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龙;王京坡;张静;马兰;马雷
目的::探讨外周血及蜕膜组织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比例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自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门诊部与住院部的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62例(观察组)和正常妊娠妇女62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四色荧光法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及蜕膜组织中的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比例。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及蜕膜组织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比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的比例,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669,P =0.015);观察组患者蜕膜组织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蜕膜组织中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比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986,P =0.001)。结论:外周血及蜕膜组织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比例在早孕期显著升高,参与了正常妊娠的维持,有可能是调控母胎界面局部免疫耐受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周血及蜕膜组织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比例降低可能与 URSA 的发生有关。
作者:李彬;李长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椎旁注射不同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6例,分为 A、B 两组。 CT 引导下行椎旁注射,A 组注射药物为阿霉素+复方倍他米松,B 组注射药物为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分别于术前(T0)、术后1周(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对患者进行 VAS 评分及 SIS 评分,并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术前 A、B 两组 VAS 评分、SIS 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A、B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评分及 SIS 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 两组 VAS 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 组 SIS 评分低于 A 组;两组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CT 引导下阿霉素+复方倍他米松椎旁注射及神经妥乐平+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治联合椎旁注射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患者疱疹区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作者:张海芳;周国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病例摘要患者,女,56岁,患者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主因间断发热伴肝区疼痛20余天,间断发热,1~2次/ d,高体温达40.0℃,偶有寒战,间断有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无血液,伴上腹涨,以进食后较明显,食欲较差,进食量明显减少,尿略黄,尿量可,大便为黄色稀便。血常规: WBC13.6×9 L-1, HGB87g / L, ;PLT25×9 L-1,N86.8%.肝功:ALP232U/ L,GGT369U/ L, ALB28g / L。 AFP50ng / mL, CA12544.9U/ mL, CEA 0.8ng / mL。查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击痛阳性。
作者:赵明;潘国红;李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病例摘要患者,金某,女,57岁,汉族,农民,已婚,平泉县茅兰沟人,主因: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2年伴行走困难2周入院。门诊行 CT 检查显示左顶区巨大脑膜瘤,此脑膜瘤巨大,可达10cm×8cm,而且靠近窦汇,矢状窦以及横窦等血管区。查体:生命体征平稳,GCS15分,记忆力明显下降,近事遗忘明显,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双侧瞳孔左:右=3.0:3.0,对光反射迟钝,视听基本正常,双下肢肌力Ⅳ,肌张力正常,双侧 babinski(+)。入院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肿瘤,并将露骨进行修补,手术一并完成,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记忆力恢复正常,精神好转,反应基本正常,行走自如,双侧 babin-ski(-),复检 CT 显示,肿瘤全部切除,手术后形成头皮下积液,经抽吸后使用专用加压弹力绷带包扎治疗,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一年后随诊复检,肿瘤无复发。
作者:孟建军;孟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探索对初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及护士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照组和试验组采用常规与母婴床旁护理,统计分析其对初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的组间差异。结果:对照组初产妇及家属对健康知识掌握的正确率为65.93%,显著低于试验组的正确率93.38%,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研究认为母婴床旁护理不仅可以增加初产妇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增加对护士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吴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配对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4例(95.7%),高于对照组35例(7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43例(93.5%),高于对照组34例(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TG、TC、LDL-C 均低于对照组,HDL-C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CK、CK-MB、LDH 及 HBDH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较佳,心绞痛改善明显,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夏世杰;尹扬光;方颖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集中式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室2015年2月至5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集中式护理模式干预康复,比较两组的康复积极性、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康复积极性、护理后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功能、行动能力、记忆与思维、交流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中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积极性,增强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万玉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救治的慢性心衰患者280例。依据患者 NYHA 心功能分级认为Ⅱ、Ⅲ、Ⅳ三组,然后检测三组患者的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高敏肌钙蛋白 T(hs-cTnT)、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及半乳凝集素-3(Calectin-3)的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来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三组患者的射血分数、Hs-CRP、hs-cTnT、NT-proBNP、Calectin-3水平及贫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CRP、Calectin-3、贫血发生率及 NYHA 心功能分级均是慢性心衰患者发生 MACE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s-CRP、hs-cTnT、Calectin-3的水平及贫血的发生率随着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与患者的贫血及心肌损伤的标记物 Hs-CRP、Calectin-3密切相关。
作者:孙向阳;段凌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治疗时期应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 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所有患者皆达到肝硬化失代偿期,根据两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时间不同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LAM 初始联合 ADV 治疗方式的为观察组,而 LAM 变异后联合 ADV 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疗程皆为4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以及血清 HBV DNA 定量测定,检查时间分别为用药基线时间以及治疗后第4、12、24、48周,并对所有患者检查治疗情况进行 Child-Pugh 评分。结果:在治疗4、12、24与48周时无论是观察组与对照组 ALT 以及 TBil 都要好于基线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抗病毒治疗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 HBV DNA 转阴率分别为90%(18/20)与40%(8/20),HBeAg /抗-HBe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60%(12/20)与20%(4/20),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所进行的为初始联合药物治疗,在48周时进行 Child-Pugh 评分较变异后联合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治疗初始阶段应用 ADV 联合 LAM 治疗较变异后联合治疗无论在抗病毒方面还是在临床状况改善方面都具有优势。
作者:王金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基于微信的品管圈延续性护理模式对冠心病 PCI 术后血小板双抗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我科收治的86例住院患者按病号简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3例在围手术期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手册并在出院时口头教育其按指导执行,家属要实时监督。微信品管圈组的43例患者进行品管圈 QCC 护理,圈内成员其成立品管圈微信群进行信息沟通及交流;患者出院后便加入该微信群,通过采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以及公众号、朋友圈等多方位的立体化教育模式,以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给予患者进行指导教育,并在半年以及一年后进行问卷调查评定。结果:微信品管圈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的品管圈延续性护理模式提高了冠心病 PCI 术后血小板双抗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其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金日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儿童脾虚证与儿童饮食状况的关系,以阐明儿童日常生活饮食对于小儿脾虚证形成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28例1~6周岁小儿脾虚证患儿为病例组,并以同一调查地点的1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走访的方式收集资料和数据,对患儿的母乳喂养情况以及饮食方式进行总结,从而分析喂养方式与脾虚证之间的关系。结果:5月龄内患儿的人工喂养、母乳喂养以及混合喂养比例分别为19.8%、38.7%、41.5%,有86%的患儿经常在睡前1h 内进食,74.8%的患儿具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单因素结果显示,早产、偏食、食凉性食物、母乳喂养、食多、积食等方面与小儿脾虚证的形成有关( P <0.05),缺乏运动与小儿脾虚证的形成无关(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偏食、食凉性食物、非母乳喂养、食多积食等方面是小儿脾虚证形成的危险因素,缺乏运动是小儿脾虚证形成的无关因素。结论:小儿脾虚证形成与夜间喂奶、饮食不规律、挑食偏食、食物偏寒凉有着密切的关联。家长应改变错误的喂养方式。
作者:龙雅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经曲妥珠单抗治疗失效后应用拉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29例患者选择拉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选择常规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客观有效率以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的各级毒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拉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曲妥珠单抗治疗失效的 HER-2阳性乳腺癌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的毒副反应,耐受程度较好。
作者:高丽;胡文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行 LC 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下行 LC,观察组在 FTS 理念指导下行 LC;于术前1d,术后第1天、第5天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CRP、Blu,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Cor;全自动血常规测量仪测定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 CRP、Blu、Cor 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各指标恢复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升高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 WBC、GR%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5天各指标恢复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升高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FTS 应用于 LC 中可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
作者:李艳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临床疗效并与其它方法治疗进行疗效对比。方法:治疗组草药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症102例,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片(抗眩啶片)治疗眩晕51例,两组均5d 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患者10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片(抗眩啶片)治疗眩晕51例总有效率78.43%。结论: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利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二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经产道分娩率86.00%,高于对照组的5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h 出血量(259.03±33.47) mL,对照组产妇产后24h 出血量(378.14±39.0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泌乳量多于对照组,产后均随访3个月观察组纯母乳喂养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改善泌乳功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助于母婴健康。
作者:廖红;李婉容;李明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宣降活血汤联合流程化护理干预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儿科13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宣降活血汤,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流程化护理干预,两组入院后均常规监测血气分析。两组病程均在1~3月,平均2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儿童的临床疗效指标。结果:两组临床有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咳嗽、喘鸣音、哮鸣音、水泡音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优于对照组。结论:宣降活血汤联合流程化护理干预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不易复发,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尚金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冠脉介入治疗( PC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的 PCI 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血脂、高敏 C反应蛋白(CRP)、B 型利肽钠(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以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以后,血脂、CRP、BNP 及 LVEF 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9.3%,对照组为27.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CI)中有效率可以提高,可以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心室负荷、降低炎性反应、增加心室功能,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岳龙;王京坡;张静;马兰;马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手术室全麻且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手术室行全麻手术的1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导尿后予以基本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导尿后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在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方案后的就两组患者的苏醒期躁动情况、苏醒期末以及术后12h 的尿管刺激情况进行详细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苏醒期躁动率为76.67%(69/90),苏醒期末尿管刺激发生率为92.22%(83/90),且在术后12h 的尿管刺激发生率为86.67%(78/90);而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期躁动率则是31.11%(28/90),苏醒期末尿管刺激发生率是67.78%(61/90),且在术后12h 的尿管刺激发生率是37.78%(34/9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在苏醒后势必会出现躁动、尿管刺激的情况,而通过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躁动以及尿管刺激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作者:高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调查东莞地区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的致聋基因分布特征,为政府制定优生优育计划、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出生缺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例先天性耳聋患儿,抽取患者的外周血2~3mL,利用耳聋基因芯片对与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密切相关的4个致聋基因 SLC26A4( PDS)(IVS7-2A > G、2168G)、GJB2(299delAT、235delC、176del16bp 及35delG)、GJB3( C538T)和线粒 DNA 12SrRNA(A1555G、C1494T)上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有15例检出 GJB2基因突变(22%),10例检出 SLC26A4基因突变(14.3%),DNA12SrRNA 基因突变3例(4.4%),没有检出有GJB3基因突变患儿。结论:东莞地区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的有效检出率与全国调查结果相当,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高,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其次,再次是线粒体 DNA12SrRNA 基因突变,可见利用耳聋基因检测技术对目标人群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是减少聋儿出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戴桂林;刘彦慧;高宇琳;李见章;尹宝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护理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26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综合护理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进食训练、有效的口咽肌肉训练、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等综合护理,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吞咽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改善患者吞咽困难、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作者:杨晓娟;唐艳丽;张爱东;张世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