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

杨淑红

关键词:小儿, 高热惊厥, 护理
摘要: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在小儿发育的某一时期单纯由发热诱发的四肢﹑躯干﹑颜面﹑骨骼肌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并伴意识障碍.常见于6个月~6岁儿童.发作时病情危急,体温升高至38.5~40.0℃,70%以上的高热惊厥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1].小儿高热惊厥发作时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头向后仰﹑口吐白沫﹑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惊厥持续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次数过多时可损伤脑细胞,导致患儿智力发育低下,个别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发展为癫痫或危急生命[2].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32例高热惊厥患儿,经采取相应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均完全康复出院,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的护理

    临床上甘露醇静滴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已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科2002~2010年在使用甘露醇的过程中,共有28例发生急性肾功能损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夏冰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鼻内镜手术后上颌窦口闭锁再手术分析

    鼻息肉、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虽然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方式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但术后复发率仍较高,约为4%[1].其中上颌窦口闭锁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现将我科近5年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口闭锁31例报告如下.

    作者:郭芳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一次性双管喉罩在妇科腹腔镜术中的应用

    ①目的 观察一次性双管喉罩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②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MA组20例)和气管插管组(TT组20例).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max)、气道平均压(Pmean)、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及喉罩气囊压力(Pcuff)的变化数值及相关并发症.③结果 血液动力学的变化:LMA组在置入期和拔除期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较TT组小(P<0.05).通气效果:两组的Pmax、Pmean、Vt、MV、PET CO2数值随麻醉手术影响变化一致,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LMA组并发症例数少于TT组,苏醒期躁动、术后声嘶、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少于TT组(P<0.05).④结论 与气管导管相比较,喉罩用于妇科腹腔手术操作简便,应激反应小,通气满意,且咽喉部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作者:王志强;桂军云;程翔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股骨远端A型及C型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

    ①目的 对应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远端A型及C型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及内固定.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分别应用AO动力髁螺钉、股骨远端解剖钢板、逆行交锁髓内钉、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股骨远端A型及C型骨折患者263例.③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4~36个月,平均15个月,250例患者Ⅰ期临床愈合,13例骨不连患者Ⅱ期翻修植骨术后获得临床骨愈合.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术后骨折愈合率及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无统计学差异.④结论 股骨远端骨折手术内固定物选择多样性明显,应根据骨折的不同分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内固定物.

    作者:李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新凝灵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凝血功能的影响

    ①目的 探讨在维生素K1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凝灵注射液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VH)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将39例经头颅B超检查确诊PV-IVH早产患儿随机分成甲、乙两组,分别为16、23例.两组的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础治疗相同.甲组用维生素K15mg静注3d,乙组加用新凝灵注射液200mg,静滴,共5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的含量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的变化.③结果 两组患儿各项指标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乙组较甲组在治疗后APTT、TT、vWF、GMP-140和D-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④结论 新凝灵注射液可明显改善PV-IVH患儿的凝血功能,抑制纤溶,促进血小板活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影响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而产生止血作用.

    作者:范一斌;周晓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Wernicke脑病的MRI诊断及临床分析

    Wernicke 脑病是一种维生素B1(硫胺)缺乏引起的严重代谢性脑病,可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甚至危及生命,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者,是少数具有特异性治疗方法的神经系统急危重症之一.笔者收集2008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7例患者,对其MRI表现及其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郑运松;宋晓群;牛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诊断及鉴别

    ①目的 回顾性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病例,总结其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MRI资料.③结果 单发5例,多发1例;幕上5例,幕下1例;4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或近中线区,2例位于脑表面、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均有水肿.强扫描呈团块状强化,诊为胶质瘤3例,转移瘤2例,脑膜瘤1例.④结论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大多有较典型的MRI特征,也有多样性表现,只要结合临床资料认真分析病变,误诊可以是明显减少的.

    作者:王学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一次性负压吸引球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体会

    在普外科临床工作中,随着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时有发生.为了使这类切口尽早愈合,我们自2008年1月开始,采用不拆除手术切口缝线,用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对切口内液体进行主动引流.减少了换药频次,促进了手术切口的愈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左勇;梁高华;金勇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①目的 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选取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56例,随机分为新活素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新活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新活素.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心功能分级,胸痛症状、心率变异性、心电图演变及出院时心脏彩超评估.③结果 新活素组患者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心功能分级,胸痛症状、心率变异性及出院时心脏彩超评估左室大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电图演变二者无明显差异.④结论 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有明显疗效.

    作者:杨云仙;范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细节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科是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高风险区,急诊工作具有变化快、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护士操作工作的机会多,技术性比较强,容易发生差错事故,故细节管理在急诊科管理中尤为突出.我科于2009年5月~2010年5月加强对急救药械的细节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秋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肿物切除中出现血肿及肿物残留的预防研究

    ①目的 探讨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肿物切除中出现血肿及肿物残留的预防方法.②方法 用B超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术对132例乳腺肿物(256个病灶)进行了切除,对术中出血及肿物残留的预防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建立了可行的预防血肿和肿物残留的方法.③结果 术中出血1例,术后血肿形成2例,均为病灶较多,且同侧乳房病灶均大于4个;未发现术中残留病例;术后半年复查原病灶残腔处未见血肿及可疑病灶.④结论 Mammotome乳腺微创旋切术中通过彩超辅助避开较大血管,以肾上腺素盐水冲洗残腔、残腔内注入止血药及肾上腺素盐水以及术后48小时后再行切口粘合等方法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血肿形成,并大大减少残腔内肿物的残留,进一步预防肿瘤术后原位复发.

    作者:杨依锋;董超;李鹏;刘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无创正压通气对肺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临床疗效的影响

    ①目的 比较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与常规内科治疗肺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患者51例,随机分成无创呼吸机治疗组(无创通气组)26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5例;无创通气组采用常规药物加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SaO2及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③结果 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及血气分析好转更迅速而显著.④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是抢救治疗肺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快速有效方法.

    作者:韩林华;王立民;张小伟;王红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5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

    ①目的 探讨偏瘫型脑瘫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颅脑MRI的改变及应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疗效,为偏瘫痪儿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帮助.②方法 对25例脑性偏瘫痪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25例偏瘫痪患儿常见的高危因素为早产、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80%的偏瘫痪患儿有以上高危因素,头颅MRI的异常率为92%,合并症的异常率为64%.应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17例(68%)有明显效果,8例(32%)效果不明显.④结论 早产、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为偏瘫的常见的高危因素,这些高危因素提高了偏瘫的风险,头颅MRI影像资料有助于偏瘫的诊断,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偏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为偏瘫患儿的早期干预提供帮助.

    作者:贠国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①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②方法 10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先给予负荷剂量胺碘酮100~150mg静注,继以1mg/kg维持6h后,减量至0.5mg/kg,维持48h后停用.静脉胺碘酮治疗24h后,开始加用口服胺碘酮,0.2g,3次/d,观察用药后室性心律失常控制情况及心电图项指标变化.③结果 胺碘酮治疗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控制律达89%.治疗有效组自治疗后心率减慢,QT间期明显缩短、血压、TpPe、TpPe-c及 QTc在治疗前后无变化.④结论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不影响血压、TpPe,TpPe-c,QTc,安全有效.

    作者:李丽华;韩林华;葛晓励;王蔓莉;闫杰;李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解剖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体会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经典的形态学科, 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验证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辨认和识别、活体触摸, 建立起形体概念, 形成形象记忆, 这是学习解剖学重要、基本的方法.建设好解剖实验室,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现将解剖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建涛;穆志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16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①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的价值.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GST)26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均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③结果 26例胃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其内不规则坏死液化区无强化,而实质密度区有不同程度的强化.④结论 MSCT对鉴别肿瘤性质、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秀焕;付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进展

    人的一生约有l/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而且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1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SAH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疾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成人中其发病率为2%~4%[1], SAHS分为3型:阻塞型(OSA)、中枢型(CSA)、混合型,其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为常见.我国对于此病的认识和重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尤其近10年来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对OSAHS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张晓玲;王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机能学实验设计课教学效果分析

    传统的机能实验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方法步骤完成验证性实验,此种模式在医学生实验技能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课堂教学模式往往由于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压制了个人创新意识的发挥,难以达到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1].如何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实验设计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国内众多医学院校的实践证明,它在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总结我校前期实验设计课中的不足,探讨相应的实施方案.

    作者:朱海龙;张根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术中诊断(腹膜后)副节瘤1例麻醉处理

    1 病历报告患者,女,46岁.身高160cm,体质量50kg,查体发现腹内占位病变2年.CT检查显示胰腺体尾后方与左肾之间囊实性占位病变.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无头痛、心悸、出汗.以胰体尾囊实性占位收入院.常规术前检查未发现异常,择期手术.

    作者:盖自强;盖红卫;赵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两种形成性评价在高职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检验课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中有许多技巧性操作技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面对近年来高职学生扩招,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特别是学习方式、习惯、学习兴趣不高的形势,如何提高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技术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中一大难题.本文试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技能成绩评价中形成性评价的改革角度进行研究,比较两种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作者:蒋斌;袁星;唐文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