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吃出来的“性”福更可靠

刘姿含

关键词:
摘要:古语曰:“食色,性也。”性生活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关键,保持良好的性欲和性能力同样与饮食有关。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吃出激情,起到“助性”的作用,所以说饮食调理有助于性生活。虽然吃不一定会提高性能力,但肯定会起到“助性”的作用。情欲是男女的心灵之火,性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好礼物。
家庭医学(下)杂志相关文献
  • 解读窦性心律不齐

    我们可能在每年的健康体检时,或者在遇到身体稍有不适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常常给我们做心电图检查;在心电图的报告单上,很多人会遇到窦性心律不齐这样的结论。多数人都知道心跳应该是规律整齐的,所以一听说“心律不齐”,便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也要四处求医,找专家,想赶快治好“病”。但医生往往又说:“不用治。”有些人心里又打鼓了:是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治不好了?那么窦性心律不齐是说明我们的心脏不健康吗?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严重吗?要吃什么药吗?要住院治疗吗?

    作者:杨宇帆;刘启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尿道炎后综合征无需抗菌治疗

    前一段时间,小王突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小便浑浊、分叉现象,去医院检查,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经过规范治疗,尿痛、尿急、尿频等尿道刺激症状消失,细菌学检查转阴。但小王仍然时不时感到下腹部胀满疼痛,偶尔还会出现尿道刺痛及异物感,有时伴有会阴部坠胀刺痛感。由于下腹部不适多出现在夜晚,为此,小王感到烦燥不安,使得睡眠质量下降。

    作者:魏开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冬补三九有法度

    说起冬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民间素有“冬天进补,来年打虎”之说,可见其深入人心。但如何冬补,却是各行其是。入冬以来,每日里骨头、羊肉、老母鸡煲汤者有之,大鱼大肉顿顿不离者有之,购置药饵补气、补血、补肾者有之,打点膏方进补者有之……但其实,许多人把冬补想象得过于简单了。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动补生阳宜适度

    冬季除了药补、食补以外,千万不要忘了动补。中医讲动则生阳,尤其是冬至过后一阳生,宜合理运动,以助阳气升发。那么读者朋友在冬季做什么运动比较合适呢?

    作者:杨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形形色色的心律失常

    临床资料显示,心律失常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中排名第三,位居高血压、冠心病之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并不是心脏病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会发生心律失常,它针对的对象范围很广,对身体的伤害也很大。本文主要介绍关于心律失常的一些科普知识。

    作者:周胜华;肖宜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冠心病患者必备的两种药物

    秋冬季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高危期”。这时明显的变化就是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逐渐增大,且气温越低,早晚温差越大,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就越高。原因是人体受到寒冷刺激以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会释放出较多可引起外周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收缩的儿茶酚胺,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反射性加快,心肌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增加;寒冷还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导致动脉及下肢深静脉形成;经口鼻吸入的冷空气还可以直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脏供血减少,诱发心绞痛,甚至引起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生命。

    作者:刘祖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如何防治女性尿道炎频发

    说起妇女的频发性尿道炎,真是烦人的问题。得病者并无大碍,只是时常会出现小便时疼痛,排尿之后小腹痛。而且这种情形可以发生在任何年纪,不论老少,年轻和健康的妇女也一样会得。

    作者:吕传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莫让醉酒成为节假日“杀手”

    64岁的张大伯,20年前就患有高血压,但坚持服用降压药和阿司匹林,自认为身体维护得很好。春节老朋友来拜年时,500克高浓度的白酒两人分而尽之,大醉而卧。孰料当晚正在睡觉时突然出现呕吐,大口大口的鲜血夹杂着胃里尚未消化的食物喷射而出。老伴听到响声后赶紧起床,看到这一幕吓了一跳,赶紧找纸巾擦了擦老伴嘴角的污物。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老伴已经没有了反应。

    作者:罗学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粗细搭配,改善大米消费理念

    大米是人们日常消费大宗的主粮品种,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很多人选购大米时,都喜欢色泽亮白的精制米,营养专家则表示,大米并不是越精越好。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手脚冰凉未必都是寒潮惹的祸

    我们的皮肤下有冷、热感受器,可以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当皮肤感受器感到寒冷时,就会关闭皮肤的毛细血管,让血液优先流向心、肺等重要器官。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在寒冷的环境中让内脏保持温暖,免得出问题。但这样一来,流向皮肤、肢体末梢的血量就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在寒冷的季节,人们的手、脚和脸部会很冷。所以,冬天在寒冷的室外,手脚冰凉不足为奇。但有些人即使在暖和的室内也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而且往往女性居多。

    作者:余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冬补仅仅是补肾吗

    我国一般将农历十、十一、十二月称为冬三月,祖国医学认为,此时天寒地冻,阴气盛而阳气衰,故冬天进补正当时。但进补是有讲究的,不是人人都需要进补,也不是单纯进补品、服补药就可以达到健身壮体的目的。中医学认为,冬季为“闭藏”之季。由于阳气潜伏,阴气盛极,万物生机闭藏,人体新陈代谢缓慢,生理功能处于抑制、降低状态,此时若用药物对人体进补的话,药物的补益作用往往有推波逐浪之势,可促进人体功能活动,增进脏腑活力。

    作者:李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巴比妥类用药六项注意

    新生儿,男,出生4天,体重4公斤。由于全身发黄而被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患儿母亲急于给宝宝退黄,自行喂给患儿苯巴比妥片7.5毫克(半片),早晚各1次口服。第2天早上又口服半片,患儿嗜睡,唤之尚可醒来。到了下午,患儿进入昏睡状态,唤之不醒。急诊科以药物中毒待查收入住院。急查苯巴比妥血药质量浓度,测定结果为208毫摩尔,超出正常范围。

    作者:魏开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冬季进补袁一鸽胜九鸡

    冬季是大多数慢性病患者调养的绝佳时机,食疗是非常好的选择。民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鸽肉为肉中之精品,与药物配合使用保健功效更好。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打好冬季一日三餐保“胃”战

    对于很多上班族而言,新的一天从起床开始就忙忙碌碌,不少人把早餐的时间都放在了公车上,而早餐花色基本是“老三样”:馒头、蛋饼和面包,有些注重营养的上班族会加上一杯豆浆或者一袋牛奶。类似于“面包+牛奶”这样的搭配,看似营养,但如果像夏天一样,不加热就吃进肚里,对于冬晨来说并不合适。冬季早晨室外的温度相对较低,人的胃也还没有真正“暖”起来,此时摄入较冷的饮食会使胃气受损,一大早就吃未经加热的面包和牛奶对胃的保护是不利的。

    作者:刘万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儿童腹痛应特别警惕的疾病

    多数儿童都经受过腹痛的折磨。腹痛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多种疾病都会引起的一个常见的症状。小儿出现腹痛,往往是许多严重疾病的报警信号,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加强观察,及时就医,决不能疏忽大意。延误诊治常会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笔者认为,儿童出现腹痛,首先应考虑以下常见疾病。

    作者:孙清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吃出来的“性”福更可靠

    古语曰:“食色,性也。”性生活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关键,保持良好的性欲和性能力同样与饮食有关。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吃出激情,起到“助性”的作用,所以说饮食调理有助于性生活。虽然吃不一定会提高性能力,但肯定会起到“助性”的作用。情欲是男女的心灵之火,性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好礼物。

    作者:刘姿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盘点冬季食补宜忌

    冬天到了,天寒地冻,人们自然想到进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中医认为,随着冬天的到来,人体的气血由外向内回收,脾胃消化能力由此加强,也适于进补。冬天适当进食滋补温补的食品,调补气血阴阳,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增强体质,来年春天才能生机勃勃。正如谚语所言:冬令进补,春天打虎。

    作者:李晓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身体病了还是心病了

    自述艾滋病毒感染者冶表现近似疑病症对于“自述未知病毒感染者”的状况,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理专家王彦玲并不陌生。在临床上,她碰到过各式各样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的患者,其中也包括怀疑自身感染了艾滋病的求医者。“这类人通常都有过不洁性行为,因此很紧张,总是担心自己被感染,反复去做检查,当结果显示他们没感染艾滋病的时候,他们和常人的反应截然不同,不会因为没被感染感到高兴,反而怀疑报告拿错了或医生搞错了,然后周而复始地奔波于不同的医院去检查。这就是典型的疑病症的表现。”王彦玲说。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白癜风诊治的临床经验

    白癜风,中医称为白癜或白驳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易诊难治。白癜风男女均可发病。肤色越深发病越多,如美国发病率不足1%,而印度高达4%,我国患病率在0.1%~2%。无明显性别差异,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好发。发病年龄在20岁以内者约占半数。

    作者:闵仲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家有暖气宜温润

    如今,许多人家中装有暖气,室外寒风凛洌,室内温暖如春,感到非常舒服惬意。殊不知,暖气改变了人体“冬藏”的状态,原有的“冬补”习惯也应做适度调整,以免补过了头。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家庭医学(下)杂志

家庭医学(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