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士职业状况及个性特征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王晓蕾;任蔚虹

关键词:医院护士, 职业状况, 个性特征, 应对方式, 相关调查, 平均年龄为, 浙江省, 抽样法, 省级, 女性, 科学, 对象
摘要:作者对395名护士的应对方式进行相关调查,以期为引导护士建立科学应对方式提供依据.对象调查时间为2004年5月.整群抽样法调查浙江省某省级综合医院护士共395人,全部为女性,护士年龄为21~56岁,平均年龄为(28.3±7.6)岁.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知识分子饮食行为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知识分子的饮食行为,分析知识分子的一些特征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饮食行为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对随机抽取的240名知识分子进行饮食行为调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偏瘦者的饮食行为差,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的得分分别为79.54分和72.93分,男性偏胖者的饮食行为差,得分为72.89分和64.08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都影响知识分子的营养知识和行为,其中性别的影响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9532和2.5849).结论知识分子的营养知识尚可,营养行为有待提高,应该针对各自的不同特征进行宣教,以便提高身体健康.

    作者:董文毅;刘红波;解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模式分析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模式,并剖析患者心理特征,以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MMPI对53名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选取48名健康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各临床量表平均T分值为Hs:(71.48±11.59)分;D:(71.5±10.85)分;Hy:(72.9±10.08)分;Pd:(62.70±11.39)分;Pa:(60.32±11.38)分;Pt:(64.40±9.74)分;Sc:(60.27±11.92)分;Si:(54.86±9.4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测图高峰依次为Hy、D、Hs、Pt.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MMPI符合神经症剖图,应进行心理加药物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瑞;陈力;张聪沛;俞伟珍;艾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因子分析

    目的评价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SRHMS V1.0)的结构效度.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SRHMS V1.0对选取的2000个个体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选出10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5.791%.在10个因子中,它们贡献率分别为29.220%、9.089%、7.818%、4.109%、3.891%、2.790%、2.542%、2.200%、2.100%及2.035%.因子分析得到的10个因子与SRHMS V1.0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结论 SRHMS V1.0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作者:许军;王冬;郭榕;张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海洛因依赖者社会支持与社会功能缺陷的相关分析

    海洛因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长期反复吸毒导致的人格改变,对其家庭内部成员及其他亲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歧视,社会活动的缺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功能.为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社会支持特点及其与社会功能缺陷的关系,本研究对2005年7月至9月来本院自愿戒毒康复中心戒毒的病员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爱学;谢建平;苏雅芳;张盛杰;江爱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

    目的比较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生存质量,并研究影响甲亢患者生存质量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人格测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65例甲亢患者和和64例正常对照进行了测评.结果甲亢组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评分[(57.03±13.34)分]比对照组[(67.91±14.46)分]低(P<0.05),生存质量的心理领域评分[(59.57±14.00)分]比对照组(64.84±11.85)低(P<0.05),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的分值也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甲亢组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与家庭外支持呈正相关(γ=0.249,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γ=-0.310,P<0.05);生存质量的心理领域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γ=-0.388,P<0.05);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领域与家庭内支持呈正相关(γ=0.262,P<0.05),与神经质呈负相关(γ=-0.292,P<0.05);生存质量的环境领域与家庭内支持呈正相关(γ=0.347,P<0.05),与家庭外支持呈正相关(γ=0.276,P<0.05),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γ=0.262,P<0.05).结论甲亢患者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的生存质量比正常对照差,影响生存质量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是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作者:吴玉琴;贺丹军;李勇;潘莉;芮雪琴;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患者危害行为特点和责任能力评定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司法精神病鉴定中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患者危害行为的特点及其责任能力评定.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司法鉴定的28例躁狂发作和26例抑郁发作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抑郁发作组凶杀案件(46.2%)高于躁狂发作组凶杀案件(14.3%)的比例;在责任能力量表中,两组作案动机、与受害人关系等条目差异有显著性,x2值分别为8.486、10.312;两组责任能力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有各自不同的危害行为特点,这可能与两者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辨认和控制能力差异有关.

    作者:蒋少艾;方冰;周建松;王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理行为干预在肝穿刺患者中的护理应用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在肝脏穿刺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焦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3%)均低于对照组(49.5%)(P<0.05).而一次穿刺成功率(80.3%)高于对照组(60.7%)(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在肝脏穿刺术患者护理中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护理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董桂兰;姜贤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护士职业状况及个性特征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作者对395名护士的应对方式进行相关调查,以期为引导护士建立科学应对方式提供依据.对象调查时间为2004年5月.整群抽样法调查浙江省某省级综合医院护士共395人,全部为女性,护士年龄为21~56岁,平均年龄为(28.3±7.6)岁.

    作者:王晓蕾;任蔚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状况进行评估.方法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人各98例分别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症状自评量表问卷(SCL-90)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SCL-90评定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各因子分[分别为(72.89±25.67)分,(2.13±0.49)分,(2.25±0.69)分]与对照组[分别为(31.28±12.73)分,(1.81±0.58)分,(0.73±0.5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睡眠效率降低、快眼动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43.69±11.54)分,(314.65±91.89)分,(9.89±9.07)分,(64.51±18.59)分,(33.26±15.61)分],与对照组[分别为(16.01±10.44)分,(446.41±77.81)分,(3.54±2.89)分,(91.32±3.58)分,(93.21±21.63)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自我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时间不一致.结论失眠症患者不仅睡眠质量差,且伴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失眠越严重,心身症状就越明显.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定量分析可区分出主观性失眠和客观性失眠.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观评估与客观检测结果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作者:孙阳;杨志杰;古雅兰;沈扬;樊东升;吕旌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军队跳伞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军队跳伞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16项人格因素(16PF)对57名军队跳伞运动员进行集体测量.结果军队跳伞运动员SCL-90因子分≥3分的至少占7.02%;与常模比较,军队跳伞运动员躯体化[(1.36±0.32)分,(1.55±0.57)分]、人际关系敏感[(1.64±0.52)分,(1.78±0.61)分]、焦虑因子[(1.42±0.38)分,(1.52±0.52)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而阳性项目[(31.12±16.15)分,(24.92±18.14)分]、强迫症状[(1.78±0.49)分,(1.62±0.65)分]、偏执[(1.57±0.49)分,(1.43±0.57)分]和精神病性因子[(1.42±0.38)分,(1.52±0.52)分]却显著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不同年龄运动员在躯体化[(1.25±0.31)分,(1.35±0.23)分,(1.59±0.35)分]和恐怖情绪[(1.39±0.32)分,(1.30±0.52)分,(1.04±0.10)分]上存在差异,不同跳伞次数运动员在恐怖情绪[(1.49±0.32)分,(1.30±0.32)分,(1.07±0.40)分]上存在差异,男女运动员在恐怖情绪上差异存在显著性;SCL-90的各因子与16PF的各分量表普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跳伞运动员存在心理问题,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训练和性格特征等.

    作者:廖贻农;黄鸣;马柏涛;黄婧;陈军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西酞普兰合并奋乃静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合并奋乃静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入院顺序分层随机法,将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西酞普兰+奋乃静)和对照组(奋乃静+安慰剂).在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末分别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定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12周后,研究组的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全量表和记忆量表分分别为(84.97±3.73)分、(80.41±5.93)分、(83.37±5.81)分、(77.26±13.31)分;对照组分别为(75.41±3.95)分、(72.43±5.56)分、(75.87±5.34)分、(72.15±13.19)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4,8,12周末TESS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西酞普兰合并奋乃静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

    作者:孙群星;刘勇;李素华;朱玉星;尤海峰;张爱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行为干预对不同人群职业紧张的作用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的行为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一般管理人员(15人)、技术人员(19人)、专业人员(36人)共计81例进行职业紧张干预研究.结果①在T分≥60组,任务不适、任务模糊这两个职业任务子项所占的比重大(分别为28.40%、26.85%);业务紧张反应子项所占的比重大(43.31%).②中高层管理人员,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和工作环境子项;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5).③技术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子项;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1).④一般管理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责任感子项;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5).⑤专业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子项;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对不同职业职工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组织、个体)同时结合心理学干预措施,对职业紧张者进行干预,对降低职业紧张确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杨新伟;王治明;金泰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海洛因依赖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变化特点及其应用.方法使用意大利Galileo Sirius数字化32导脑诱发电位仪对32例海洛因依赖者BAEP和P300检查,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1)海洛因依赖者BAEP的波Ⅱ-波Ⅶ绝对潜伏期[依次为(2.67±0.12)μV,(3.82±0.16)μV,(4.95±0.17)μV,(5.11±0.12)μV,(6.61±0.17)μV,(7.52±0.14)μV]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5),绝对波幅[依次为(0.16±0.10)μV,(0.29±0.09)μV,(0.36±0.12)μV,(0.41±0.11)μV,(0.26±0.11)μV,(0.27±0.10)μV]降低(P<0.05),而波I差异无显著性(P>0.05).(2)海洛因依赖者P300的潜伏期M[(89.47±15.02)ms]较正常人缩短(P<0.05),潜伏期P3[(320.23±19.01)ms]较正常人延长(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脑功能损害,其BAEP和P300变化特点既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又可为海洛因的戒断分析时提供神经电生理基础.

    作者:张昌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专技工学校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目的了解中专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中专技工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有14.6%的学生处于低应激水平,有69.7%的学生处于中等应激水平中,有15.6%的学生处于高度应激水平;且三组之间的SCL-90各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1).SCL-90总分与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及生活应激总分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认知反应呈负相关(P<0.05~0.01).SCL-90总分受行为反应、挫折、压力、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冲突、变化的影响(P<0.01).结论中专技工学校学生存在有较高的生活应激状态,且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作者:李刚;许明智;全东明;林海程;郭光全;宁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家庭环境变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

    国内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已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研究主要调查家庭环境变迁后的新入学初中学生与家庭环境稳定的新生心理问题,以便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这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常发伟;马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的初步验证

    目的针对自杀压力不协调理论中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压力进行了初步的检验.方法运用自编问卷,测量了487名被试由于价值观冲突而产生的不协调压力.结果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构想得到了数据结果的支持.压力1与压力2相关显著(r=0.266,P<0.001).压力量表能够测量出由儒家性别偏好和性别平等观念冲突带来的不协调压力.Alpha系数介于0.688~0.882之间.结论为测量中国农村妇女的价值观冲突带来的不协调压力而设计的测量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尽管如此,还需在将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精细工具从而对本理论做更深入的验证.

    作者:张杰;宋振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医院科室主任人格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不同群体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升学、就业、人才选拔和专业成长性及专业创造性的预测中[1],但对医院科室主任群体的人格特征研究目前鲜有报道.为此笔者采用16PF问卷对某战区5所医院200名科室主任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医院科主任人格特征与工作效能的关系,为今后有针对性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医院科主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茂云;扈长茂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某部不同时间入伍新兵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为了解新兵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较快地适应部队的训练、管理和生活环境,笔者对某部队2002年至2005年间入伍的新兵进行了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评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民力;程彦;张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个性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临床上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双相抑郁各30例,予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人格特点的差异,并分析人格评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相、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焦虑因子的平均值显示患者有轻度抑郁、焦虑情绪,并且严重程度相当.单相抑郁患者的E、N分及个性距离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患者[(46.67±7.91)分vs(54.67±12.66)分,(56.50±8.63)分vs(61.33±8.19)分,(11.77±6.69)分vs(18.06±7.15)分],而P分及L分的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抑郁患者在EPQ个性象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向不稳定象限(60%),两组患者个性象限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总体而言,抑郁患者的E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负相关(r=-0.45,r=-0.26),而N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r=0.48,r=0.35).个性距离与抑郁因子有显著正相关(r=0.26),而与焦虑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r=0.22).结论在病情程度相当情况下,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抑郁患者EPQ个性有明显不同.虽然抑郁影响EPQ结果,但是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方面对临床医生有一定帮助.

    作者:杨海晨;刘铁榜;沈其杰;位照国;廖春平;刘仁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C型行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C型行为的关系.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男女患者各30名纳入研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2名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和患者自行进行C型行为量表测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型行为量表评分男性组焦虑、抑郁分下降,愤怒向外、理智、控制分升高,女性组抑郁分下降,理智、控制、社会支持分升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男性组理智、控制分[分别为(40.26±5.63)分和(17.12±4.51)分]由治疗前与常模相当变为治疗后[分别为(44.44±7.72)分和(21.24±4.18)分]高于常模(P<0.05),女性组愤怒、乐观、社会支持分[分别为(18.65±5.26)分、(21.30±3.06)分和(17.65±2.01)分]仍低于常模.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时显得焦虑、抑郁、退缩、压抑、相对消极,缺少社会支持.

    作者:谢国军;雷素珍;祁富生;吴庆丰;许建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