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8例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戴恒庆

关键词:肺结核, 尿酸, 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
摘要:了解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与病变范围、有无并发症、抗结核药物的影响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BACKMANCX9全自动生化仪对38例患者的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与病变范围(t=1.695,P<0.05)、有无并发症(t=2.03),P<0.05)、抗结核药物的治疗(t=1.735,P< 0.05)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动态检测血尿酸含量的变化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42例临床分析

    对我院2001年6月~2003年6月住院的继发肺炎真菌感染患者,作一回顾性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火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AMI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与CHF的关系

    笔者回顾性研究了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现其中性粒细胞升高与治疗后4天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存在着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霞云;王世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更昔洛韦间隙性疗法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分两组,更昔洛韦组36例以间隙疗法静脉滴注更昔洛韦250mg,1次/日,连续7d;阿昔洛韦组30例以抑制疗法口服阿昔洛韦200mg,5次/日,连续服6个月.治疗后随访一年.结果:更昔洛韦组早期疗效明显好于阿昔洛韦组(P<0.01),而后期疗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均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是安全的、速效的.

    作者:苏铭;麦土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应用腹股沟轴型皮瓣治疗手部感染创面

    目的:总结应用腹股沟轴型皮瓣治疗手部感染创面的经验.方法:采用腹股沟轴型皮瓣带蒂转移覆盖手部感染创面,供区、受区创面均一期闭合,术后3~4周断蒂.结果:应用腹股沟轴型皮瓣修复手部感染创面8例,全部手术获得成功.结论:以旋髂浅动、静脉为血管蒂的腹股沟皮瓣,位置隐蔽、血管口径较粗大,血供丰富,手术方法简单,抗感染能力强,适用于手部感染创面的修复.

    作者:刘建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乳腺导管内视镜对乳头溢液的检查应用

    目的:对照研究乳头溢液病人的单纯溢液细胞学检查与乳腺导管内视镜乳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对乳腺恶性病诊断的差别.方法:乳头溢液病人325例先行单纯溢液细胞学检查,然后再行乳腺导管内视镜乳管冲洗液沉积细胞学检查,比较两者乳腺恶性病的阳性率.结果:乳腺导管内视镜乳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对乳腺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结论:用乳腺导管内视镜行乳管冲洗液检查能够更准确、更早的检出乳腺恶性病.

    作者:王文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法莫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40例疗效观察

    我院儿科在2001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90例新生儿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例中,随机选择40例应用法莫替丁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树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医源性烧伤38例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医源性烧伤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38例医源性烧伤.结果:医源性烧伤各级医疗单位均有发生,绝大部分系人为造成,少部分存在客观原因,烧伤面积不大,但大部分较深,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治疗措施,是预防医源性烧伤的关键.手术是治疗深度烧伤的积极、有效措施.

    作者:钟永富;杨晓春;刘华;谭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清CK-MB在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检测意义

    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在新生儿及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血清中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早已被人们熟知[1].但胆红素对心肌的损害和心肌酶的变化研究甚少,为探究小儿高胆红素对心肌酶活性特别是CK-MB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共65例高胆收入院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测定,报告如下:

    作者:赵琳;李艳红;施丽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肾病综合征患儿PMN凋亡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NS)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并检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8、IL-6、TNF-α、NO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PMN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初诊和20例缓解期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PMN凋亡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8、IL-6、TNF-α、NO水平的变化.结果:活动期肾病综合征患儿PMN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后肾病综合征患儿.缓解组肾病综合征患儿PMN凋亡率与对照组无差别;初诊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中IL-8、IL-6、TNF-α、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且与PMN凋亡呈负相关,与病情呈正相关;缓解组患者IL-8、IL-6、TNF-α、NO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PMN凋亡延迟,且与病情及疗效密切相关.各种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可能是导致PMN凋亡延迟的重要机制.适度调控PMN凋亡,有可能成为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有效途径.

    作者:郭洲;严务贞;余耀伦;徐军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38例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了解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与病变范围、有无并发症、抗结核药物的影响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BACKMANCX9全自动生化仪对38例患者的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与病变范围(t=1.695,P<0.05)、有无并发症(t=2.03),P<0.05)、抗结核药物的治疗(t=1.735,P< 0.05)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动态检测血尿酸含量的变化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戴恒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B型超声诊断中晚期妊娠胎儿脐带绕颈临床意义

    2000年1月~2003年10月对我院门诊及住院250例中晚孕期检查及待产孕妇产前行B超检查,发现脐带绕颈73例,报道如下:

    作者:丁中正;闫泗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右室梗死30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急性右室梗死30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尹广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吲哒帕胺及吲哒帕胺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吲哒帕胺的降血压作用,不良反应及与卡托普利合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院原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吲哒帕胺)和B组(吲哒帕胺+卡托普利)每日测血压两次.同时观察副作用.治疗前后查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疗效接近,总有效率83.3%,脂代谢和血电解质无明显影响,血尿酸升高.结论: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与卡托普利合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作者:马莉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工CO2气腹对心肌损伤的研究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中人工CO2气腹对心肌的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6例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用人工气腹机注入CO2压力12mmHg,麻醉前及人工气腹后4Hr各采左肘静脉血3ml,分别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钙蛋白(cTnT)水平.结果:人工气腹后CK、CK-MB、LDH均明显高于术前,而cTnT水平较麻醉前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人工气腹可引起心肌酶谱的变化,尤其是原有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易致心肌损伤.

    作者:徐晨婕;朱健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合理性.方法:7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苯那普利(n=25)、氯沙坦(n=27)及两药合用(n=24)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24hUAE、血清尿素(BUN)、血清肌酐(Cr),进行同期组间比较及组内治疗后比较.结果:3组治疗后24hUAE、Cr、BUN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苯那普利组与氯沙坦组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联用组疗效明显优于苯那普利组及氯沙坦组.结论:ACEI与AT1拮抗剂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肾病是合理的、安全的.

    作者:龚旭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胆汁引流利弊的探讨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前胆汁引流(PBD)减轻梗阻性黄疸对于手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1991年以来收治的胰头及总胆管下段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病例89例,其中35例患者PD术前进行胆汁引流减黄手术,54例患者未行PD术前减黄手术,从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术中胆汁培养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D术前减黄组由于PBD引起胆汁性腹膜炎2例,胆道感染1例.术前减黄组PD术中胆汁培养阳性16例,明显高于未减黄组3例(P<0.05).减黄组PD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7/35)明显低于未减黄组(28/54)(P<0.05).结论:PD术前减黄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但减黄确能降低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季堃;乔世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丝线环形缝扎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介绍丝线环形缝扎治疗髌骨骨折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2003年丝线环形缝扎治疗184例移位髌骨骨折的经验.结果:随访6个月~2年,骨折全部愈合.优良率达91.8%.结论:丝线环形缝扎固定是治疗髋骨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王玉玲;张连平;杜兵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彩超检测门静脉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肝硬化早期诊断的临床特征,测定门静脉系统血流参数,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采用(VIVID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于正常人及早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进行对照.结果:早期肝硬化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减慢.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肝硬化门静脉处于高循环动态状态,用CDFI观察门静脉及脾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作者:姜翠阁;魏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波依定和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3年4月~2003年10月间,在社区门诊的高血压病人中,选用波依定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并与硝苯地平的疗效组相比较,以探讨其降压疗效及病人耐受性.

    作者:毛永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定向抽吸术后再出血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定向抽吸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术后再出血的因素.方法:立体定向组使用立体定向仪.CT定位定向组不使用立体定向仪,根据CT片直接穿刺、抽吸血肿.结果: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舒张压P=0.032.结论:高血压是否得到较好控制是决定再次脑出血的首要因素.控制血压是防止术后再次脑出血的重点.

    作者:陆川;孙军;何学雄;肖达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