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娴;平付敏;智华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MSCT血流灌注成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结直肠癌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25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螺旋CT灌注的参数包括血流量( BF)、血容量( BV)、平均通过时间( MTT)和表面通透性( PS)。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癌组织的MVD、VEGF和Ang-2的表达,对CT灌注参数与癌组织的MVD、VEGF和Ang-2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MVD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 P <0 M.05)。直肠癌MSCT血流灌注参数与MVD、VEGF、Ang-2无明显相关性( P >0.05);在VEGF阴性组中,BV值显著高于阳性组( 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VEGF和Ang-2均能反映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状况,但它们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尹兰英;李庆啸;李彩英;韩帅;张铁亮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的治疗价值及各自优缺点。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160例子宫全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2组。阴式子宫全切组78例,开腹子宫全切组82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对照研究。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肛门排气、排便,术后腹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大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宫颈上皮内瘤变与传统开腹子宫全切除相比较有微创、美观、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陈凤群;刘素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建立同时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凤仙花中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方法色谱柱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150 mm ×4 u.6 mm,5μm)。甲醇0.4%磷酸溶液(50∶50);检测波长:360 nm。结果槲皮素在0.1000~4.9987μg范围内,回归方程为Y=5.608×107X+8.018×104,R2=0.9999;山奈酚在0.098~9.777μg范围内,Y=5.7267×107X +3.8767×104, R2=0.9998,回收率槲皮素为102.27%, RSD 为0.66%;山奈酚为104.16%,RSD为0.8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凤仙花中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测定。
作者:魏红立;刘俊霞;侯文欣;吕勤芝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大蒜素干预下SD大鼠血清诱导食管癌EC109细胞凋亡及其对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Ⅰ组:以普通灭活SD大鼠血清培养液培养食管癌EC109细胞;Ⅱ组:以大蒜素干预SD大鼠灭活血清培养液培养食管癌EC109细胞;采用AnnexinⅤ-EGFP/PI双染法和亚倍体峰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食管癌细胞早期和中晚期凋亡率;Survivin蛋白的表达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结果Ⅱ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Ⅱ组细胞中Survivin 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长期大蒜素干预下SD大鼠血清能促进食管癌EC109细胞的凋亡并抑制Survivin蛋白的表达。
作者:梁宗英;侯继申;董晓利;张召;张旭;辛国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评价双微管技术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首先尝试应用双微管技术进行栓塞,如不能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则改为支架或者球囊辅助栓塞。其中42例患者使用双微管技术成功栓塞。结果术后即时脑血管造影显示完全栓塞22例,近全栓塞14例,部分栓塞6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0例,4分10例,3分7例,2分3例,1分(死亡)2例。术后35例随访3~12个月,无再出血病例,28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相对复发2例,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再次栓塞。结论双微管技术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宋贺;李聪慧;苏现辉;张栋梁;张向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联合检测诊断AM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AMI患者99例,其中STEMI 76例,NSTEMI 23例,另选无心血管、肺、肾等器质性疾病及急慢性炎症,ECG正常的体检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人员入院即刻血清hs-cTnT、NT-proBNP及hs-CRP水平,通过绘制ROC曲线比较检测的准确度,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临床适用的hs-cTnT诊断临界值。结果 AMI 患者 hs-cTnT 水平为0.027~4.019 mg/L,均高于健康人群第99百分位值(0.014 mg/L),提示hs-cTnT阴性可排除AMI诊断;AMI患者hs-cTnT、NT-proBNP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STEMI患者相关指标水平显著高于NSTEMI患者(P <0.01);当以0.035 mg/L为临界值时诊断AMI灵敏度为94.7%,而特异度有较大提升,高至66.3%,此时反映试验真实性的Youden值大,为0.610,提示以此为佳临界值早期诊断AMI 的临床价值好;ROC曲线表明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大于单纯hs-cTnT检测的曲线下面积0.887( P <0.05)及POCT检测的曲线下面积0.828( P <0.05)。结论 hs-cTnT作为心肌损伤特异性蛋白,对于AMI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联合NT-proBNP、hs-CRP等指标对于早期诊断AMI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晓仪;黎文成;付玉梅;张晓坤;张立建;秦建勇;古雅珏;梁惠芬;李勰璘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采用右美托嘧啶持续静脉泵入联合氟哌啶醇肌内注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镇静治疗提供优秀方案。方法治疗组25例患者采取氟哌啶醇5 mg肌内注射同时给予右美托嘧啶配成4μg/ml浓度,以1μg/kg静脉泵入10 min,然后继以0.2~1μg? kg-1? h-1持续静脉泵入,维持镇静状态。对照组27例应用咪达唑仑20 mg、芬太尼0.2 mg、0.9%氯化钠溶液20 ml,以2~5 ml/h静脉泵入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镇静效果、有效性和时间相似。治疗组患者每日唤醒评价、机械通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氟哌啶醇对AECOPD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镇静治疗效果好,每日唤醒评价效果优于咪达唑仑、芬太尼镇静,并且出现谵妄不良反应几率少,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发生率,是ICU镇静治疗好选择。
作者:张桂英;沈国凤;张艳梅;张桂荣;白雪景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糜烂性皮肤损伤患者应用3M皮肤保护膜中的治疗效果及舒适度。方法80例糜烂性皮肤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0 J.9%氯化钠溶液清洗创面待干后,一支氧化锌+5 mg地塞米松,在糜烂面均匀涂抹,2~3次/d。试验组使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创面待干后,采用3 M皮肤保护膜(商品名:3 M Cacilon)糜烂面积小的或单独皮损使用棉棒剂型,多处或糜烂面积大者使用喷罐剂型。72 h使用1次,皮损严重或保护膜污染需要多次擦拭可增加使用次数。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14 d患者的主观感受[瘙痒、疼痛(无疼痛;轻度疼痛:有轻微痛感;中度疼痛:痛感明显,基本可以忍受;重度疼痛:无法忍受)、紧绷感]和舒适度。观察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是否结痂及脓性分泌物患者例数,并抽取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静息状态清晨空腹周静脉血5 ml,检测患者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对照组瘙痒发生率高于试验组( P <0.05),而舒适感低于试验组( P <0.05)。试验组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 u =2.8483, P <0.05),其中试验组无疼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 <0.05),对照组中度疼痛发生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愈合时间、结痂率和脓性分泌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和CRP水平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糜烂性皮肤损伤患者应用3M皮肤保护膜进行治疗,可以减少瘙痒、疼痛发生情况,降低糜烂性皮肤损伤结痂和脓性分泌物产生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舒适度,并加快损伤愈合时间,还可以降低炎性反应和感染。
作者:侯文利;曹文智;温丽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髌骨是人体大的籽骨。髌骨与其周围的韧带、腱膜共同形成伸膝装置,是下肢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结构,髌骨在膝关节活动中有重要的生物力学功能[1,2]。正常人的髌股关节面对合关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一旦接触异常则有可能使关节面局部应力发生改变或压力不均匀,从而造成关节软骨的损害。髌股关节骨关节炎主要是由髌骨软骨营养不良,软骨退化、磨损、髌股关节骨质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种常见性老年骨病,在髌股关节退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该病常合并骨质疏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痛苦不堪。在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确诊为髌股关节炎后,多数早期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修复组织、缓解疼痛等原则,采用休息、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非手术治疗达到良好效果[4,5]。但逐渐累积的临床经验表明,非手术治疗在某些特殊的髌股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骨医学外科的不断发展,髌股关节置换术已被运用于髌股关节疾患的治疗。髌股关节置换术( patellofemoral arthroplasty,PFA)是指置换区域限定于髌股关节活动区域的一类人工膝关节单间室表面置换术,其主要治疗对象包括单纯髌股关节疾患经非手术和常规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6]。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和手术优化,现代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与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相当,且还具有术后假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7]。本研究以髌股关节置换术为研究重心,从其历史、现代进展、研究现状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具体报告如下。
作者:孔鼎;易诚青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将品管圈管理模式运用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探讨品管圈管理模式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运用效果。方法成立小儿腹腔镜品管圈,通过质控小组的活动,设定目标、对策实施、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小儿腹腔镜手术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改进。结果通过品管小组活动,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使手术室工作人员满意度由89%升高至97$.9%,患者满意度由89.6%升高至96.9%;器械设备使用率由之前的70.6%提高到97.6%,手术衔接情况由之前的63.5%提高到96.3%,手术步骤68.2%提高到98.8%,使手术的各个环节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对小儿腔镜手术进行管理,既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也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团结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个人平均技能得到了提升。
作者:张川波;张秋月;李薛颖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分子分型为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的136例(保乳手术56例,改良根治术8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对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预后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保乳手术组与改良根治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总量、术后引流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清扫淋巴结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保乳手术组与改良根治组并发症比较,2组患侧上肢水肿及切缘皮瓣缺血坏死情况比较,中上肢水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皮瓣缺血坏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保乳手术组与改良根治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保乳手术对于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是一种理想术式,具有减小手术创伤及疤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为患者保留了乳房,降低了手术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尤江立;王峰;吕延鹏;杨广;翁立满;李一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河北省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情况,为加强和完善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类、分层随机抽查的方式,使用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抽查的10105所学校中,市政供水占24 X.1%,开水供应占50.4%;在5260所自建式集中供水学校中,供水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为38.4%,供水消毒率为45.0%,水源周围环境存在污染源率为2.3%,取水和供水设施防护合格率为64.2%;蓄水设施清洗消毒率为95.8%,所有水源均采用地下水;在810所二次供水学校中,蓄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率为74.8%;供水设备周围无污染率为85.9%。结论河北省学校生活饮用水存在一定问题和污染隐患,尤其是农村学校。建议探索有效监管手段,加强卫生监督和管理。
作者:李春玲;王燕;钟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孕12周前就诊建卡、定期孕检,并住院分娩的566例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35岁,均为单胎、初产、没有心血管疾病,血压、肝、肾功能正常。观察并记录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和每例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按孕期体重增长不同分为3组:孕期体重增长较轻组、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组和孕期体重增长较重组。将3组孕妇体重增长情况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做相关分析。结果孕期体重增长较轻组、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组和孕期体重增长较重组,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分别为(10.36±2.56) kg、(13.50±3.25) kg、(15.35±3.50)kg孕期体重增长较轻组、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组和孕期体重增长较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2.88±0.36)kg、(3.15±0.32)kg、(3.38±0.33)kg,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结论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会影响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情况,从而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妊娠结局。应加强孕期健康宣传教育,合理膳食,对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进行监测,以使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适宜范围,从而减少妊娠并发症,减少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罗翠娟;沈国凤;陈凤玲;孙东华;孙秀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囊肿型痤疮的疗效。方法内服自制方中药联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为治疗组,以胆木浸膏片饭后0.5 h后口服,每次服用3片,3次/d,为对照组,4周为1疗程,4周后对面部脓疱、结节、囊肿、皮脂溢出情况等进行评价以确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78.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痊愈率与总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发生率7.89%,对照组15.7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中药方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囊肿型痤疮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作者:李伟;朱东来;李光辉;李琳;邹秀静;李强;李蕊;禹艳艳;齐颖;杨占武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低温超高频电波刀(Leep刀)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及胸腺五肽对女性复发性生殖器尖锐湿疣( C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复发性女性生殖器C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使用Leep刀祛除疣体后分别给予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及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联合胸腺五肽的治疗。连续随访12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⒃.05)。治疗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25%,18.75%)、平均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41.0±89.0)d,(135.6±7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轻微,可以耐受。结论 CA患者经该三联方案联合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很好地促进患者尖锐湿疣的痊愈,且无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韩淑琴;李晓兵;薛玉梅;刘俊霞;耿英桥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6岁及以上哮喘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及其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数( EOS%)和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岁及以上哮喘患儿38例,正常体检儿童31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正常对照组分别行肺功能、FeNO、外周血EOS%检测,比较哮喘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各值差异,并探讨FeNO与外周血EOS%、肺功能各指标相关性。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FeNO、外周血EOS%高于正常对照组,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哮喘急性发作期的FEV1% pred、FEV1/FVC%pred、 FEF75/25% pred均低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余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哮喘缓解期肺功能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FeNO与外周血EOS%呈弱正相关(急性发作期期r =0.327, P =0.042,缓解期r =0.373, P =0.019),而与肺功能各指标均无相关性。正常对照组FeNO年龄呈正相关(分别为r =0.459, P =0.008),与其余肺功能指标、外周血EOS%均无相关性( P >0.05)。结论 FeNO是反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指标,本研究结果提示当FeNO>48.36 ppb时提示哮喘急性发作可能,且与哮喘儿童外周血EOS%呈正相关,The结合外周血EOS%,对于哮喘尤其是过敏性哮喘的诊断、病情评估等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权恒;李金英;田文秋;张蕾;董伟然;安淑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ASAⅠ或Ⅱ级,1~3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 D组)和对照组( C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于麻醉诱导前约10 min由家长陪同进入麻醉准备室,D组5 min内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C组给予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2组采用丙泊酚2 mg/kg、芬太尼1μg/kg诱导后,开始镜检操作,术中均保留自主呼吸。记录2组镜检时间、苏醒时间、清醒时躁动发生率;对2组麻醉效果进行评级;观察2组各时间点MAP、HR变化。结果 D组清醒时躁动发生率低于C组( P <0.05)。 D组镇痛效果优于C组( P <0.05)。与T0时比较,T1时2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明显降低( P <0.05),T2~T4时C组MAP明显升高、D组HR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1时D组HR明显降低,T2~T4时D组MAP、HR均明显降低( 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芬太尼用于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麻醉效果满意。
作者:王俊霞;石磊;赵海涛;史静;郭根蕊;高义;包文娟;陈文静;刘扬;齐林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模式对新生儿神经和适应能力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的132例单胎、妊娠足月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剖宫产术中均采用持续硬膜外的麻醉方式,按照随机平均的方法,根据术后镇痛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4组。前3组定为观察组,第1组:采用0.2%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第2组:采用0.2%甲磺酸罗哌卡因加用3μg/h的芬太尼;第3组采用0.2%甲磺酸罗哌卡因加用80μg/h的吗啡;对照组:仅在疼痛时给予盐酸哌替啶进行肌内注射。观察组使用负荷量为5 ml的0.2%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监测并记录术后第2、6、24及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 VAS)分数,并观察四组新生儿术后1 min和5 min的A-gar评分及术后24 h内新生儿的神经和适应能力( NACS)分数。结果观察组中第1组的术后第24 h和48 h的VAS分数均明显高于第2组和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分数均明显高于第2组和第3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且术后的第2 h和6 h的VAS 分数明显高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四组新生儿术后1 min和5 min的A-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4组新生儿的NACS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或吗啡用于持续硬膜外镇痛对剖宮产产妇术后镇痛均有效,且对新生儿的神经和适应能力无不良影响。
作者:程静;李娜;乐呈进;陈林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考查音乐疗法对再次剖宫产患者焦虑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00例二次实施剖宫产手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入手术间后播放自选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对照组采取常规围手术期护理。2组观察术中牵拉腹膜时和探查腹腔时血压、心率变化。术前1d、术日麻醉后均进行状态焦虑问卷(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结果2组术前1d状态焦虑问卷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C.05),术日问卷分值下降,对照组分值增长,血压脉搏观察组较平稳,对照组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音乐疗法对降低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患者焦虑程度和提高患者对手术不适的耐受程度有较好效果。
作者:李东丽;许萍;容维;袁静;毛慧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女性对乳腺疾病认知知识的情况。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调查石家庄地区前往医院就医女性868例,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乳腺疾病相关知识、获取乳腺健康知识的途径、乳腺自查的相关知识以及引起乳腺疾病的相关因素。结果仅9 X.79%的女性知道应该何时进行乳房自检,28.11%的女性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乳房自检。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不容乐观,生活状态及对疾病的态度虽较积极,但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受教育程度及年龄不同而存在不同。获取乳腺健康知识的途径不同。结论石家庄地区女性的乳腺自检率有待提高,对乳腺疾病的认知知识存在差异。医护人员应将健康教育作为预防乳腺疾病的重要手段,提高健康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健康方式及健康行为。
作者:闫艳芳;李艳玉;耿立荣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