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林;吴振声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超声诊断与超声介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不典型肝脓肿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经超声诊断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介入治疗,分析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91例患者中,经超声诊断89例为肝脓肿,诊断准确率为97.8%;经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脓腔<20 mm,且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超声介入治疗不典型肝脓肿是经济、安全、高效、简便的一种方法。
作者:林一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2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100例。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可能有关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L 组与 NCAL 组患儿性别、热程、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儿性别、热程、血清白蛋白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男性患儿、发热时间延长、血清白蛋白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春伟;吴慧;李燕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其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辅以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及社会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 IL-1)、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 TNF-α、IL-1、hs-CRP 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前两组社会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为2.26±0.42,对照组下降为3.48±1.40,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 P <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降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社会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血量差异。方法收集接受 PCCP 或 PFNA 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术式分为 PCCP 组51例,和 PFNA 组4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失血量。结果 PCCP 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明显低于 PFNA 组(P <0.05)。两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大于显性失血量。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考虑手术引起隐性失血对患者的影响,在确保坚强内固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隐性失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李志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 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静脉注射,每周3次,疗程2周。记录两组患儿生后7、14、28 d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6月龄时进行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生后30 d 患儿头颅 CT 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出生后7 d NBNA 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 =0.59,P >0.05),治疗组患儿生后14、28 d NBNA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9,P <0.05;t =7.59,P <0.05);生后30 d 头颅 CT 结果显示,治疗组正常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P <0.01);两组患儿6月龄时 MDI 和 PDI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1.67,P <0.05;t =10.06,P <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HIE新生儿可以改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促进病情的恢复。
作者:赫延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 D-二聚体检测对孕晚期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产后出血产妇34例作为观察组,正常产妇3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两组产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发现两组产妇各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的预测情况,发现纤维蛋白和 D-二聚体的预测价值较大,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无检测价值。结论外周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 D-二聚体对孕期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汉煌;吴燕;苏玉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 Napsin A 在子宫内膜样腺癌( EC)、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ECCC)、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UPS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分别检测30例 EC、10例 ECCC 及20例 UPSC 中Napsin A 的表达,同时分析其对 EC、ECCC 和 UPSC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Napsin A 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Napsin A 在 EC、ECCC、UPSC 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80%、15%( P <0.05)。结论对于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Napsin A 是种敏感而特异的分子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刘静;韩献成;郭文君;董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复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作用及疗程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内镜确诊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分为两组,A 组(对照组)38例接受安慰剂治疗,B 组(治疗组)42例接受胃复春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3、6、9个月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评估,行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结果 A 组治疗后症状缓解的有效率为23.68%,B 组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改变、胃镜下检查情况: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使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疗效与疗程有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胃复春治疗萎缩性胃炎,随疗程的延长疗效增强,3个疗程的治疗可以保证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袁龙良;辛毅;燕善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 VERSAJETⅡ清创水刀系统治疗深Ⅱ度烧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深Ⅱ度烧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给予 VERSAJETⅡ清创水刀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磨削痂人体生物敷料覆盖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术中、术后疼痛程度,记录两组创面面积增加的平均值、深度的平均值,坏死创面清除率、二次清创率及细菌清除率,并比较两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及术后 VAS 评分、创面面积增加的平均值、深度的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坏死创面清除率(98.93%)、细菌清除率(97.46%)均高于对照组,二次清创率(3.13%)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96.8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VERSAJETⅡ清创水刀系统治疗深Ⅱ度烧伤可减轻患者疼痛感,减少创面面积增加的平均值、深度的平均值,增加坏死创面清除率及细菌清除率,减少二次清创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肖宏涛;田社民;魏莹;查新建;黄红军;李允;杨焕纳;夏成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的超声与病理,从病理角度研究此类病变的超声诊断。方法分别观察45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其中非特殊型浸润性癌41例,导管原位癌4例)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组织结构,建立声像与病理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声像与病理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结论认识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的超声与病理的联系,从声像细节改变分析病变本质,对提高此类疾病超声诊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亚平;常娟;卞志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晚孕期胎儿股骨皮下组织厚度(TSTT)及肝脏面积(FLA)对预测其出生体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超声检查的足月单胎产妇及其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实际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 A(<2500 g,n =20)、B(2500~3500 g,n =36)、C(>3500 g,n =24)三组。对比其入组时超声检测的 TSTT、FLA 水平差异,分析妊娠期胎儿 TSTT、FLA 水平与出生体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产妇晚孕期胎儿的超声检查均显示:A 组 TSTT [(18.3±2.9)mm]及 FLA[(35.0±4.2)cm2]水平为三组低,B 组其次[(21.1±3.6)mm,(43.2±5.2)cm2],C 组[(23.5±1.1)mm,(46.5±2.8)cm2]则为三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 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晚孕期胎儿 TSTT、FLA 水平均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 r =0.836,0.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晚孕期胎儿 TSTT、FLA 水平与其实际出生体质量关系密切,临床可将超声检测 TSTT、FLA 作为预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有效依据,为母婴获得理想的妊娠结局提供条件。
作者:成红宇;张美娥;鹿守印;燕向楠;李春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与 Cyberwand 双导管超声碎石术治疗鹿角型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鹿角型肾结石患者69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 A 组(n =33)采取钬激光碎石术,第二组为 B 组(n =36)采取 Cyberwand 双导管超声碎石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一期结石清除率、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有无发热、有无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种方法清除鹿角型肾结石的疗效。结果发现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容易造成患者肾盂黏膜损伤,结石清除率相对较低,Cyberwand 双导管超声碎石术手术时间更短,碎石清除率更高。结论治疗鹿角型肾结石,Cyberwand 双导管超声碎石术的效果比钬激光碎石效果更佳。
作者:李荣均;苏劲强;欧红运;文锋;冯少林;张汉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前后壁贯穿缝合术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实验组采取子宫下段前后壁贯穿缝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临床事件发生率与医疗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临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24 h 外出血率(10.0%)与输血率(15.0%)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医疗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下段前后壁贯穿缝合术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效果显著,可提高医疗满意度。
作者:侯志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斜卧截石位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泌尿外科肾结石患者100例,均经由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病症确诊,均接受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经皮肾镜碎石取石处理,对照组术中保持常规俯卧位,实验组则选择斜卧截石位。对比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一期碎石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期碎石成功率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78.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手术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斜卧截石位下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用时更短,较少并发症,手术安全性与一期碎石成功率更高。
作者:高向林;吴振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研究,对入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将8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2.3±0.2)h;术中出血量为(468.5±32.6)ml。治疗总有效率 A 组为95.24%,B 组为81.82%,A 组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5, P <0.05)。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B 组为11.36%,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592,P >0.05)。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星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应用激素治疗对早期高危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早期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加用激素治疗,疗程8个月。比较两组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血清 CA125抗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比较1年内无瘤生存率。结果观察组 ER 阳性率(94.3%)、PR 阳性率(97.1%)、1年内无瘤生存率(91.4%)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 CA125[(5.35±2.76)U/ ml]、TNF-α[(15.31±1.52)ng/ L]、IL-6[(3.27±0.52)ng/ L]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术后应用激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高危型患者 CA125、ER、PR 水平,提高无瘤生存率,改善预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雪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行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行剖宫产术的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6例,49例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者首选连续硬膜外阻滞,7例有禁忌证者行全身麻醉,分析所有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妊娠结局。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手术的过程,术中7例硬膜外麻醉患者收缩压下降至100 mmHg(1 mmHg =0.133 kPa),13例患者有牵扯痛。全身麻醉患者术毕清醒,无烦躁或抽搐症状。术毕50例产妇送回病房,6例送 ICU 综合治疗。56例新生儿娩出后1 min 的评分情况为:10分32例,7~9分19例,<5分5例。经处理,新生儿娩出后5 min 的评分全部达到10分。术后半个月患者均安全出院。结论有效的麻醉处理方式是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行剖宫产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恰当的麻醉处理方式,麻醉中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充足的有效供氧,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叶智荣;胡细苟;徐升;宋毅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与妊娠期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门诊常规产检的140例 PCOS 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14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分别于孕12周时检测两组孕妇的血糖、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合并妊娠期高血压 PCOS 患者血清 PAI-1、vWF:Ag 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高血压 PCOS 患者(P <0.01);经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PG、总胆固醇和血清 PAI-1水平呈正相关(P <0.05),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呈正相关(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 vWF 水平呈负相关(P <0.01)。结论 PCOS 妊娠妇女易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 PCOS 妇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更为明显,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PAI-1、vWF 水平可作为 PCOS 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的重要预测因子。
作者:李欠娇;郭金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研究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掌倾角和尺偏角改善情况、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临床优良率为78.38%,较对照组(56.76%)显著较高( 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半年前倾角(13.41°±1.68°)和尺偏角(23.27°±2.24°),较对照组的(12.57°±1.52°)、(22.21°±2.17°)显著较大(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 VAS 疼痛评分(4.06±0.47)分,较对照组的(5.29±0.52)分显著较低(P <0.05)。结论动力性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患者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手术操作简单,对人体造成的创伤小,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冀明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含药血清对人结肠癌细胞 SW480的凋亡诱导作用,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采取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分析复方苦参对结肠癌细胞 SW480体外效应,观察含药血清对 SW480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结果含药血清会对 SW480细胞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48 h 后能够观察到荧光染色明显增强,细胞核固缩,胞核碎裂,经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到亚 G1峰。结论复方苦参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对 SW480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并且可诱导细胞凋亡,在今后的临床研究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苏建伟;叶颖霞;蒋旗;苏群英;覃小珊;钟自强;周喜汉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