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西娟;许松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 TESSYS 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30例,给予椎间盘镜治疗;干预组30例,给予椎间孔镜TESSYS 技术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 VAS 评分、ODI 评分以及手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 VAS 评分、ODI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给予椎间孔镜 TESSYS 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 VAS 评分以及 ODI 评分等,提升患者的手术质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作者:张立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脑室镜或脑室镜-腹腔镜联合应用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符合条件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常规手术治疗者15例纳入常规组,脑室镜手术治疗者15例纳入脑室镜组,脑室镜联合腹腔镜辅助治疗者15例纳入联合组,对比三组分流效果、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随访9~24(12±5)个月,脑室镜组(13±7)个月,联合组(13±6)个月,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脑室镜组、联合组分流成功率分别为80.00%、86.67%、86.67%,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脑积水症状改善率(78.13%)低于联合组(89.22%),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40.63%)高于联合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脑室镜治疗脑积水可降低颅内感染、低颅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风险。采用脑室镜-腹腔镜联合应用治疗脑积水,相较于开腹手术以及单纯采用脑室镜治疗的并发症较低,引流效果好,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作者:李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74例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联合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利迭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7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情况较对照组略有升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新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采取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将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常规方法为基础,进一步采取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肿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 <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血肿量,并使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得到有效改善,进而达到提升临床疗效的目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6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3例。内固定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关节置换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及愈合情况。结果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93.94%,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91%,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取得显著效果,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适用于耐受性较差的高龄患者。
作者:马金来;晋大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 PA)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治疗组 ADL 指数评分和 NIHSS 评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还可以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进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岳瑞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后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治愈的患儿,跟踪随访1年,分别在治愈后3、6、9、12个月时检测肺炎支原体 IgM 与肺炎支原体 IgG 抗体滴度、免疫功能、记录用药情况、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治愈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150例患儿中治愈后68例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占45.52%。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年龄、CD4/ CD8、IgA、IgG、IgM 及是否服用增强免疫力药物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愈后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患儿的年龄、肺炎支原体抗体、免疫力指标都有相关性,使用免疫增强剂可有效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吴碧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针刺夹脊穴结合龙氏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炎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夹脊穴结合龙氏手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夹脊穴结合龙氏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对患者预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作者:伍永灼;郑文诺;张福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和分析开腹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胃肠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 =44)和对照组(n =44),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手术,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营养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营养状况明显更优(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具备创伤性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手术时间更短等优点,有益于患者术后机体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分析血浆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30例 SA(稳定型心绞痛)、30例 UA(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液标本,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 BNP(血浆脑钠肽),以循环酶法检测 HC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行超声、心电图以及运动平板实验,统计分析实验前后的标本中的 BNP、HCY 变化。结果 AMI 组、UA 组、SA 组及对照组同期 BNP 与 HCY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UA 组、SA 组、对照组运动实验前后 HCY 无明显变化(P >0.05),但三组运动实验后的 BNP 高于运动实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检测 BNP、HCY 水平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情,对早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立新;胡树培;黄庆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符合诊断标准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房角分离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白内障摘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眼压下降优于对照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视力水平,降低眼压及减少并发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迟新建;马建黎;王小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 HbA1c <9.0%者44例, HbA1c≥9.0%者56例。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异系数(CV)再次对患者进行分组,包括血糖平稳组及血糖波动组,划分标准参照 CV =0.29。测定空腹血糖值、HbA1c、血脂各指标,观察各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了解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结果 CV 值≥0.29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均高于 CV 值<0.29组。四组以 HbA1c≥9.0%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波动性高血糖患者易诱发糖尿病肾病,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的健康。
作者:曹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模式对体外膜肺氧合辅助肺移植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外膜肺氧合辅助肺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记录体核温度,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温易于降低的四个阶段,即全麻开始阶段、ECMO 转流开始阶段、供肺移植阶段、移植肺开放阶段的体温变化。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全麻开始阶段、ECMO 转流开始阶段、供肺移植阶段、移植肺开放阶段,PiCCO 监护仪上的体核温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体温均保持在36℃以上。结论复合保温模式在 ECMO 辅助肺移植术中能有效维持患者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保障了 ECMO 辅助肺移植术的安全性。
作者:周璃;盛玲;刘筱凌;杭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析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76例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49.32±5.29)m/ s,胫神经传导速度为(47.03±4.18)m/ s,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42.93±4.88)m/ 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宁海欢;卓华钦;叶庆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疗法对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87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为甲减组,同时选取同期50例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为亚甲减组,以及10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给予甲减组和亚甲减组进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分析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亚甲减组、甲减组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亚甲减组、甲减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甲减组妊娠孕周少于亚甲减组、对照组,甲减组顺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在孕早期实施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可降低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
作者:高爽;陈秋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程度,进一步对比评价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将96例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给予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非手术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解剖复位28例(58.33%),满意复位16例(33.33%),不满意复位4例(4.17%)。在解剖学恢复效果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为79.17%,明显要比对照组的3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实施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要优于非手术方法治疗,解剖学恢复效果更佳,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平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9例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视力水平、眼压两项指标上,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上述两项指标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8,P <0.05)。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采纳应用。
作者:蔚旭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产后出血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止血法,观察组46例在常规止血的基础上,实施子宫压迫缝合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结果在止血效果方面,观察组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有效率为69.57%;观察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3,P <0.05)。在止血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48%,对照组总满意度为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4,P <0.05)。结论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压迫缝合术有显著的止血效果,进而促进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及应用。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功能异常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心胸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70例,均经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血管造影明确诊断。70例患者按照数字统计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实验组40例采取人工瓣膜功能负荷试验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峰值流速、跨瓣压差、有效瓣口面积。结果实验组峰值流速均值为(3.98±0.65)m/ s,跨瓣压差为(18.96±2.13)mmHg(1 mmHg =0.133 kPa),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有效瓣口面积为(0.83±0.16)cm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功能异常可经人工瓣膜功能负荷试验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方式取得确切效果,对人工瓣膜的评价较传统二维超声更加全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晓勇;陈敏芝;匡艳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 H 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稳定和不稳定例数,单支病变例数、双支病变例数和3支病变例数及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结果观察组中稳定性患者24例(35.29%),对照组中稳定性患者44例(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单支病变者占35.29%,双支病变者占42.65%,3支病变者占22.06%;对照组中单支病变者占61.76%,双支病变者占27.94%,3支病变者占10.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单支病变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2.96±2.72)μmol/ L,双支病变者为(17.17±3.27)μmol/ L,3支病变者为(21.92±3.38)μmol/ L。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
作者:赵珂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