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宏;于智敏
目的:揭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信息特征.方法: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三探头中医脉诊采集及分析系统,采用三部九候的方法,对各组受试者进行双手寸口六部脉象的同步采集、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出现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脉波上升支出现锯齿样波,主波顶端有凹陷并形成M形走势,此两种特征波检出率为55.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脉象信息中存在特异性波形,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和重大疾病的早期中医客观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徐刚;魏红;李凤珠;依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整理王祖龙教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用药经验.方法:收集王祖龙教授治疗的26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常用28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补肾、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络7大类.结论:在中医审证基础上,王祖龙巧妙地运用补肾、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络类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以脾虚、肾虚为主者当用补脾益肾之法以固其本,以膀胱湿热、肝气郁结、浊瘀阻滞为主者当用清利湿热、理气活血通络之法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效如桴鼓.
作者:赵文;王诗琦;张琦;马慧杰;王祖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对中医梅核气的实质从胃食管反流病角度进行探讨.故先从中医梅核气病名来源介绍、分析了“炙脔”的涵义,然后列举了梅核气的中医病机、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诊断及发病因素,进一步筛理出两者在症状、病因、治疗方面的一致性,后提出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就是中医梅核气的本质.本文为临床医师对梅核气从西医角度采用质子泵抑制荆治疗及从中医角度采用平肝抑酸治疗梅核气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中医脾胃学说.
作者:吕林;唐旭东;王凤云;吉海杰;黄穗平;王静;马祥雪;陈婷;尹晓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风湿宁胶囊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ofacitinib组(15mg· kg-1)和风湿宁高、中、低剂量组(1.32,0.66,0.33 g· kg-1)每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湿环境结合Ⅱ型胶原诱导的方法制备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每日1次,连续28 d;观察药物对大鼠关节肿胀度、关节滑膜组织JAK2、STAT3及JAK2/STAT3通路负反馈抑制因子SOCS3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风湿宁胶囊可显著降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度,抑制JAK2、STAT3 mRNA及蛋白的过表达,促进SOCS3 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风湿宁胶囊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作用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永辉;张晓园;李艳彦;周然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探讨“血不利则为水”的学术渊源与这一学术思想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的应用.“血不利则为水”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著名论断,阐明在水肿病发生过程中水与血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为瘀血导致水肿病的病机,然张仲景治疗妇科病时,大量方裁活血药与利水药并用,或在活血化瘀中兼顾利水,或血水并利,或温阳化饮以利血气,此活血利水法的用药规律说明妇科疾病的发生与血水不利密切相关.可以说“血不利则为水”的病机理论,可为临床治疗某些妇科疾病提供利水以活血、活血以利水的新思路.
作者:王馨怡;王萌;赵粉琴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在通便能力上的差异.方法:严格依《伤寒论》制备两方原液,12位受试者先后服用两方,观察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并收集粪便,记录腹泻时间、次数和体质量变化,测定粪便上清Na+、C1-、K+、Ca2、SO42、葡萄糖、蛋白和密度、隐血.结果:在调胃承气汤服用剂量减半的情况下,受试者不适程度明显较服大承气汤为重,但基本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在首次腹泻时间、6h、24 h内腹泻次数和体质量变化方面,调胃承气汤较大承气汤强30% ~40%左右;Na+、K+、Ca2、SOi-浓度较原液明显降低,隐血试验为阴性.结论:调胃承气汤的泻下力较大承气汤峻烈,二方均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而无肠黏膜损害,其安全性均较高.
作者:吴中平;韩燕;朱文清;储成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以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出现的证候.故通过检索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文献,从手法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针刀治疗及中医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陆福;赵亚男;刘浩伟;宋佳;袁金玲;刘慧;刘熠赫;刘红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川芎-当归、三棱-莪术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主动脉组织Cyr61、Sgk1、Ch25h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只5周龄Apoe基因缺陷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组、低活血药组、高活血药组、低破血药组、高破血药组6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连续8周,处理动物并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RT-PCR法进行验证.结果:川芎-当归、三棱-莪术均能下调Cyr61、Sgk1、Ch25h基因表达水平且存在量效关系.结论:活血药(当归、川芎)、破血药(三棱、莪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主动脉Cyr61、Sgk1、Ch25h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周岚;张冀东;李杨;汪典;刘丹;卢青;王敏;陈旭;罗尧岳;谢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组方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D收集中医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临床实验研究、临床经验报道两类文献,提取中药建立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分析显示,符合关联规则的药对26对,三药组合125组,四药组合145组,五药组合79组,六药组合31组,七药组合8组,八药组合仅1组.结论:六味地黄丸+钩藤+牛膝符合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机,临证加减疗效确切,可以作为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基本方,但这8味中药是基于数据挖掘所得,专门针对这8药组合的文献较少,今后尚需通过临床及实验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郑绍勇;丁成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其相关内容散见于“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各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生活方式主导下,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更加重视“治痰为先”的思想.故将从中医学痰邪致病的病机特点及痰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即炎症与感染、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心肌纤维化等相关性出发,从现代医学角度揭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提高其治疗的针对性,彰显中医治疗优势.
作者:吴玉婷;周迎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9种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体质体脂肪量之间的差异.方法:以133名单位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检者体脂肪量数据,根据体质量表评测及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辅助诊断,确定受检者体质结果.运用SPSS22.022.0统计软件对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体质之间体脂肪量均值不同,组间比较平和质和痰湿质、阴虚质分别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湿体质人群体脂肪量高,阴虚体质人群体脂肪量低.结论:本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脂肪量不同,其结果符合9种体质生理本质,测量体脂肪量是对9种体质客观化检测的新方法.
作者:李洪娟;杨露;胡斌强;李雪婷;南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通过全面查阅越鞠保和丸的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探究越鞠保和丸的历史源流、现代临床运用以及实验研究进展等,并结合研究现况提出了一些研究的设想,从而对该方形成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见解和认识.越鞠保和丸是以中医名方越鞠丸与保和丸合而命名,兼具越鞠丸与保和丸的特点,有开都消食等功效,适用于神经精神、消化等多方面临床疾病.故意在明晰其创立滥觞,解析其运用范围,理清其研究脉络,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与其相关科研、临床等工作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冯岩;李爽姿;李志更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使用白头翁汤加减灌肠方治疗急性期左半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其疗效及对肠黏膜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4例左半结肠型患者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白头翁汤加减灌肠方,对照组给予SASP保留灌肠,疗程均为45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结肠镜下表现,RT-PCR法测定肠黏膜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2组治疗后各症状均较前好转,其中治疗组对腹泻、脓血便、腹痛的缓解更具优势,治疗组总有效率(94.11%)高于对照组(76.47%),2组镜下表现积分均较前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肠黏膜NF-κB mRNA的表达均较前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头翁汤加减灌肠方较SASP能更好地缓解症状并改善肠黏膜的镜下表现,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NF-κB mRNA从而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及释放.
作者:戴高中;陈晨;范先靖;田秋实;周春刚;朱世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吉林省已故名老中医岳景林擅治疑难病症,主张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病.他认为肿瘤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痰浊凝聚是发生肿瘤病的病机关键,根据痰具有易行善变、变化多端,易化寒、化热,挟风、夹湿、夹瘀的特点,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标本兼顾,总结出清热化痰、散寒化痰、行气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养阴化痰、宣肺化痰、峻下逐痰、化痰软坚散结9种化痰法,视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控制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杨世红;赵伟红;曲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从“宣”与“壅”的字义考察入手,结合历代医家对“宣可去壅”的发挥,考察辨析各家对“宣可去壅”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壅可节宣”,强调“宣可去壅”与“壅可节宣”之间一体两面、互为依存的关系,揭示“宣可去壅”不唯指药物和方剂的分类,更具有审机识病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认识气血宣壅、发病、病机和预后均有指导作用.后从调形和摄神的角度,以肺胀和癫狂二病为例,说明“宣可去壅”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安宏;于智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索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规律.方法:以“藏医”“藏药”“萎缩性胃炎”“复方”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纳入1992 ~2014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18首方剂247味藏药材,其中使用次数高的藏药有白豆蔻、石榴子、荜茇、藏木香、寒水石、草红花等,使用次数高的药味有“苦”“甘”等,配伍剂量高的藏药有寒水石、石榴、白豆蔻、余甘子、甘青青兰、沙棘等,使用次数高的功效为“寒”“热”等.结论: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六味、八功效、剂量”等用药规律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可分型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而且表明赤巴型的出现率较高,其次为“隆型”或“培根型.”单药材中排序前4位的都具有“热性”功效,这为藏药治疗胃病以培根为主的配伍理论提供了依据.
作者:仁青东主;华青措;斗周才让;尕藏多吉;多杰措;周加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痛泻要方载于多部医学古籍中用于治疗痛泻,现今在众多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药中应用频率高.故历数古籍中该方用量的记载,在换算成现代用药剂量的同时指出不同记载的差异,结合近5年间名老中医运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对比分析古今运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的用药剂量因其所治疾病的病机略有差异以及方中药物不同的炮制而有所变动.对痛泻要方用药剂量的研究,有助于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借鉴.
作者:冯文林;伍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来氟米特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制备大鼠关节炎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模型组(CIA组)、川芎嗪组(TMP组)、来氟米特组(LEF组)、川芎嗪联合来氟米特组(T+L组),各药物干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计算关节炎指数并观察关节病理变化,检测血清CRP及PDGF-BB水平,血浆GMP-140及VCAM-1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IA组大鼠关节滑膜出现明显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浸入软骨,CRP及PDGF-BB水平、GMP-140及VCAM-1水平均显著上升;与CIA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关节病理变化中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和骨破坏形成均有改善,大鼠关节炎指数均减小,双后肢关节红肿程度评分均降低,CRP、PDGF-BB蛋白水平、GMP-140水平及VCAM-1水平均降低,其中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TMP组和LEF组.结论:川芎嗪联合来氟米特能够显著抑制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的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对于RA患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白菁安;边艳琴;牛旭艳;樊丹平;吕诚;姜淼;赵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五禽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对照组和雷火灸对照组、五禽戏对照组、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各30例,艾灸治疗组和雷火灸治疗组以及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均选取气海穴、关元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三阴交穴、心腧穴、脾腧穴,点燃灸条开始施灸.艾灸组和雷火灸组均采用温和灸方法,五禽戏治疗组患者和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患者五禽戏练习方法:从起势调息,依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至引气归元收功,按照程序进行练习1遍然后行雷火灸治疗,每周1至周6连续治疗6d,周日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结果: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在改善疲劳症状方面优于3个对照组,4组对改善患者体液免疫(血清IgG、IgA、IgM)水平无显著作用;(外周血CD3+、CD4+、CD8+)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治疗后与3个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治疗后总体疗效优于3个对照组.结论:雷火灸结合五禽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那坤;赵冬琰;胡菱;李莹;何建根;武亮;孙洁;陈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脉络即以张锡纯的故里盐山县学人研究为起点,阐述中西汇通学派在河北本邑的传承以嫡系家传为主,族外学者亦多以对其著作进行校点、编纂、学术研究为主的现状.着重以其行医、教学之地天津传人为研究重点,论述了现代张锡纯中西汇通学派形成张锡纯-柳学洙-陈宝贵-陈宝贵弟子及学生四代传承、脉络清晰的流派研究概况.
作者:刘建;陈宝贵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