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丰;陈丽清;韩国红;李勇;林佩娣;程梅芬
【病例】女,27 y。因胸7椎体结核入院。入院后给予抗结核药链霉素0.75 g im qd,异烟肼0.1 g tid,利福定0.45 g qd,行胸7椎体结核清除术。术后月余,由于患者使用链霉素治疗时间过长,将其改为吡嗪酰胺(江苏省盐城制药厂,批号970401) 0.5 g po tid后,感双乳胀痛,随即出现泌乳现象。查肝功能无异常,临床考虑吡嗪酰胺引起泌乳可能性大,经停用该药,余药不变,患者泌乳现象随即消失,出院后随访也无泌乳现象。
作者:潘浪涛;魏必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穿琥宁注射液是从中药穿心莲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为含脱水穿心莲内酯酸的灭菌水溶液。 【病例】女,38 y。1999年3月18日因上呼吸道感染来我院门诊治疗。查体:t 38.5℃,咽部(),心肺正常,既往无过敏史。给予5% GS 250 ml加入穿琥宁注射液400 mg(四川宜宾制药厂,批号981207) iv gtt,约30 min后,患者出现全身瘙痒、烦躁不安、胸闷、心慌,继则见躯干及双上肢布满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立即停止输液,并予地塞米松5 mg,5% GS 20 ml,10%葡萄糖酸钙10 ml iv,po扑尔敏,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刘慧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当前在感染性疾病领域中,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长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是许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被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灭活。鉴于此,已有多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问世,并已广泛应用,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舒巴坦(sulbactam)等,近年来又研制了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三唑巴坦(tazobactam)。哌拉西林(piperacillin)和三唑巴坦(8∶1)的合剂1992年在法国上市。该合剂抗菌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见,能抑制耐药株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国外用于治疗各系统感染获满意疗效。
作者:黄海辉;张婴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病例】男,72 y。因排尿困难3 a,加重十余天入院,以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8.2℃;BP 18/11 kPa(135/82.5 mmHg);心、脑、肝、脾(-);肛诊示前列腺肥大,质韧,触痛,中央沟消失;神经系统(-)。血常规:HB 132 g/L、WBC 11.2×109/:、N 0.793、L 0.207;尿常规;尿隐血(+)、尿白细胞()。入院后给予持续导尿,在未行任何治疗前给予生理盐水250 ml加硫酸阿米卡星0.2 g(上海延安制药厂,批号 980905)膀胱冲洗,冲洗液完全进入膀胱5 min,患者即出现寒战、胸闷、憋气、出汗、皮肤出现花斑,面色苍白,口唇紫绀,下腹疼痛,血压9/6 kPa(67.5/45 mmHg),考虑为过敏性休克,立即放出膀胱内液体,吸氧,肾上腺素0.5 mg sc,非那根25 mg im,氟美松5mg iv,30 min后面色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但出现高热39.5℃,给予对症处理2 h后体温降至正常,给予头胞噻肟钠、氧氟沙星等抗感染治疗2 wk,拔管后小便通畅,病愈出院。
作者:戚萍;宋修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院内感染老年患者qd iv gtt奈替米星(NTM)的药物动力学及其在下呼吸道的分布进行研究,并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以尿素作为肺泡液稀释内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支气管分泌液和肺泡液中NTM浓度。结果:NTM 7 mg/kg qd iv gtt(30 min),血清cmax(26.71±4.95) mg/L,消除半衰期3.96 h;肺泡液中cmax(7.76±2.13) mg/L,相当于血清cmax的29%。支气管分泌液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无相关性。qd给药使肺泡中药物浓度超过常见肺炎致病菌的MIC值。连续用药7 d,31例患者未见肝、肾、神经毒性。结论:NTM qd iv gtt,由于给药间隔长,可适用于COPD院内感染老年患者。
作者:吴琳;林立;林材元;钟维农;周薇美;赵子文;黄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头孢噻肟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同属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在水溶液中甚不稳定,放置时间越长则分解越多。我们将头孢噻肟钠溶解于甲硝唑注射液和注射用水中,对照观察稳定性。用药典规定的HPLC法来测试。
作者:朱宁江;李庆社;董世光;付庆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病例】男,54 y。有原发性癫病史,强直-阵挛发作,长期服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3 a前曾出现苯妥英钠中毒,表现为步态不稳,平衡障碍,经治疗好转。后继续服用苯妥英钠0.1 g bid,1 a前改服为0.2 g bid,2 mo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有语言含糊不清,头晕失眠,脾气古怪,精细动作欠佳,上肢静止性震颤等症状而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脉博、心跳、血压正常,神智清醒,颅神经(-),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Ⅴ级,腱反射(),无感觉障碍,下肢及膝胫试验差,闭目不稳。根据临床症状及MRI检查结果,排除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并进一步排除亚急性小脑变性及多发性硬化。在停用苯妥英钠的基础上,检查其血药浓度达78.09 μg/ml,诊断为苯妥英钠中毒致共济失调。治疗:①改善脑供血(灯盏花、银可络、都可喜)及脑细胞活化(脑组织注射液);②停用苯妥英钠,改用丙戊酸钠0.2 g bid,控制癫。经1 wk治疗症状好转,再查苯妥英钠血药浓度,降为37.95 μg/ml。病人要求出院。
作者:何林;张一萍;谢玉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患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患者阿糖胞苷血浓。结果:用二室动力学模型拟合,其分布相半衰期为(0.30±0.05)h,消除相半衰期为(0.64±0.11)h。结论:首次用药与末次用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阿糖胞苷在儿童体内无蓄积。
作者:唐跃年;应大明;刘斌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进口盐酸塞利洛尔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血药浓度、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并考查血药浓度与药效学相关性。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进口盐酸塞利洛尔片在9名受试者体内血药浓度,同时用GP-303血流动力学测定仪测量平均血压(MAP)、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体循环阻力(TPR)。结果:服药后3.5 h血药浓度达高峰,4.0 h药效达高峰。9名受试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Ka为(1.43±0.72)h-1,K为(0.23±0.05)h-1,T1/2K为( 3.56±0.61)h,tmax为( 3.62±0.50)h,cmax为( 972±216)ng/ml,AUC为(4 606±519)ng*h/ml。血药浓度与药效ΔMAP、ΔHR、ΔSV和ΔTP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22 3±0.023 0)、r2=(0.725 4±0.016 2)、r3=(0.834 2±0.020 3)、r4=(0.841 1±0.017 5)。结论:药效高峰滞后于血药浓度高峰,血药浓度与各药效指标相关性依次为ΔMAP>ΔTPR>ΔSV>ΔHR。
作者:曲福军;孙华;张立新;郭晓军;徐凯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自60年代初用于临床实践以来,一直是治疗多种肿瘤疾病的常用药物,尤其是大剂量、恒速iv gtt 5-FU已成为治疗中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每周一次8 h恒速iv gtt和120 h小剂量溶于生理盐水中恒速iv gtt[1]。加之5-FU在血浆中清除迅速[2],因此5-FU在输液生理盐水中稳定性就非常重要。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对5-FU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进行监测。
作者:谢瑞祥;范芳;吴国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奈替米星(NTM)两种给药方案的体内抗菌活性(SBA)及血药浓度,观察不同给药方案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血药浓度用TDx(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体内杀菌活性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结果:日剂量相同时,NTM qd给药,谷浓度均低于2 μg/ml,且较bid给药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其峰浓度较bid给药有显著性增高(P<0.01)。除绿脓假单胞菌外,NTM对其他3种菌峰时SBA均≥1∶8,经Wilconxon秩和检验,较bid给药有显著性增强。qd给药组病人给药前后Cr、BUN没有变化,而bid给药组病人用药后较用药前Cr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NTM qd比bid给药能够获得较高的峰浓度与SBA,较低的谷浓度。NTM qd给药能够获得较强的疗效,较少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宏建;孙淑娟;苏乐群;谷大建;黄欣;顾卫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考察氮酮对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经皮渗透的作用,通过比较累积透过量和皮层中量,分析在该制剂中使用氮酮的利弊。方法:采用直立式扩散池,考察氮酮在0.5%、1.0%、2.0%和5.0%浓度下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经皮渗透2、4、6、8、10、24 h后累积透过量Q(μg/cm2)和稳态流量J(μg*cm-2*h-1);分别测定了经皮渗透24 h后每克皮肤组织中氯倍他索的量D(μg/g)。结果:4个浓度氮酮均极显著促进CBT乳膏经皮渗透(P<0.01),Q24分别是4.817、7.327、4.341、4.783,对照组的Q24为2.391 μg/g;J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901、2.892、1.729、1.921倍。其中在1.0%时,J值(0.297 9)大(P<0.01);0.5%、1.0%、2.0%、5.0% 氮酮浓度时,其24 h时皮层量平均为42.92、35.40、20.51、22.09 μg/g,而对照组为(37.71±7.926)μg/g,随氮酮浓度增加,皮层量D并不随之相应增加(P<0.01)。结论:氮酮可加快氯倍他索经皮渗透的速度,Q值和J值增大,但并不能使皮层中氯倍他索量明显增加。为谨慎起见,氯倍他索乳膏以不加氮酮为好。
作者:李中东;王宏图;施孝金;陈妙英;印绮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获知我院具高耐药率,高交叉耐药率的致病菌,如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D肠球菌的耐药谱及3年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本院1995年7月~1998年6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细菌2 288株,按双歧索引法鉴定菌种,用抗菌药敏纸片及HZ-定量细菌药敏测试板,按美国质量标准委员会(NCCLS)1995、1997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5种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40%以上,交叉耐药率也达60%以上。结论:我院高耐药性致病菌检出率3年中显著上升。防治其产生的根本方法是合理使用抗菌药。
作者:林杉;黄惠珍;宋沧桑;赖宏芳;李仲昆;赵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7年3月~1998年10月,我院使用双黄连针剂iv gtt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过敏反应7例(女5男2),年龄大者46 y,小者3y。 药品:双黄连注射液(河南省淅川制药集团有限公司,20 ml/支,相当原生药20 g,批号970407③,980430X,980510);双黄连粉针剂 (哈尔滨中药二厂,600 mg/支,相当原生药10 g,批号970323)。 用药方法:双黄连注射液40~60 ml+病毒唑0.4 g+地塞米松5 mg+5% GS 250 ml,iv gtt,3例;双黄连注射液40 ml+5% GS 250 ml,iv gtt,2例。双黄连注射液60 ml+维生素 C 2g+5% GS 250 ml,iv gtt,1例;双黄连粉针剂4支(2.4 g)+5% GS 250 ml,iv gtt,1例。 其中1例在院外使用双黄连注射液80 ml+青霉素G 960 万U+病毒唑0.6 g+地塞米松10 mg+5% GS 500 ml,iv gtt,滴注30 min后在颜面、颈、前胸和上肢等部位出现皮肤潮红、痒丘疹。又来我院,用双黄连注射液60 ml+病毒唑0.4 g+地塞米松5 mg+5% GS 500 ml,iv gtt,滴注30 min后又出现前述过敏反应。 本报告7例病人均在iv gtt双黄连针剂30 min左右,在颜面、颈、前胸和上肢等部位出现皮肤潮红、痒丘疹;当停止滴注后未进行抗过敏治疗措施,1~2 h可自行消失。其中1例出现轻度反应,经减慢滴注速度,坚持滴注完,也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1例同时伴有体温上升。反应和使用剂量无直接关系,但和滴注速度有相关性;和双黄连配伍浓度关系密切。
作者:杨玉柱;刘庆涛;杨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两种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剂在12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中的药物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根据交叉试验方案po单剂量100 mg及多剂量两种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双氯芬酸钠的浓度。结果:po单剂量100 mg研制片AUC、cmax、tmax、T1/2α、T1/2β分别为(5 753±2 161) (h*ng)/ml、(675.4±141.6) ng/ml、(2.284±0.542) h、(0.943 0±0.582 4) h、(6.713±2.208) h;对照片为(5 150±2 167) (h*ng)/ml、(620.1±187.1) ng/ml、(2.491±0.645) h、(1.060 0±0.682 9) h、(6.159±2.372) h,研制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9%。po多剂量研制片AUC、cmax、tmax、T1/2α和T1/2β分别为(5 915±1 112) (h*ng)/ml、(766.5±173.0) ng/ml、(2.670±0.770) h、(1.690±1.060) h、(5.460±2.070) h;对照片为(5 781±1 849) (h*ng)/ml、(759.2±216.3) ng/ml、(2.310±0.520) h、(1.200±0.830) h、(6.160±2.210) h,研制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3%。两种国产缓释制剂的所有药物动力学参数经统计学(SPSS 软件)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双向单侧t检验对其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检验。结论:两种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沈熊;陈伟力;李雪宁;陈安琪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病例】女性婴儿,4 mo龄,早产,母乳喂养。因阵发性两眼上翻、斜视、颈后仰、四肢强直抽搐2 h(每次发作约5 min左右,共发作3次)急诊来院。无发热、呕吐、腹泻等,发作间期精神好,无外伤及产伤史,发病前后未用过任何药物。追问其母,4 d前因神经衰弱一直服用谷维素5片tid至今。经紧急核对实为母亲误服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山东省莒南制药厂,批号970505)5片,tid,共用225 mg。母亲自该婴儿急诊前1d始感倦怠、乳胀,此间正常喂乳。婴儿查体:体重5 kg,营养一般,意识清,精神不振,呼吸平稳,颈软,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化验:血常规、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脑电图、头颈CT扫描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疑为母亲误服甲氧氯普胺致椎体外系综合征。嘱停食母乳。门诊观察期间再次发作,立即给予地西泮2 mg iv,患儿发作即刻停止,安静入睡,观察24 h未再发作,随访1 mo无异常。
作者:王长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两种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方法:66例甲硝唑敏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铋剂组(34例):po德诺240 mg bid,克拉霉素500 mg tid,甲硝唑400 g bid;奥美拉唑组(32例):po奥美拉唑20 mg qd,羟氨苄青霉素500 mg tid,甲硝唑400 mg bid。疗程均为2 wk。疗程结束1 mo后胃镜复查。23例体外培养为甲硝唑耐药菌株者也分为两组服用上述药物。结果:对甲硝唑敏感菌株,铋剂组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1.2%、94.1%,稍高于奥美拉唑组的87.5%、93.7%,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平均不良反应积分铋剂组为4.25,奥美拉唑组为2.2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甲硝唑耐药菌株Hp的根除率在铋剂组和奥美拉唑组分别为83.3%和63.6%(P>0.05)。结论:两种疗法在治疗Hp相关(无论对甲硝唑耐药或敏感)的十二指肠溃疡疗效相当,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铋剂组的不良反应高于奥美拉唑组。
作者:李兆东;李定国;张敏红;张文竹;陆汉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硝酸甘油(GTN)舌下片在老年健康受试者和患者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方法:健康老年志愿者、冠心病患者各8例,含服GTN舌下片0.5 mg,用GC-ECD法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2、4、6、7、8、10、15、20 min取血测定,以MCPKP药物动力学程序拟合药-时数据。结果:本药的处置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两组间进行t检验,在cmax、AUC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血药浓增高,平均动脉压(MAP)、体循环阻力(TPR)下降,心率(HR)、心脏每搏量(SV)增高,血药浓度与各药效学指标相关性依次为MAP>HR>SV>TPR。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之间各药效学指标波动范围t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应用GTN制剂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姜礼红;赵洪清;张一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病例】女,15 y。因急性扁桃体炎就诊,予5% GS加头孢拉啶(海口市制药厂,批号990106) 1.5 g,iv,约10 min后出现剧烈腹痛,30 min出现血尿,即回院。患者痛苦面容,双手按腹,留门诊观察,用5% GNS 250 ml+止血芳酸0.2 g iv gtt,10% GS 500ml+ATP 40 mg+肌苷 0.2 g+维生素 C 2 g,iv gtt,未用解痉药,30 min后腹痛逐渐缓解,6 h后血尿逐渐消失。
作者:王克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将集落法和MTT法结合发展而成的双琼脂MTT法以克服MTT法中存在正常细胞干扰测定的缺点。方法:对人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株在双琼脂MTT法和MTT法光密度、抗癌药抑制率进行比较及临床实体瘤用两种方法的抗癌药抑制率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细胞在双琼脂MTT法中生长不良,用该两种方法测定临床20例食道癌对抗癌药抑制率,比较显示双琼脂MTT法的抑制率大于MTT法。结论:双琼脂MTT法提高了药敏结果的准确性,优于MTT法。
作者:张毅;翟晓波;陆瑶华;陈志东;沈炜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