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研究

解俊生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 腹腔镜, 疗效, 手术时机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时机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肥西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为早期手术组,在48 h 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为晚期手术组,在48 h 后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中转开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通过腹腔镜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转开腹率,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较少,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PCI 术后血 NT-proBNP 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 PCI 术后血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 ACS 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 ACS 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2例,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于围术期持续微量泵入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NT-proBNP 水平和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 NT-proBNP 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 NT-proBNP 水平均显著下降(P <0.01),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 <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心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全血 NT-proBNP 水平,改善心功能。

    作者:户学敏;姚鹏;邱军;戴志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08例患者189枚息肉采用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治疗大肠息肉108例患者,共计189枚息肉中187枚被切除,治愈率达98.9豫。23例患者息肉切除后残端出血,予以电凝后止血,2例患者9天后因大便干燥便时带血,可能是大便干结使创面结痂脱落所致,经再次结肠镜下电凝止血。无一例术中、术后发生大出血及肠穿孔。2例息肉癌变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电子结肠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安全可靠、创伤小、经济实惠、疗效确切,是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对减小大肠癌的发生率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世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 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 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对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并择期行根治术患者共70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行开腹手术)和观察组38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各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及外周血 IgG、IgM 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外周血 IgG、IgM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 D2根治术具有创伤少、恢复快、免疫功能影响小等特点,其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梁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方法选取襄城县人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5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发型(观察组)27例,晚发型(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终止妊娠的方法、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两组孕妇均以剖宫产为主要分娩方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性引产率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及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孕妇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胎盘早剥、产后出血、HELLP 综合征以及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情重,发病早,并发症多,对母婴危害极大。对患者予以密切观察,并采取合理的分娩方式可改善母婴的围生结局。

    作者:谢晓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的:探究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诊断的测验(MHT)对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随机选取的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共200名儿童进行调查。根据是否是留守儿童将其分为观察组(留守儿童)和对照组(非留守儿童),观察分析两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两组儿童学习焦虑、恐怖症状及对人焦虑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儿童心理健康的水平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100例儿童中隔代看护心理健康率仅为10豫,明显低于单亲留守;对照组100例儿童中心理健康率高达95豫,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1.4969,P =0.0344)。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留守的经历对其心理影响较大,父母应留一方以照顾孩子。

    作者:谭成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及阻力指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 TVCD)检测子宫内膜厚度( ET)及阻力指数( RI)对异位妊娠( E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疑似 EP 患者186例,在早孕阶段应用 TVCD 检测了 ET 及 RI,同时测定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RG)、肌酸激酶( CK)水平。结果经过随访,终筛选出诊断明确的异位妊娠63例( A 组),自然流产45例(B 组),宫内妊娠38例(C 组)。①A、B 组 ET 显著低于 C 组(t =43.251,39.133,P <0.01),A 组和 B 组 ET 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 =1.5583,P >0.05)。②A、B 组 RI 显著高于 C 组(t =32.446,34.042,P <0.01),A、B 组间 RI 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 =1.1110,P >0.05)。③A 组β-HCG 水平低于 B、C 组(t =3.6206,10.939,P <0.01),B 组β-HCG 水平低于 C 组(t =6.5034,P <0.01)。④A、B 组 PRG 水平低于 C 组(t =18.254,14.098,P <0.01),A、B 组间 PRG 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 =0.8818,P >0.05)。⑤A 组 CK 水平高于 B、C 组(t =7.1253,9.2792,P <0.01),B、C 组间 CK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 =1.2656,P >0.05)。结论用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其阻力指数,并结合血β-HCG、PRG、CK 水平检测,能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鲁卫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降钙素原与 C-反应蛋白水平联合检测感染性疾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 C-反应蛋白水平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娄底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5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重症细菌感染患者34例,一般细菌感染患者60例,病毒感染患者56例,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用免疫荧光分析法与免疫比浊法对其血清降钙素原与 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四组血清 PCT 与 CRP 浓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上升,但 PCT 的差异性明显高于 CRP(P <0.01)。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高于 C-反应蛋白,为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确诊率,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与 C-反应蛋白效果更佳,并可根据检测结果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李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腔镜与胆囊癌根治术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胆囊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胆囊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Ⅰ~Ⅱ期胆囊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对照组24例行胆囊癌腹腔镜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5年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3例(13豫),对照组术后并发症9例(38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1、5年生存率分别为92豫、75豫,对照组分别为67豫、42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胆囊癌采取胆囊癌根治术比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更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陆恒;申祝青;全主见;胡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联合超敏 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联合超敏 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治疗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新生儿分为两组,非感染组45例,感染组63例;分别对两组新生患儿治疗前血清的降钙素原和超敏 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降钙素原和超敏 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所表现出的特异性高于超敏 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联合使用在诊断中的特异性高于其中任何一种单独检测。结论降钙素原联合超敏 C-反应蛋白能够更早期、更灵敏、更准确地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冬妹;冯奔红;陈亚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在急性间质性肾炎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72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为常规针对性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 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44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4.44豫;对照组中有28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7.78豫,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免疫抑制剂在急性间质性肾炎疾病的治疗中可被应用,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雪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光山县人民医院接受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50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进行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后的苏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进行麻醉后,对照组意识恢复时间为(9.2±2.7)min,拔管时间(21.3±5.7)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1±2.2)min,均明显高于试验组的(5.9±1.6)、(8.9±2.6)和(4.5±1.3)min。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豫,对照组为34.00豫,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临床意义显著,有利于患者意识的清醒,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瑞;刘明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心包积液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安全性、成功率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心包积液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在心前区或剑突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心包积液引流情况及并发症。结果36例心包积液患者全部安全、有效、成功置管引流,术后心包积液引流通畅,心脏压塞症状缓解,未出现气胸、心室扩张急性肺水肿、心肌或冠状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是治疗心包积液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便于临床应用。

    作者:胡俊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12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结果,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分析良、恶性结节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同特征。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0.80豫,误诊率为9.20豫。恶性甲状腺结节多可见实性、边界不清晰、低回声及微小钙化等影像学特征,良、恶性结节在内部结构回声、形态、边界及钙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征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诊断与良恶性鉴别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廖敏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长春西汀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新丰县中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长春西汀(30 mg,静脉滴注,1次/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40 mg,静脉滴注,1次/ d);两组疗程均为14 d,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评分)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ADL 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 NIHSS 评分及ADL 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军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ICU 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 ICU 治疗方法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取 ICU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豫(20/30),观察组为93.33豫(28/3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0,P <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豫,观察组3.3豫,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301,P >0.05)。结论 ICU 治疗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赵宝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小面积切除联合光动力治疗面部基底细胞癌

    目的:探讨小面积切除联合光动力治疗面部基底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将58例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选择小面积切除联合光动力治疗,对照组选择大面积扩大切除治疗,随访1年,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92.1豫和90.0豫,复发率为7.9豫和10.0豫,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小面积切除联合光动力治疗面部基底细胞癌的效果好、瘢痕小、复发率底。

    作者:王国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分析脑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研究分析脑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72例 SIVD 患者(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身体健康者66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72例SIVD 患者中,32例为神经系统体征上运动神经元受损,22例有步态不稳症状,10例为共济失调,8例表现为为构音障碍,7例为假性延髓麻痹,6例为尿失禁、饮水呛咳,4例为锥体外系体征,3例为强哭强笑。结论 SIVD 患者的临床症状除认知功能改变外,主要表现为轻偏瘫、步态不稳、构音障碍、强哭强笑,尿失禁、饮水呛咳;神经系统症状为:共济失调,上运动神经元受损,锥体外系体征等。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丘脑、脑白质或皮质下区域呈现多发性腔隙梗死。其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郑继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陈旧性腓总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陈旧性腓总神经损伤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的29例陈旧性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损伤的类型、受伤的时间、恢复情况、镜下吻合口神经生长情况及术中肌电刺激结果的不同,分别采取单纯松解、重新吻合、与邻近神经干“开窗”端侧缝合、肌腱移位重建术。结果本研究除2例功能替代术患者外,余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27例中优11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4豫。结论对于陈旧性的腓总神经损伤,由于损伤到修复时间的延迟已造成不同程度的恢复能力的丧失,但积极的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关键是手术干预的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黄鹏博;王奇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仰卧位外侧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仰卧位外侧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仰卧位外侧切口,对照组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切口。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少,未发生术后假体脱位,功能恢复快。结论采用仰卧位外侧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便于术中患者观察与管理,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加快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黄志雄;黄子云;吴金道;石裕明;李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时机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肥西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为早期手术组,在48 h 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为晚期手术组,在48 h 后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中转开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通过腹腔镜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转开腹率,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较少,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解俊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