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峰
2005年元月~2006年12月,笔者运用降压增视汤治疗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肝阳上亢、瘀血阻滞证)患者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跃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其糖尿病年转变率为14.1%[1].早期对其进行干预治疗以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运用以健脾疏肝为法组成的健脾消糖颗粒,对葡萄糖耐量减低病人进行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葡萄糖耐量、胰岛素分泌功能、血脂代谢等指标的变化.
作者:丁萍;罗玉韵;徐进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它改善失眠起效快,并能加深睡眠,容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对人体无副作用,易为病人接受,对不寐具有一定疗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笔者采用PSQI量表作为评定睡眠的量化指标,经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和组间比较的研究,对三部推拿法治疗60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进行分析,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运峰;石延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郑小伟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知识渊博,融汇古今,学风严谨,善治疑难杂症,临证30余载,屡起沉疴.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对于支气管扩张症疗效尤为显著,兹将吾师诊治支气管扩张症的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作者:张尊敬;赵红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能、有毒无毒等,其并非是孤立的理论学说,而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是对来源于中药临床实践的高度概括,并反过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晓红;苗明三;郭艳;尹俊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4年3月~2005年9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患者8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80例进行对照,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6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年龄45~55岁,平均(47±5.2)岁;病程1~12月,平均(3.4±1.3)月.对照组80例,年龄45~55岁,平均(47±5.1)岁;病程1~12月,平均(3.4±1.2)月.两组患者均符合《实用妇产科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诊断标准[1].生殖系统检查及全身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0 mm者56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27例),分别行诊刮病检,结果示简单型增生29例(治疗组15例,对照组14例),不规则型增生伴内膜慢性炎症23例(治疗组12例,对照组11例),复杂型增生4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冯变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据统计,在住院患者中,心肌病(DCM)可占心血管病的0.6%~4.3%,近年来,心肌病有增加趋势.扩张性心肌病的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多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心脏彩色多普勒为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降低,心室舒张末压增高,病死率较高.对于DCM的治疗,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在常规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基础上广泛使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1].本病预后较差,近年研究表明,参脉注射液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功能.常用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中毒性休克、肺心病等治疗[2].本文通过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参脉注射液对DCM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方尿石通,配合西药治疗尿路结石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大58岁,小16岁;病程长16 a,短1 d;双侧肾结石4例,单侧肾结石14例,输尿管结石24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8例,初次发病12例,反复发病38例;结石大0.1 cm×0.2 cm,大2.3 cm×1.5 cm;合并肾积水10例.
作者:常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Ⅱ度或Ⅱ度以上的压疮在治疗上非常棘手,治疗时间长,疗效欠佳.2000年月1月~2006年12月,笔者在科学、细心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二黄苦参膏治疗Ⅱ度或Ⅱ度以上的压疮患者10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兰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涂福英教授系第二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厦门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其治疗胃肠病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2 a,收益非浅,特将其治疗老年性便秘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曹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严重者常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间歇期可无症状,无三叉神经器质性病变的感觉和运动障碍.本病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发作时患者非常痛苦[1].近几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疗效理想.现介绍如下.
作者:蒋黎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肩痛症是中风偏瘫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因疼痛、肌紧张,常呈现特殊姿势,是康复过程中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2005年2月~2006年8月,我们在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服用加味指迷茯苓汤治疗偏瘫后肩痛症患者30例,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华;李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畅脉调脂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病例10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畅脉调脂汤治疗,每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采用血脂康治疗,每次2粒,早晚饭后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检测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及观察临床症状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4%,对照组有效率为8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服药后TC、TG指标均有降低,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升高HDL-C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C,TG,LDL-C,ApoB均有降低(P<0.05,P<0.01),但治疗组TC,TG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HDL-C及ApoA均有显著升高(P<0.05,P<0.01),但治疗组升高HDL-C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粘度有明显改善(P<0.05),但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无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畅脉调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贾秀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以1~6岁的城市儿童多见,其病因主要由于饮食喂养不当、偏食等,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以较长时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主证,兼有形体偏瘦,面色少华,大便干稀不调,多食后脘腹作胀,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含量降低等,病程长者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我们根据65例厌食患儿的症状及证型不同,以推拿、敷脐治疗,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耀华;马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前关节镜技术在临床运用广泛,尤以膝关节镜为.在膝骨关节病(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关节镜术后用药上,现代医学多使用镇痛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软骨保护剂(现称为改变病情药)等,虽能暂时控制症状,但无法阻止病理变化,易反复发作,且胃肠道副作用大.笔者自2000年5月~2006年5月,使用中药华佗壮骨散作为膝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的主要治疗手段,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对人心理现象的描述,其医学心理学思想示后人以规矩,对于认识生命现象、分析病因病机、规范诊断原则、指导疾病治疗、用以养生防病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作者:谷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指经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或反复发作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笔者对13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激素、雷公藤多甙及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罗雪冰;李良;刘南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近年来,我们运用自拟结复康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全部患者均经肠道门诊的统一严格检查,排除传染性疾病.28例患者经粪便细菌检查及培养为阴性,4例检查有痢疾杆菌.并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2例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6~73岁之间,平均42.8岁;病程1~2 a 8例,2~3 a 14例,3~5 a 4例,5~8 a 6例;参照1989年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拟定标准.慢性复发型19例,慢性持续性13例;中医辨证脾虚湿盛型15例,寒湿内阻型12例,湿郁化热型5例.内窥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者12例,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伴溃疡者8例.
作者:郑淑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笔者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丽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伤寒论》、《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经典著作.张仲景著此书开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其组方配伍严谨,为中医方剂之鼻祖,临床若用之得当,多能应手取效.兹录笔者临床所治验案数则,以窥经方运用之一斑.
作者:王保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