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琼
新式剖宫产术是近几年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新术式,我院自1998年5月开始应用,显示了手术时间短、开皮损伤小、术后拆线早的优点,但仍在腹腔内操作,且不缝合腹膜仍为人们所担心。我院自1999年10月开始采用新式腹膜外剖宫产术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间共分娩2348例,其中行剖宫产860例,剖宫产率为36.6%。随机选择其中60例采用新式腹膜外剖宫手术作为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120例分成二对照组:B组(60例)为新式剖宫产组,C组(60例)为腹膜外剖宫产组。三组孕周、年龄、手术指征无明显差异,术前准备、麻醉、术后护理相同。
作者:冯富忠;杨兴爽;高善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酸碱失衡类型。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分布,以酸碱失衡预测代偿公式,结合AG值和潜在HCO3-对119例次慢性呼吸衰竭进行酸碱失衡类型判断。结果:正常5例次,呼酸37例次,代碱5例次,呼碱3例次。呼酸和并代碱52例次,呼酸合并代酸4例次,呼碱合并代碱4例次,三重酸碱失衡(TABD)9例次,其中呼酸合并代酸代碱7例次,呼碱合并代酸代碱2例次。经AG值和潜在HCO3-判断,代酸8例增至17例。呼吸三重酸碱失衡(TABD)由0增至9例。不测潜在HCO3-有4例失检。结论: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出现多种类型酸碱失衡,AG值及潜在HCO3-对代酸和呼吸型TABD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介绍患者女,32岁,因流涕,发热4d来院就诊,诊为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给于退热抗炎治疗,在门诊静滴5%葡萄糖加穿琥宁400mg,在用药2min后,患者自述胸闷,继而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随后意识丧失,口唇青紫,牙关紧闭,脉搏细速,120次/min,血压测不到,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让患者平卧,持续高流量吸氧,停止输液,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静推氟美松20mg,静推可拉明0.375mg,洛贝林3mg,安钠咖0.5mg,8min后血压为11/7kPa,迅速补充血管容量,30min后血压升至13/llkPa,1h后,呼吸、心率及血压恢复正常,患者转危为安。
作者:田仲侠;杨兆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疗法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终身替代疗法之一。本人曾对慢性肾衰患者在接受血透前及血透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并施以心理护理,对保持患者心理动态平衡,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1 一般资料我院在1999年至2000年,对29例慢性肾衰患者实施血透1652例次。其中,男8例,女21例,年龄21~76岁。有7人已做换肾手术。
作者:周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科对贝克曼ARRAY-360-System仪做RF测定进行了初探,并运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取254例患者静脉血,分别用免疫胶乳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Array)做类风湿因子(RF)试验并作比较。
作者:江丹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麻醉时的镇静、抗焦虑、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痛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咪唑安定(Ⅰ)组和氟芬合剂(Ⅱ)组,每组20例。Ⅰ组:咪唑安定负荷剂量0.05mg/kg,然后用0.05mg/kg.h行泵持续输注。Ⅱ组:氟派啶0.05kg,芬太尼1ug/kg肌注。结果:Ⅰ组的镇静、抗焦虑、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痛的作用明显强于Ⅱ组,P<0.05。两组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咪唑安定能安全的辅助于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增强镇静、抗焦虑和消除内脏牵拉痛,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作者:唐晓宁;陈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分类1.1 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选择性是指在不同组织中阻断β受体的能力。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噻吗洛尔、纳多洛尔对β1和β2受体均有阻滞作用;但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治疗剂量对β1受体阻滞作用强而对β2受体作用弱,因此较少引起因阻滞β2受体引起的副作用,如诱发支气管哮喘、雷诺氏现象、低血糖反应不易恢复等。
作者:焦建民;付国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药外洗法治疗足跟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例,72足,男性30例,年龄25~68岁,病程长8年,短1个月,平均1年2个月,单足患病56例,双足患病8例,体力劳动者50例,非体力劳动者14例,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者16例,X线提示有足跟骨刺者56例,大部分有过局部封闭及服用消炎止痛药效果欠佳史。
作者:张炳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l)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探讨青年人(年龄40岁)AMI发病规律及特点,将1995年1月至2000年3月收住我科的37例青年人急性AMI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系住院病人,均符合WHO规定的急性AMI诊断标准。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34.5岁。男33例,女4例,男女比例8.3:1。
作者:徐艳秋;刘秀;郝志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形状形如大写的英文字母“X”,可描述为一体、两切迹、四臂。体部呈盾状,长40~50mm,宽25~35mm。体部分布四个园形钉孔,直径4.5mm,四孔连线为平行四边形,两切迹分左右,据其切迹之同心圆直径不同而区分型号,全套钢板共5块(Ⅰ~Ⅴ型)。其切迹的同心圆直径以2mm为单位递增,小42mm大60mm,每块钢板的左、右切迹相差2mm,(1型42/44,2型46/48,依此类推)。四臂不等长(如图),短臂长20mm,宽15mm,其中分线与体部中分线相交成40度角,短臂中心有一个圆形钉孔,直径4.5mm。长臂长50mm,宽15mm。其中分线与体部中分线呈30角,沿长臂纵轴均匀分布三个圆形钉孔,直径4.5mm,长臂侧缘有切3对迹,利于塑形或切断。
作者:尹绍猛;刘建丰;金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用米非司酮治疗60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不仅消除了患者手术后伤口的疼痛,又增加了未生育者生育的机会,减少了手术并发症。1 临床资料 60例异位妊娠患者,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7岁,其中经产妇35例,未生育者25例。42例有二次以上人工流产史,10例有盆腔炎史。60例患者均有停经史或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史,无严重腹痛,尿HCG弱阳性或阳性,血β-HCG<1000min/ml,阴道超声检查未见胎心搏动,异位妊娠包块直径<2~3.5cm,无后穹窿积液,血液动力学稳定的病人。
作者:邱永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同一胃癌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10例萎缩性胃炎、10例肠上皮化生的胃壁组织和145例胃癌组织中P2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0例正常胃粘膜、10例萎缩性胃炎、10例肠上皮化生的胃壁组织中未发现P21和P53。145例胃癌组织中P21和P53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2%和51.2%。表达阳性的P53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P21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浆上。P21和P53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检测P21和P53有助于评估胃癌的预后。
作者:黄维清;纪萍;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7年2月至1999年2月,我们对59例乳癌改良根治术创用打包法加压包扎,无1例出现皮下积液的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9例,年龄26~65岁,平均42岁。全组病人均实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采用打包法加压包扎伤口,无1例出现皮下积液的并发症。
作者:靳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75%酒精会阴伤口湿敷预防感染效果观察研究,是课题组成员于1995年5月至1998年6月间选择同期住院产妇,共510例,观察组240例,对照组270例。观察组会阴伤口给予75%酒精局部湿敷,对照组给予青霉素和卡那霉素肌注或青霉索静滴,两组产妇进行疗效对照,前者疗效明显优予后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孕妇,34岁。初胎,孕18周。以阴道少量流出数小时就诊。无既往病史。采用日本产东科CS—300B超仪常规检查:胎儿臀位,头颅光环完整,双顶径45mm,脑中线居中,脊柱呈双排串珠状排列,连续性好,四肢发育良好,胎心规律,胎动正常。前壁胎盘厚18mm,胎盘下缘近宫颈内口部位可见大小为59×53mm的肿块图像,边界清,形状呈圆形,内部为高回声,边界清,无蒂,并向羊膜腔内凸起,该肿块的边缘可见80×36mm的低回声区,与高回声光团相邻,内部可见浮动的光点。大羊水暗区为59mm。B超诊断:①中妊单胎,胎儿存活。②胎盘内实质性占位病变,性质待查,考虑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伴绒毛膜下出血。后因阴道出血量多,住院观察。后家属要求住院引产后病理片证实: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作者:张宏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HNL)亦称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病,是近20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颈部痛性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病理组织学以淋巴结内广泛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1]。本病由日本病理学家菊池于1972年首先报道,称它为伴有吞噬核碎片的灶性组织细胞增生的淋巴结炎。国外以日本报道多,国内自1980年以坏死性淋巴结炎报道后已引起临床重视[2,3]。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特殊,部分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易误诊误治[4]。
作者:许俊萍;孟庆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偶发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183例术前诊断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经尿道切除后病理学发现前列腺癌12例,全部施行了双侧睾丸切除术。结果:12例获得随防,随防时间6个月至5年,存活6例,长时间5年。结论:对偶发前列腺癌去势术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吴鸿;杨水华;韩见知;高绍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可使85%以上的APL病人获完全缓解(CR),故而成为当今治疗APL的常规首选药[1]。且用药方法简便,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毒副作用,但也存在着如维甲酸综合症,皮肤口唇干燥,头疼头晕,骨关节痛等不良反应[2]。我科自1989年以来将其用于临床35例,效果良好,其中4例治疗中发生阴茎,阴囊皮疹,溃疡,通过及时的换药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病人坚持治疗达CR,现将其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孟丽娜;席延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我科自1992年8月至1999年10月共行腹部手术1756例,切口裂开21例,治疗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35~76岁之间,其中择期手术15例,急症手术6例,择期手术中恶性肿瘤9例,良性疾病6例,急症手术中消化道穿孔3例,胆道感染3例,21例切口裂开均立即采取二次缝合,17例全层减张缝合,4例分层缝合,减张缝合后三次缝合2例,均痊愈。
作者:郭海泉;蔡克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输卵管积液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炎性病变,也是女性不孕的原因之一。发病的机理还不清楚,大多数认为是由细菌上行感染所引起的,诊断上经常通过输卵管造影或手术结果所证实。随着科学的发展,目前超声诊断输卵管积液有重要诊断意义,腹部超声已成为妇科疾病临床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王鲁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