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郝世君;冯正直;杨国愉;崔清江;付金林;李胜红;卞永桥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 电子对抗兵, 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SCL-90各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电子对抗部队294名军人进行测试后,随机抽取134名军人作为试验组,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对其增加心理素质训练;随机抽取160名军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日常的军事训练.结果(1)心理素质训练后,试验组军人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躯体化[(0.27±0.50)分]、人际关系[(0.23±0.49)分]、焦虑[(0.26±0.42)分]等因子差异显著;对照组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2)试验组士兵和士官SCL-90各因子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躯体化[(0.25±0.50)分]、焦虑[(0.25±0.41)分]和精神病性[(0.22±0.38)分]等因子差异显著.(3)除躯体化[(0.12±0.29)分]、人际关系[(0.10±0.26)分]和恐怖[(0.19±0.30)分]因子外,试验组军官SCL-90其余各因子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效果;对试验组士兵和士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好于对试验组军官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睡对合成语音感知学习的巩固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小睡对合成语音感知学习的影响.方法采用合成语音感知学习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并在30名大学本科生中应用该程序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配对f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练习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的百分比得分(12.40±2.19)分,12h的间隔后不小睡组语音测试的百分比得分只提高了(4.60±1.21)分,而小睡组则提高了(10.00±1.66)分.结论合成语音的学习过程体现出了人的概括和泛化能力,小睡有助于语音感知学习效果的巩固.

    作者:王立锋;廖琪梅;苗丹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吸烟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吸烟,与许多成瘾性行为一样,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有充分的证据证明[1],烟草成瘾性的开始与持续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对于具体的精确的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功能的影响尚无明确结论.

    作者:顾朱勤;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医院科室主任人格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不同群体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升学、就业、人才选拔和专业成长性及专业创造性的预测中[1],但对医院科室主任群体的人格特征研究目前鲜有报道.为此笔者采用16PF问卷对某战区5所医院200名科室主任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医院科主任人格特征与工作效能的关系,为今后有针对性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医院科主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茂云;扈长茂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中专学生自测健康状况的研究

    目的了解大中专学生的自测健康状况.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795名大中专学生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进行调查.结果大中专学生自测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其维度终得分和总分在[(61.10±17.93)分~(97.55±4.77)分]之间,其中生理健康子量表的终得分较高,为(83.68±6.57)分;男生自测健康的得分[(62.58±18.71)分~(97.15±5.01)分]普遍高于女生[(59.76±17.13)分~(97.86±4.55)分],且大多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自测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在多数的比较项目中,研究生得分[(62.75±18.39)分~(98.63±3.89)分]高,中专生得分[(58.23±20.10)分~(97.00±4.95)分]次之,大专学生得分[(61.47±15.73)分~(96.80±5.38)分]低或偏低,本科生在心理健康子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得分低,大多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中专学生自测生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今后关注的重点,应加大力度调节大专生和本科生的健康状况.

    作者:赵静波;许军;解亚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状况进行评估.方法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人各98例分别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症状自评量表问卷(SCL-90)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SCL-90评定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各因子分[分别为(72.89±25.67)分,(2.13±0.49)分,(2.25±0.69)分]与对照组[分别为(31.28±12.73)分,(1.81±0.58)分,(0.73±0.5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睡眠效率降低、快眼动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43.69±11.54)分,(314.65±91.89)分,(9.89±9.07)分,(64.51±18.59)分,(33.26±15.61)分],与对照组[分别为(16.01±10.44)分,(446.41±77.81)分,(3.54±2.89)分,(91.32±3.58)分,(93.21±21.63)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失眠症组自我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时间不一致.结论失眠症患者不仅睡眠质量差,且伴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失眠越严重,心身症状就越明显.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定量分析可区分出主观性失眠和客观性失眠.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观评估与客观检测结果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作者:孙阳;杨志杰;古雅兰;沈扬;樊东升;吕旌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SCL-90各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电子对抗部队294名军人进行测试后,随机抽取134名军人作为试验组,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对其增加心理素质训练;随机抽取160名军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日常的军事训练.结果(1)心理素质训练后,试验组军人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躯体化[(0.27±0.50)分]、人际关系[(0.23±0.49)分]、焦虑[(0.26±0.42)分]等因子差异显著;对照组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2)试验组士兵和士官SCL-90各因子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躯体化[(0.25±0.50)分]、焦虑[(0.25±0.41)分]和精神病性[(0.22±0.38)分]等因子差异显著.(3)除躯体化[(0.12±0.29)分]、人际关系[(0.10±0.26)分]和恐怖[(0.19±0.30)分]因子外,试验组军官SCL-90其余各因子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效果;对试验组士兵和士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好于对试验组军官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郝世君;冯正直;杨国愉;崔清江;付金林;李胜红;卞永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中学校长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导者、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那么,中学校长的心理素质与个性特征究竟如何?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且会影响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对此进行了调查.

    作者:汪小琴;任春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模式分析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模式,并剖析患者心理特征,以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MMPI对53名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选取48名健康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各临床量表平均T分值为Hs:(71.48±11.59)分;D:(71.5±10.85)分;Hy:(72.9±10.08)分;Pd:(62.70±11.39)分;Pa:(60.32±11.38)分;Pt:(64.40±9.74)分;Sc:(60.27±11.92)分;Si:(54.86±9.4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测图高峰依次为Hy、D、Hs、Pt.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MMPI符合神经症剖图,应进行心理加药物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瑞;陈力;张聪沛;俞伟珍;艾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同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宿舍人际关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宿舍中人际关系不适应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陈青萍[1]研究表明大学生引发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宿舍生活.为了解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现状,探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此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对4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持续操作试验、倒行掩敝试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验,并与45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威斯康星总测验次数[(82.5±15.1)次,(70.3±10.2)次]、持续错误数[(31.1±10.2)次,(22.3±5.90)次]、随机错误数[(27.4±11.0)次,(23.4±7.60)次],持续操作预警错误数[(5.48±2.79)次,(3.65±2.98)次],倒行掩敝总对数[(33.13±6.09)次,(37.4±4.14)次]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上述指标在疗前、治疗8周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持续操作的预警错误数减少到与正常组[(3.50±3.09)次]无差异(P>0.05),其他指标仍有差异(P<0.05).治疗前WCST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PANSS总分成正相关;随机错误数与一般精神病成正相关(r=0.326),持续操作测验的预警错误数与之成负相关(r=-0.384).结论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刘文庭;杨云霞;赵涛;王任昌;刘哲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茴拉西坦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诸多研究提示,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并存在异质性[1,2],茴拉西坦是脑功能改善药物,本研究对5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使用茴拉西坦,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良;迟林;方强;王久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脑内c-fos表达和行为的变化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的行为表现对中枢神经元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实验组腹腔注射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用Norton氏行为观察量表和c-fos蛋白免疫组化的方法测量动物模型的行为变化和脑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用MK801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c-fos蛋白能在模型动物大脑的额叶皮层、海马和垂体3区表达明显,这种表达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并有表达增加的趋势;而在边缘叶、丘脑、视前区和中脑4区表达亦明显.在c-fos蛋白表达增强的同时,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紊乱和不协调程度亦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加重.在第3,5天行为紊乱表现更为明显(9.06±0.73)分,与对照组[(5.63±0.8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这种行为紊乱有一定的节律性,中午、下午两时间点行为分值较低[(8.47±1.70)分;(8.33±2.18)分],而在早、晚两时间点行为分值较高[(9.56±2.72)分;(10.45±1.66)分],其中晚上的行为分值[(10.45±1.66)分]在一天中高.结论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脑内存在c-fos蛋白表达的增强,这种表达增强有一定的区域性.Norton氏行为观察量表分值随着动物模型保持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增加.

    作者:高永利;王军焕;韩文强;李鸣;张守信;戴捷;原亚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病人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的行为[1,2].

    作者:赵燕;施琪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患者危害行为特点和责任能力评定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司法精神病鉴定中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患者危害行为的特点及其责任能力评定.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司法鉴定的28例躁狂发作和26例抑郁发作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抑郁发作组凶杀案件(46.2%)高于躁狂发作组凶杀案件(14.3%)的比例;在责任能力量表中,两组作案动机、与受害人关系等条目差异有显著性,x2值分别为8.486、10.312;两组责任能力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有各自不同的危害行为特点,这可能与两者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辨认和控制能力差异有关.

    作者:蒋少艾;方冰;周建松;王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曲唑酮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对男性抑郁症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本项研究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来观察不同的抗抑郁药对男性抑郁症患者性功能的影响.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来自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精神科门诊病人及心理咨询门诊的患者.男性,年龄20~60岁的已婚或有固定性伴侣的抑郁患者.符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17项>17分.排除标准为:[1]慢性躯体疾病和酒精依赖;[2]明显肝脏和肾脏疾病;[3]长期习惯性抽烟在每天20支以上.

    作者:陈远岭;施剑飞;叶建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在心理疾病中的应用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ncephalofluctuograph Technology,ET)是一项新的脑电图分析技术,它根据脑电超慢涨落理论,对大脑慢电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在分子水平检查人脑内神经递质的功能变化.本文简要介绍ET的原理,以及ET在一些心理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

    作者:张理义;徐志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家庭环境变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

    国内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已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研究主要调查家庭环境变迁后的新入学初中学生与家庭环境稳定的新生心理问题,以便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这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常发伟;马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个性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临床上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双相抑郁各30例,予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人格特点的差异,并分析人格评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相、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焦虑因子的平均值显示患者有轻度抑郁、焦虑情绪,并且严重程度相当.单相抑郁患者的E、N分及个性距离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患者[(46.67±7.91)分vs(54.67±12.66)分,(56.50±8.63)分vs(61.33±8.19)分,(11.77±6.69)分vs(18.06±7.15)分],而P分及L分的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抑郁患者在EPQ个性象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向不稳定象限(60%),两组患者个性象限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总体而言,抑郁患者的E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负相关(r=-0.45,r=-0.26),而N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r=0.48,r=0.35).个性距离与抑郁因子有显著正相关(r=0.26),而与焦虑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r=0.22).结论在病情程度相当情况下,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抑郁患者EPQ个性有明显不同.虽然抑郁影响EPQ结果,但是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方面对临床医生有一定帮助.

    作者:杨海晨;刘铁榜;沈其杰;位照国;廖春平;刘仁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某部不同时间入伍新兵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为了解新兵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较快地适应部队的训练、管理和生活环境,笔者对某部队2002年至2005年间入伍的新兵进行了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评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民力;程彦;张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癫痫儿童家长个体化教育的效果评价

    小儿癫痫治疗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家长能否正确的对待治疗计划.为探讨对家长进行个体化教育在癫痫患儿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35例癫痫患儿家长进行个性化教育.并设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榕娜;黄铃沂;陈新民;叶礼燕;黄俊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