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罗恩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1例

郑凯;沈洪;陈静;戴路明;姚宏凤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强直性脊柱炎
摘要:患者,男,31岁.因“腹痛伴黏液脓血便间作2年余”2009年10月首诊于我院.患者2007年因解黏液脓血便至南京市某三甲医院就诊查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此后间断服用.至我院后查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图1),病理见黏膜组织中度慢性炎,活动性,局部腺体增生,杯状细胞减少,符合溃疡性结肠炎(图2).
河北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Lynch综合征诊治进展

    Lynch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早在1913年美国学者Warthin首先报道了一个Lynch综合症家系,特征为家族多发的非息肉性结肠癌,同时伴有高发的胃癌和子宫癌.1966年,Lynch等[1]报道了2个大家系的Lynch综合征病例.医学研究人员通过对上述家族和成百个类似家系病例的分析发现了Lynch综合征的典型临床特征.早期研究由于对其认识不足,1991年阿姆斯特丹会议将其定名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2004年Bethesda标准提出继续使用Lynch综合征的命名,多数医学专家认为这一命名较为确切[2-4].Lynch综合征大肠癌患者多在45岁以前发病,发病部位多在右半结肠,组织学上多为低分化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肿瘤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作者:杨继清;刘新良;邵永孚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在抗生素未应用于手术抗感染之前,大部分患者即使手术成功也常死于术后严重的感染[1].现在术后感染虽然可以应用抗生素进行有效的治疗,但它大大地增加了患者术后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因此许多学者将研究的方向转为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围手术期一般是指从患者开始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直至手术结束、患者基本恢复健康的一个围绕手术的全过程.目前,临床上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预防感染的方法.我院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重要作用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松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克罗恩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1例

    患者,男,31岁.因“腹痛伴黏液脓血便间作2年余”2009年10月首诊于我院.患者2007年因解黏液脓血便至南京市某三甲医院就诊查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此后间断服用.至我院后查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图1),病理见黏膜组织中度慢性炎,活动性,局部腺体增生,杯状细胞减少,符合溃疡性结肠炎(图2).

    作者:郑凯;沈洪;陈静;戴路明;姚宏凤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Ⅱ、Ⅲ期压疮换药方法的改进

    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是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消耗医疗护理资源,影响疾病康复,增加了患者痛苦.为寻求治疗压疮的有效方法,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8月采用三七粉联合红霉素软膏治疗压疮,报道如下.

    作者:潘秋景;侯卫学;冀梅竹;刘立国;杨秋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骨科大手术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1].术后患者大多制动3~5d,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小板反应性改变,血液在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容易在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40% ~ 70% [2,3].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可引起相关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甚至继发肺栓塞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预防和护理骨创伤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收到临床广泛的重视.我科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对66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采取护理措施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报道如下.

    作者:李淑平;韩影;周丽圆;佘芬;付朝霞;马庆云;黎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ACS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征,病死率和发病率极高,在我国有上升趋势.ACS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血小板被激活,导致动脉内血栓的形成,引发ACS.所以阻止血栓的形成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1].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抗血小板药替罗非班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选取来我院就诊的50例ACS的患者,对病例进行分组研究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替罗非班用于ACS患者介入治疗近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先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茗;任祝军;赵丽芬;王宝石;张志利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三点法阻滞治疗肩周炎疼痛

    肩周炎是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具有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病史长等特点.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采用三点法神经阻滞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治疗肩周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进行了与仅用神经阻滞或NJF疗法治疗相对照的研究.

    作者:王继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后处理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

    MRI具有良好的分辨率,是一种无创伤、可重复实施的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的筛查、诊断、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7年美国癌症协会乳腺癌筛查指南中提出将MRI作为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乳腺MR动态增减成影技术是鉴别乳腺肿瘤的一种高敏感技术.本文研究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病灶的显示情况,将图像行各种后处理,探讨对乳腺良恶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赵合保;李保卫;赵向荣;刘武杰;刘晓亮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顺铂和氟尿嘧啶一线治疗转移性胃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紫杉醇每周方案与紫杉醇每3周方案比较一线治疗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平行、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62例(紫杉醇每周方案32例;紫杉醇每3周方案30例)未经治疗的转移性胃癌患者入组,随机分配至紫杉醇每周方案组(试验组)或紫杉醇每3周方案组(对照组)化疗.试验组采用紫杉醇60 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对照组采用紫杉醇1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组均联合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2、3天)和氟尿嘧啶(250 mg/m2,持续24h静脉输注,第1~5天);每3周为1个周期.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0.0%和53.3%(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8.1%和76.7%(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9个月和6.7个月(P>0.05).试验组3/4级神经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和27%(P<0.01),但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和7%(P<0.01).结论 紫杉醇每周方案与紫杉醇每3周方案疗效相当,安全性良好.

    作者:王志勇;马进元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血压与肾脏早期损伤的关系

    近年来,肾脏早期损害相关研究备受重视.在疾病早期,进行常规肾功能检查很难发现,使得漏诊病例增加,一旦临床上反应肾功能的指标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超出生理范围,肾脏损伤往往已到中晚期,病变很难逆转.因此,对肾损伤做到早发现,进行早期干预,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血压不同组间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g/gCr)、尿β2-微球蛋白肌酐比值(BCR,g/gCr)以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比较研究,旨在为临床筛查高血压带来的肾脏早期损伤进行预警.

    作者:李贵连;李宝全;安翠平;杨燕;周琰;邢文晓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6例严重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推荐剂量组34例、中剂量组32例、高剂量组35例.观察4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 (IL-10)水平变化,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肝、肾功能(ALI、Cr)及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变化、病死率情况.结果 治疗后推荐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P<0.05).推荐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推荐剂量组比较,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推荐剂量比较TNF-α、IL-8、IL-6和IL-10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推荐剂量组比较,CRP、ALI和Cr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乌司他定治严重疗脓毒血症临床疗效明显,具有较可靠的安全性.

    作者:梁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发胆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LC)已被县级医院的外科医生所掌握,广大患者普遍接受,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金标准,但术后并发胆管损伤致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屡有发生,如不能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将产生严重后果,乃至影响患者的生命.本文对我科487例LC中发生的4例胆管损伤进行研究,对其产生原因、早期诊断、正确处理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宋春法;张志学;宋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肠梗阻病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肠梗阻形成后发生解剖和功能的各种改变,丧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肠内毒素被吸收,甚至肠管坏死穿孔,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造成死亡.临床治疗主要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非手术治疗,若病情恶化严重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死率可达到4.5%~10.0%,而腹部术后的肠梗阻中粘连性肠梗阻也占到20%~63%[2],且随着腹部手术的增多而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本文对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肠梗阻发生的主要原因,积极寻求肠梗阻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报告如下.

    作者:阳莉萍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替罗非班对急诊PCI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为凶险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它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冠脉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和附壁血栓为其特征,其中10%可以发生急性闭塞性血栓,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药物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和病死率.替罗非班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阻断了血小板聚集的终环节,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使其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替罗非班的研究广泛,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替罗非班对缺血心肌的改善及支架后慢血流的影响,评价替罗非班对此类患者的益处.

    作者:王丽娅;马立伟;宋春丽;董巍;王晓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体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递增.自上世纪90年代,国外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并逐渐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主要方法.而且国内外术后疗效良好[1,2].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85例98个椎体,报告如下.

    作者:梁军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电子阴道镜检查和HPV-DNA检测用于临床诊断SPI的价值分析

    近年来,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率明显增加.HPV感染是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之一,主要通过性传播,包括临床感染、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papillomainfection,SPI)以及潜伏期感染,并以SPI多见,临床上,肉眼检查无法发现SPI感染病变.有研究证实,SPI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 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关,因此,早期诊断SPI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354例电子阴道镜检查和HPV-DNA检测确诊为生殖道HPV亚临床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潘凤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全方位健康教育模式对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手术是临床中治疗肾脏等疾病的有效方式之一,患者的康复效果除与手术有较大的相关性外,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对其也有较大的干预,其不仅可对患者的治疗进行配合性处理,也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干预,达到全面改善患者状态的目的[1].而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干预过程中对患者干预效果较为明显的一个方面,其模式的选取非常重要[2].本文中我们就全方位健康教育模式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手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朱国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临床分析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仍是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但由于受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血管和肝外转移,特别是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因素的影响,只有20%患者能够外科手术切除,而目前的化疗及放疗均不能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射频消融技术由于射频仪器的不断改进、创伤小、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应用,成为较有效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1,2].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计经腹射频消融治疗肝癌107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凝血四项检测分析前标本采集处理及影响因素

    目前临床常规凝血四项: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已成为临床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筛查、药物治疗监测等常规检测项目,也是我院术前必检项目之一.为保证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实验室应制定和遵守各项实验SOP文件,还应去除或避免凝血四项分析前标本影响因素,确保检验结果质量.国外专家对急诊检验误差发生的种类和发生率进行统计发现,60%以上的误差在检验还没有开始前就发生了,涉及从采集标本前的准备到实验室检测前的一系列处理过程,检验结果的失误和不准确不应简单归责于检验科[1].根据多年血凝检测工作体会,将凝血四项检测分析前标本采集处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如下经验交流.

    作者:王秀明;李志武;孙冀兵;张辉;韩颖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COPD并自发气胸的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COPD简称“慢阻肺”,是指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慢性气道阻塞,其共同特征为管径小于2 mm的小气道阻塞和阻力增高[1].气胸是指当气体进入胸腔内造成的积气状态,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三类.后者常发生与前者的基础上,严重时常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我院针对此类疾病,对比分析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粗硅胶闭式引流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河北医药杂志

河北医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