.334,0.621,P<0.05或0.01).结论偏执型及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降低,其疾病严重程度与入睡困难和药物的使用情况更为密切.

    作者:周振和;唐步春;程灶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症(CFS)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采用认知心理功能的试验研究方法对30例CFS病人及健康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定.结果 CFS病人与正常对照组的数字记忆广度分值、再认能力分值、注意广度分值分别为(7.20±1.28)分vs(7.20±1.28)分、(0.56±0.20)分vs(0.56±0.20)分、(6.70±1.47)分vs(8.03±1.35)分.数字记忆广度、再认能力、注意广度分值之间呈正相关,与反应时分值呈负相关;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呈正相关.结论肝郁脾虚CFS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改变.

    作者:孔军辉;李雪;姚守志;薛晓琳;张翠珍;王琳;王天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护士职业状况及个性特征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作者对395名护士的应对方式进行相关调查,以期为引导护士建立科学应对方式提供依据.对象调查时间为2004年5月.整群抽样法调查浙江省某省级综合医院护士共395人,全部为女性,护士年龄为21~56岁,平均年龄为(28.3±7.6)岁.

    作者:王晓蕾;任蔚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同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宿舍人际关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宿舍中人际关系不适应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陈青萍[1]研究表明大学生引发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宿舍生活.为了解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现状,探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此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病人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的行为[1,2].

    作者:赵燕;施琪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同社区干预模式对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目的了解不同的社区干预模式对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将222例痴呆或轻微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分为综合干预组(16例)、心理社会干预组(29例)和对照组(177例),心理社会干预组采用心理社会干预,综合干预组则另加药物干预,对照组只进行日常看护工作.在干预开始时、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分别评定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综合干预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评分较基线升高[干预前后差值:MMSE:(-2.800±2.111)分,P<0.01;DS:(-2.077±2.565)分,P<0.05],对照组MMSE、积木测验(BD)评分较基线降低[干预前后差值:MMSE:(0.788±2.587)分,P<0.01;BD:(0.642±2.670)分,P<0.05],综合干预组较之心理社会干预组和对照组,MMSE评分升高更多,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社区支持网络中,药物联合心理社会干预的效果佳,单纯心理社会干预的效果次之,对照组呈逐渐恶化趋势.

    作者:胡号应;唐牟尼;苗国栋;马崔;胡文生;郑洪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的初步验证

    目的针对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中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压力进行了初步的检验.方法运用自编问卷,测量了487名被试由于价值观冲突而产生的不协调压力.结果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构想得到了数据结果的支持.压力1与压力2相关显著(r=0.266,P<0.001).压力量表能够测量出由儒家性别偏好和性别平等观念冲突带来的不协调压力.Alpha系数介于0.688~0.882之间.结论为测量中国农村妇女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不协调压力而设计的测量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尽管如此,还需在将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精细工具从而对本理论做更深入的验证.

    作者:张杰;宋振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

    目的比较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生存质量,并研究影响甲亢患者生存质量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人格测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65例甲亢患者和和64例正常对照进行了测评.结果甲亢组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评分[(57.03±13.34)分]比对照组[(67.91±14.46)分]低(P<0.05),生存质量的心理领域评分[(59.57±14.00)分]比对照组(64.84±11.85)低(P<0.05),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的分值也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甲亢组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与家庭外支持呈正相关(γ=0.249,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γ=-0.310,P<0.05);生存质量的心理领域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γ=-0.388,P<0.05);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与家庭内支持呈正相关(γ=0.262,P<0.05),与神经质呈负相关(γ=-0.292,P<0.05);生存质量的环境领域与家庭内支持呈正相关(γ=0.347,P<0.05),与家庭外支持呈正相关(γ=0.276,P<0.05),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γ=0.262,P<0.05).结论甲亢患者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的生存质量比正常对照差,影响生存质量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是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作者:吴玉琴;贺丹军;李勇;潘莉;芮雪琴;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脑内c-fos表达和行为的变化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的行为表现对中枢神经元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实验组腹腔注射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用Norton氏行为观察量表和c-fos蛋白免疫组化的方法测量动物模型的行为变化和脑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用MK801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c-fos蛋白能在模型动物大脑的额叶皮层、海马和垂体3区表达明显,这种表达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并有表达增加的趋势;而在边缘叶、丘脑、视前区和中脑4区表达亦明显.在c-fos蛋白表达增强的同时,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紊乱和不协调程度亦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加重.在第3,5天行为紊乱表现更为明显(9.06±0.73)分,与对照组[(5.63±0.8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这种行为紊乱有一定的节律性,中午、下午两时间点行为分值较低[(8.47±1.70)分;(8.33±2.18)分],而在早、晚两时间点行为分值较高[(9.56±2.72)分;(10.45±1.66)分],其中晚上的行为分值[(10.45±1.66)分]在一天中高.结论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脑内存在c-fos蛋白表达的增强,这种表达增强有一定的区域性.Norton氏行为观察量表分值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增加.

    作者:高永利;王军焕;韩文强;李鸣;张守信;戴捷;原亚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个性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临床上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双相抑郁各30例,予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人格特点的差异,并分析人格评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相、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焦虑因子的平均值显示患者有轻度抑郁、焦虑情绪,并且严重程度相当.单相抑郁患者的E、N分及个性距离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患者[(46.67±7.91)分vs(54.67±12.66)分,(56.50±8.63)分vs(61.33±8.19)分,(11.77±6.69)分vs(18.06±7.15)分],而P分及L分的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抑郁患者在EPQ个性象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向不稳定象限(60%),两组患者个性象限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总体而言,抑郁患者的E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负相关(r=-0.45,r=-0.26),而N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r=0.48,r=0.35).个性距离与抑郁因子有显著正相关(r=0.26),而与焦虑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r=0.22).结论在病情程度相当情况下,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抑郁患者EPQ个性有明显不同.虽然抑郁影响EPQ结果,但是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方面对临床医生有一定帮助.

    作者:杨海晨;刘铁榜;沈其杰;位照国;廖春平;刘仁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对4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持续操作试验、倒行掩敝试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验,并与45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威斯康星总测验次数[(82.5±15.1)次,(70.3±10.2)次]、持续错误数[(31.1±10.2)次,(22.3±5.90)次]、随机错误数[(27.4±11.0)次,(23.4±7.60)次],持续操作预警错误数[(5.48±2.79)次,(3.65±2.98)次],倒行掩敝总对数[(33.13±6.09)次,(37.4±4.14)次]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上述指标在疗前、治疗8周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持续操作的预警错误数减少到与正常组[(3.50±3.09)次]无差异(P>0.05),其他指标仍有差异(P<0.05).治疗前WCST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PANSS总分成正相关;随机错误数与一般精神病成正相关(r=0.326),持续操作测验的预警错误数与之成负相关(r=-0.384).结论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刘文庭;杨云霞;赵涛;王任昌;刘哲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睡对合成语音感知学习的巩固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小睡对合成语音感知学习的影响.方法采用合成语音感知学习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并在30名大学本科生中应用该程序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配对f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练习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的百分比得分(12.40±2.19)分,12h的间隔后不小睡组语音测试的百分比得分只提高了(4.60±1.21)分,而小睡组则提高了(10.00±1.66)分.结论合成语音的学习过程体现出了人的概括和泛化能力,小睡有助于语音感知学习效果的巩固.

    作者:王立锋;廖琪梅;苗丹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中专学生自测健康状况的研究

    目的了解大中专学生的自测健康状况.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795名大中专学生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进行调查.结果大中专学生自测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其维度终得分和总分在[(61.10±17.93)分~(97.55±4.77)分]之间,其中生理健康子量表的终得分较高,为(83.68±6.57)分;男生自测健康的得分[(62.58±18.71)分~(97.15±5.01)分]普遍高于女生[(59.76±17.13)分~(97.86±4.55)分],且大多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自测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在多数的比较项目中,研究生得分[(62.75±18.39)分~(98.63±3.89)分]高,中专生得分[(58.23±20.10)分~(97.00±4.95)分]次之,大专学生得分[(61.47±15.73)分~(96.80±5.38)分]低或偏低,本科生在心理健康子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得分低,大多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中专学生自测生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今后关注的重点,应加大力度调节大专生和本科生的健康状况.

    作者:赵静波;许军;解亚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某部不同时间入伍新兵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为了解新兵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较快地适应部队的训练、管理和生活环境,笔者对某部队2002年至2005年间入伍的新兵进行了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评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民力;程彦;张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冠心病伴抑郁障碍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多态性关系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抑郁障碍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4G/5G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对照组63例、单纯抑郁组56例、单纯冠心病组91例和冠心病伴抑郁组7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受试对象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上游调控区多态性位点(5-HTILPR)与内含子2区(5-HTIVNTR)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4G/5G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单纯抑郁组、冠心病伴抑郁组5-HTFLPR的SS基因型(分别为50%和51%)及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9和0.68)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冠心病组(P<0.05);单纯抑郁组、冠心病伴抑郁组LL基因型(分别为13%和15%)及L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32)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冠心病组(P<0.05).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伴抑郁组PAI-1基因4G/4G基因型(分别为47%和48%)及4G等位基因频率(均为0.68)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纯抑郁组(P<0.05);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伴抑郁组5G/5G基因型(均为12%)及5G等位基因频率(均为0.32)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抑郁组(P<0.05),5-HTIVNTR基因型(12/12,12/10,10/10)分布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伴抑郁组SS+4G/4G联合基因型显著高于对照组、单纯抑郁组和单纯冠心病组(分别为27%、13%、13%和10%,均P<0.05).结论5-HTILPR基因SS基因型和PAI-1基因4G/4G基因型共存与冠心病伴抑郁障碍发病相关.

    作者:夏大胜;曹晶;宋衍秋;胡随瑜;郭倩玉;李超;张峰;蔡林;王彦欧;徐建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专技工学校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目的了解中专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中专技工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有14.6%的学生处于低应激水平,有69.7%的学生处于中等应激水平中,有15.6%的学生处于高度应激水平;且三组之间的SCL-90各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1).SCL-90总分与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及生活应激总分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认知反应呈负相关(P<0.05~0.01).SCL-90总分受行为反应、挫折、压力、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冲突、变化的影响(P<0.01).结论中专技工学校学生存在有较高的生活应激状态,且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作者:李刚;许明智;全东明;林海程;郭光全;宁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在心理疾病中的应用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ncephalofluctuograph Technology,ET)是一项新的脑电图分析技术,它根据脑电超慢涨落理论,对大脑慢电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在分子水平检查人脑内神经递质的功能变化.本文简要介绍ET的原理,以及ET在一些心理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

    作者:张理义;徐志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SCL-90各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电子对抗部队294名军人进行测试后,随机抽取134名军人作为试验组,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对其增加心理素质训练;随机抽取160名军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日常的军事训练.结果(1)心理素质训练后,试验组军人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躯体化[(0.27±0.50)分]、人际关系[(0.23±0.49)分]、焦虑[(0.26±0.42)分]等因子差异显著;对照组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2)试验组士兵和士官SCL-90各因子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躯体化[(0.25±0.50)分]、焦虑[(0.25±0.41)分]和精神病性[(0.22±0.38)分]等因子差异显著.(3)除躯体化[(0.12±0.29)分]、人际关系[(0.10±0.26)分]和恐怖[(0.19±0.30)分]因子外,试验组军官SCL-90其余各因子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效果;对试验组士兵和士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好于对试验组军官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郝世君;冯正直;杨国愉;崔清江;付金林;李胜红;卞永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抽动障碍的神经心理研究进展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比较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并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根据病程、临床表现等将TD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CTD)以及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TS).其中,CTD和TS的抽动症状都在一年以上,而且伴随的行为问题复杂多样,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研究TD儿童的神经心理学特征,可为进一步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信息,也为其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从智力、记忆、注意、行为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马学梅;赵亚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