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柱手术后侧入路切口不愈合原因分析(附6例报告)

常林顺

关键词:脊柱手术, 后侧入路, 切口不愈合, 原因分析, 脊柱后路手术, 现报告如下, 切口感染, 合并症, 医院, 术后, 局部, 换药, 病人
摘要:脊柱后路手术在很多医院已广泛开展,其切口不愈合比较少见.但是,如果在术前、术中、术后一个或几个环节解决不好,就可能导致各种合并症的发生.近二年来我科共收治脊柱后路手术切口不愈合病人6例,其中切口感染1例.经过局部换药全部愈合.现报告如下: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OEMS综合征(附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POME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3例POEMS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临床特征与国外组基本一致.不同点为本组病例以周围神经病为突出表现,常伴植物神经损害;视乳头水肿、脾肿大多见,性腺机能减退较明显,甲状腺功能低下多见而临床症状不明显;淋巴结肿大少见;M蛋白检出率较低.结论:本组临床特征与国外组基本相似,但有其特点,早期极易误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黄跃金;余琳玲;蔡学礼;朱雯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苯那普利和氯沙坦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应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苯那普利、氯沙坦及两药联用治疗18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变化.结果:联合或单用苯那普利和氯沙坦治疗早期DN,均有明显降低血压、UAER和BUN的作用,各组在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差异(P<0.001或P<0.05);但联合用药组效果更好,尤其是联合用药组降低UAER作用与同期两单用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FBG、CH、TG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更合理、更有效.

    作者:周明龙;张秀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iabetes Postural hypotension,DPH)是由末梢植物神经障碍导致的血管收缩反应不完全引起的,同时还伴有立位时心率增加反应的减弱.DPH发病率约10%~30%[1],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检查早期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中DPH发病率13%[2].DPH常可发生与低血糖、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无关的突然的猝死.为防止DPH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实施健康教育尤为重要.1999年3月至今,我院内分泌科对收治的28例DPH患者及家属进行科学护理教育,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亚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单侧咀嚼对拔牙矫治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侧咀嚼对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来院就诊的拔牙矫治病人分为单侧咀嚼组和双侧咀嚼组进行比较.结果:单侧咀嚼组病人,咀嚼侧牙齿移动速度为0.8~1.00mm/月,平均0.86mm/月;无咀嚼侧牙齿移动速度为0.9~1.06mm/月,平均1.00mm/月,二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单侧咀嚼明显影响牙齿移动速度,在拔牙矫治时,应密切关注有单侧咀嚼习惯的牙齿移动情况.根据不同的支抗要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以期达到满意效果.

    作者:赵永丽;郭宪政;王桂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利培酮治疗38例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其副作用的处理.方法:对我院38例符合DSM-Ⅳ及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单一使用利培酮进行不少于8周的治疗,用PANSS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利培酮治疗前后患者PANSS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总有效率89.47%,起效时间为两周左右,副反应以静坐不能及失眠为多见.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阴性和阳性症状皆有满意疗效.

    作者:张淑芳;张尧;汤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前列地尔和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和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两组,其中前列地尔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62±9)岁(46~80岁),应用前列地尔10μg,iv,qd;疗程15d;丁咯地尔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1±9)岁(44~82岁),应用丁咯地尔250mg,ivgtt,qd,疗程15d.结果:前列地尔组总有效率93%,高于丁咯地尔组80%(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优于丁咯地尔.

    作者:孙守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20℃时标本的不同保存时间对PT、APTT结果比较

    PT和APTT是手术前必查的项目,要得到准确的结果,首先要做好质量控制.其中标本的保存受时间和温度的影响,由于凝血因子易失活,因此严格的标本保存措施是分析前质控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好及时离心检测,但有时不能及时检测,血浆可冰冻保存.笔者分别检测了-20℃条件下存放14天和20天的标本,并与立即离心检测结果比较.以探讨-20℃时不同保存时间对PT、APTT结果的影响.

    作者:叶祥菊;刘成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膀胱巨大结石1例

    患者男性,48岁,主因从3米高处摔下后腰腹部疼痛半小时入院.于半小时前不慎从2米高处摔下,自觉右侧腰腹部胀痛,呈持续性发作,伴心悸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昏迷等.

    作者:张小顺;王志正;李铎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经颅多普勒诊断一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

    患者,男,4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18个月于2003年12月3日入院.查体:体温36℃,血压13.3/10.4kPa,心肺听诊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对答切题,双瞳孔等大等圆,d=3mm,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较浅,伸舌左偏,左上、下肢肌力均为V级,张力正常,腱反射活跃,左侧罗索利莫征(+),余病理反射未引出.院外MRI:右基底节脑梗死.本院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

    作者:王玉珍;高书勤;郭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左克致可逆性急性心肌缺血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46岁.因腹痛、呕吐、腹泻2小时入院.患者于2小时前在饭店进餐后出现腹痛、呕吐、腹泻.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稀水便6~7次,无脓血.同食者有类似症状.

    作者:苏春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条件致病菌所致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条件致病菌所致腹泻的病原学分析.方法:对三年来临床粪便培养标本分离的有氧条件致病菌共336株进行菌种分布的分析和对三种临床腹泻类型进行菌种分布的比较.结果:引致腹泻的条件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01%,肠杆菌科占56.83%,假单胞菌属占15.19%,弧菌科的气单胞菌属9.53%,真菌占5.65%.结论:条件致病菌所致腹泻,急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为主,迁延性和慢性以肠杆菌科为主.应严密监测实验室中无病原菌生长而条件致病菌优势生长的粪便培养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报告.

    作者:梅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化疗病人的健康教育

    我院2002年1月~2004年4月对收治的382例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实施了健康教育,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脊柱手术后侧入路切口不愈合原因分析(附6例报告)

    脊柱后路手术在很多医院已广泛开展,其切口不愈合比较少见.但是,如果在术前、术中、术后一个或几个环节解决不好,就可能导致各种合并症的发生.近二年来我科共收治脊柱后路手术切口不愈合病人6例,其中切口感染1例.经过局部换药全部愈合.现报告如下:

    作者:常林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热性惊厥再发的预防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约占小儿惊厥的一半左右,6个月~4岁小儿多见.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38℃以上时发生,多呈大发作形式,严重者会引起脑损伤,甚至转化为癫痫.过去对热性惊厥的病因、再发因素有过不少报道,而对再发的预防报道较少,本文用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口服预防热性厥的再发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秀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心理行为干预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妇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子宫切除术后妇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4例全子宫切除术妇女,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并分析两组术后的性生活恢复时间、性生活频率及性生活焦虑等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性生活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性生活焦虑较低,性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结论: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可减少术后性生活障碍的发生.

    作者:周洪贵;阳志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22例腓肠肌皮瓣临床应用体会

    腓肠肌皮瓣适应证选择恰当,操作简单,危险性小,效果好.从1996年6月开始,我们应用腓肠肌皮瓣22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建中;邢建峰;王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18例疣状胃炎X线及胃镜检查对比

    目的:通过对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对比,进一步明确这两种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疣状胃炎经气钡双重造影及胃镜检查的诊断结果,并经病理证实.结果:疣状胃炎呈多种形态改变,气钡双重造影多显示出黏膜表面多发圆形或椭圆形隆起,中心呈点状龛影,表面呈痘疮样糜烂,胃襞柔软,随充气量不同形态可改变.结论:气钡双重造影与胃镜检查各有利弊,综合两种技术,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徐秀杰;陈宏平;马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机械瓣置换术后远期亚临床血管内溶血的随访研究

    目的:随访机械瓣置换术后远期(大于6个月)亚临床血管内溶血(SCIVH)的发生,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372例接受机械瓣置换患者于术后远期进行溶血评估.共随访到345例,总随访率(92.74%).根据实验标准选取312例患者的溶血检验资料进行评价,并对年龄>60岁,性别、心功能Ⅲ~Ⅳ级、瓣膜置换的位置、瓣膜类型等因素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312例患者SCIVH的发生率为29.17%,多因素分析显示DVR、AVR是血管内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国人机械瓣置换术后同样存在着轻度的SCIVH现象,其严重程度与瓣膜置换的位置有关.

    作者:张春曦;黄达德;伊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目的:分析和讨论球形肺炎的CT征象,并与肺癌、结核球相鉴别.材料和方法:搜集25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球形肺炎的CT资料,并与经病理证实的直径≤3cm的周围性肺癌30例、结核球20例的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球形肺炎较特征性的表现为:(1)病变呈方形征,病变双侧或一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2)肺窗中球形病灶周围一圈密度较淡的晕圈征.其它征象还包括:病灶边界模糊的锯齿样棘突征、余肺野斑片状影、周围肺纹理增粗及较广泛的胸膜肥厚.结论:球形肺炎的CT征象有其形成的病理机制,相对较具特异性,并与肺癌、结核球有鉴别意义.

    作者:孙维高;郭荣;陈望;卢定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16例心脏刺伤的诊治

    目的:总结心脏刺伤临床抢救成功的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1年1月~2003年12月抢救16例心脏刺伤过程中术前诊断、临床分型及术中修补心脏裂口所采取的措施.结果:抢救成功15例,死亡1例.结论:心脏刺伤在临床并不少见,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简化诊断方法、缩短就诊至手术时间,争分夺秒积极剖胸探查,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临床分型对救治有指导意义.

    作者:周长江;刘绪军;谢军;王洪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