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调节缝线在应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观察

颜敏

关键词:调节缝线, 应用, 丝裂霉素,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小梁切除, 纤维细胞增殖, 滤过泡瘢痕化, 术后早期, 手术失败, 晶体混浊, 角膜水肿, 黄斑水肿, 瘢痕形成, 渗漏性, 浅前房, 低眼压, 粘连, 引流
摘要:青光眼小梁切除中应用丝裂霉素可有效地抑制瘢痕形成,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导致滤道粘连而手术失败.由于丝裂霉素有较强的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术后早期可出现引流过畅或滤过泡渗漏性浅前房,从而引起角膜水肿、晶体混浊、低眼压性黄斑水肿.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GCS3分特重型颅脑外伤46例分析

    目的:总结46例GCS 3分特重型颅脑伤病人的救治经验.方法:对我科1998年3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GCS 3分特重型颅脑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46例GCS 3分特重型颅脑伤存活18例(39%),死亡28例(61%).结论: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大骨瓣减压,防治并发症等措施,可显著改善GCS3分特重型颅脑伤病人的预防后.

    作者:王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对中药药剂研究的思考

    中成药作为临床用药,其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已为临床所证明,而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针对中药药剂的研究开发,本人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考,以供同道指正.

    作者:余旭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肠癌误诊原因探讨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发生误漏诊屡见不鲜.我院1992年1月~2002年12月收住的结肠癌中有误漏诊史者达33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率,现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减少误诊的措施.

    作者:洪来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锡类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锡类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疗效.方法:锡类散0.3~0.6/次,用10%葡萄糖液20ml冲服或用生理盐水20ml保留灌肠,bid,3~5天用于30例使用抗生素常规治疗10天以上未治愈的迁延性腹泻婴幼儿.结果:治愈22例,好转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且无不良反应.结论:锡类散对非感染因素所致的婴幼儿迁延性腹泻见效快,治愈率高.

    作者:董懿珍;赫安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8例胫骨骨化性纤维瘤X线诊断分析

    骨化性纤维瘤亦称纤维骨瘤,是由纤维组织和骨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以纤维组织构成为主称为骨化性纤维瘤,肿瘤发生于髓腔骨,有向骨质及纤维组织双向发展的特点,发生于四肢长骨者国内报道少见.本文报道8例,病理证实胫骨骨化性纤维瘤.

    作者:郭殿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气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断(附18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85年1月~2002年12月诊治的18例原发性气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气管癌首发症状以咳嗽、痰血及呼吸困难为多见.病理类型主要为鳞癌和腺样囊性癌.原发性气管癌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结核等.结论:原发性气管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X线胸片多无异常改变,临床上易误诊误治.支气管镜及胸部CT检查是诊断原发性气管癌的重要方法.

    作者:杭建明;赵夕武;张蓝石;李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医源性MRSA感染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目前引起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病菌之一,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致病力强且治疗效果差.自1961年发现第一株MRSA以来,由于大量抗生素的作用,世界各地临床分离MRSA阳性率越来越高,耐药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MRSA的流行情况、流行的相关因素、耐药机制、检测技术及其预防和临床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马翔宇;易龙;宋治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盆腔引流在直肠癌Mile's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手术后盆腔引流方式的选择.方法:时250例行Mile's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其盆腔引流分别采用经会阴和经腹腔两种方式.结果:采用橡皮管经腹腔或腹膜外引流,会阴部切口的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会阴部切口直接引流,而感染率显著下降,术后住院天数减少.

    作者:崔友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静息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的作用有关.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是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1],心率变异(HRV)能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血管系统平衡的调节.

    作者:史君英;侯善荣;赵世琴;刘薇;吴克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透用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用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70例HD病人573次深静脉置管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观察置管部位、局部换药及封管方法、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6.6%,置管局部感染率为11.5%,其中股静脉为18.4%,高于颈内静脉的8.7%(P<0.05).留置时间>3周者易发生局部感染(P<0.01),导管血及(或)外周血培养阳性高(P<0.05),抗生素封管及局部应用加3M敷贴固定,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局部换药及浓肝素封管法.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局部感染,导管留置时间>3周易发生局部感染及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抗生素封管及局部应用加3M敷贴固定,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作者:高莉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并发尿崩症的诊治体会

    颅脑损伤并发尿崩症临床少见,我科从1998年3月~2002年6月共收治19例,报道如下.

    作者:杨志刚;杨成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附19例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9例CT检查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分析.结果:恶性15例,良性4例.CT表现的共同点为:(1)肿瘤较大;(2)密度多不均匀;(3)除囊性病变外,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4)良性肿瘤引起邻近组织受压、移位;恶性腹膜后肿瘤多有与周围组织粘连或侵犯的表现.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较高,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但病理类型的确定有赖于穿刺活检和术后病理检查.

    作者:陈永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负压引流器治疗肺炎旁胸腔积液32例分析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器治疗肺炎旁胸腔积液的效果.方法:对32例合并胸腔积液的病人根据年龄、积液量的多少,维持引流器大负压值的1/2压力进行间断引流,引流2小时,夹管2小时,持续间断引流48~72小时.如B超示仍有积液,或呈多房分隔状,则将尿激酶从导管处做胸腔内注射.结果:32例中显效13例(41%),余为有效,无脓胸形成.结论:该方法损伤少,效果好,对积液引流彻底,费用也较低.

    作者:陈秋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氨氯地平联用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用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血脂、血糖、肾功能、眼底变化.结果:经治四周后观察血压稳定下降(P<0.05),同时改善了肾功能和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结论:钙通道拮抗剂氨氯地平缓释片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的联合使用,对高血压病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莫昌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DNA芯片法检测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

    目的:应用新型DNA芯片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利福平的耐药性.方法:20株耐INH、RFP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PCR扩增并荧光标记包含结核分支杆菌katG、rpoB基因突变热点的片段,与芯片杂交.结果:耐INH、RFP20株经DNA芯片检测,14株katG基因突变(70%)、17株rpoB基因突变(85%).结论:用DNA芯片检测结核分支杆菌株耐药性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且快捷.

    作者:端木和运;张钢;邓为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无创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无创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30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予无创性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无创性正压通气能迅速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动脉血气,在治疗开始后的1/2h内PCO2有显著性差异(P<0.05),HR、RR、pH、SBP和PO2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符合指征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可首先使用无创性正压通气治疗.

    作者:龙威;邓星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83例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9年3月~2002年3月间采用微粒化非诺贝特,每晚200毫克,治疗高脂血症83例,其中Ⅱa型13例,Ⅱb型30例,Ⅳ型40型,治疗8周后结果显示Ⅱa和Ⅱb患者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Ⅱb和Ⅳ型患者甘油三酯明显降低,同时可明显升高HDL-C和降低LDL-C水平.

    作者:赵群辉;魏青菊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气压性食管破裂6例诊疗回顾

    目的:总结气压性食管破裂的处理经验和教训.方法:对本院1998年3月~2002年10月所收治的6例气压性食管破裂诊断、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误诊,先剖腹后改剖胸,1例术前行食管钡剂造影,术后并发脓胸,经开放引流治愈.其余4例顺利康复.结论:早期明确诊断,避免刺激性大的钡剂造影而用刺激性小的水溶性有机碘造影及早期手术是关键.

    作者:冯江;蒋红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贲门癌手术治疗104例探讨

    目的:探讨贲门癌经胸腔手术与经腹腔手术治疗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104例贲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胸腔手术治疗66例占63.5%,经腹腔手术38例占36.5%.经胸腔手术肺部感染6例占9.1%,返流性食管炎5例占7.6%,心律失常1例占1.5%.经腹腔手术肺部感染1例占2.6%,返流性食管炎3例占7.9%.两组手术均无吻合口瘘或吻合口狭窄,无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无死亡.结论:贲门癌行近端胃、食管部分切除经腹腔手术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胸腔手术,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梁利波;梁锐华;王旭东;蔡淡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双极宫腔镜电切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探讨

    目的:探讨双极宫腔镜电切治疗宫颈良性病变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02年10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102例重度宫颈炎患者,用双极宫腔镜行宫颈锥形切除,切除组织全部送病检,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术后1月宫颈上皮覆盖约80%,术后2月宫颈上皮覆盖达100%,宫颈光滑,一次性治愈率迭97%,有效率达100%,85.3%的患者宫颈恢复正常大小,平均手术时间12分钟,术中出血5~20ml.结论:双极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慢性宫颈炎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少,易接受.可作为慢性宫颈炎治疗的方法之一.

    作者:夏秋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