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书权;张富平
唑来膦酸钠是一种新型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它也是目前唯一明确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效的药物.可高效安全地降低前列腺癌骨转移和雄激素剥夺治疗引起的骨质疏松相关的骨相关事件(SRE)的发生率,推迟SRE的首次发生时间.它可与常规化疗和放疗联合,用于行去势的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RPC)患者,具有协同效应.其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机制在于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增强骨基质和上皮的抗浸润能力.Ⅲ期临床研究显示疗效显著,是临床医生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一个新的有效策略.
作者:汪东亚;孙忠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肾移植受者的多瘤病毒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综述肾移植术后多瘤病毒感染的表现、诊断及防治.
作者:秦燕;徐琴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1商品名Emend2开发与上市厂商由美国默克公司研制,2003年3月首次在美国上市.
作者:赖树清;须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编者按:口服利巴韦林联用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已成为临床标准治疗方案.然而,药物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使10%~15%的患者中断治疗.如何应对这些不良反应是每个医师关心的问题,对此本文将详细地为您作出解答.
作者:喻志锋;陈本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前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预后因素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明确,使得CLL患者不能像急性白血病患者那样根据预后风险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对于CLL患者来说,即使是预后差者其预期生存期也有数年,但目前除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对什么时候开始治疗和使用什么方法进行治疗尚未达成一致.
作者:姜杰玲;王椿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异质性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MDS患者疾病状态的评估和治疗策略的选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新的治疗目标在于改善血液学指标和阻止疾病进展.近年来对血管生成抑制剂、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和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的研究已经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将为MDS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作者:徐岚;沈志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编者按: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高,抗血栓药物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本文分析全国16个城市250余家样本医院2004年抗血栓药物的临床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该类药物的研究、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参考.
作者:何涛;干荣富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RaffeldJaffe及Banks 3人首先提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特点是[t(11;14)(q13:q32)],由11号染色体的bcl-1基因(11q13)易位到14号染色体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启动子的下游,从而导致bcl-1基因表达的上调.bcl-1基因的移位致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mRNA过度表达,终导致细胞增殖的调控紊乱.
作者:金洁;姜道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近年在消化系疾病(如胃轻瘫、胃肠道手术后排空障碍、胆囊疾病、节段性肠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假性肠梗阻、肠易激综合征和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等)方面的应用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程书权;张富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本观察旨在评价国产坎地沙坦酯(维尔亚)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62例.其中Ⅰ级高血压25例,Ⅱ级高血压37例.服用国产坎地沙坦酯片一日1次,4mg,如2周后血压未降至目标水平(140mmHg/90mmHg以下)者将剂量增加为一日8mg,连续治疗4周.4周后血压未降至目标水平者加用噻嗪类利尿剂,直至血压控制平稳.结果62例入选患者服药(一日4mg)一周后20例血压即有明显下降,继续服药有进一步下降趋势.42例下降不明显者中33例加量(8mg)后血压有明显下降,9例继续服药2周后血压仍下降不明显,改用其他降压药,作无效处理.用药4周后显效31例(50%),有效22例(35%),无效9例(15%),总有效率为85%.用药4周后血压下降达标到目标水平37例,达标率为60%.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结论本观察结果证实国产坎地沙坦酯(维尔亚)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明;左中;张晓刚;罗素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浆细胞肿瘤.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及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新的治疗思路:不仅仅限于细胞毒药物降低肿瘤负荷,而更侧重于针对骨髓瘤胞内信号通路、骨髓微环境及两者间交互作用的靶向治疗.这为新药的研发带来新的思路,更为MM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陶中飞;侯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到目前为止,血液肿瘤的药物治疗仍然是以细胞毒药物为主,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器官和组织造成很大的损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血液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使我们有可能根据肿瘤的发病机制来寻找消灭肿瘤细胞的药物靶点,不仅能够提高特异性治疗的疗效,而且能够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近年来研发的用于血液肿瘤治疗的新药来看,针对肿瘤发病机制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药物研发的一个趋势.因此,我们邀请上海及浙江部分血液病学专家介绍有关血液肿瘤治疗方面的新药物和新方法,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专题:
作者:王椿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编者按:2005年3月,卫生部发布了我国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该指南由国内31位专家参考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包括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抗病毒治疗、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母婴传播阻断原则和职业暴露的处理共11个章节,涵盖了艾滋病的基础、临床、预防及治疗各个方面的处理原则,尤其结合我国艾滋病患者的特点和国内已有的抗病毒药物对关键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进行了重点介绍,使指南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本刊对其重点章节进行了摘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在过去的20年中,AML的治疗策略并没有大的改观,年龄和染色体核型仍然是两个主要的预后因素,也是目前进行治疗选择的基础.
作者:吕书晴;王健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2004年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的临床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主要是观察和探讨疾病治疗的佳原则或方案,尤其是伊马替尼(imatinib,格列卫)的应用.几个国际临床协作组正试图对当前CML治疗的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并倡议在欧洲白血病网站(WWW.Ieukemia.net)的帮助下推广这些治疗策略.以下介绍CML治疗相关问题的新研究结果,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李肃;王椿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奥曲肽单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奥曲肽0.2mg,皮下给药,每8小时1次,连用2个月.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不良反应,检测血常规、肝功能、IgG、IgE、AFP、CEA、肝脏肿块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31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无明显变化,而IgG与IgE明显升高,AFP、CE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P<0.05).10例肿块缩小达到部分缓解;14例病情稳定,肿块无明显变化;7例病情恶化,肿块增大,其中1例发生肝外转移,但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P>0.05).累积生存率为80.6%,1年累积生存率为51.6%.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小.结论奥曲肽可使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肿块缩小,治疗后31例肝癌患者肿块平均体积无增大,生存期延长,生存率提高,不良反应小,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作者:陈震球;张振玉;端木忠;袁捷;孙丹莉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