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颂娟
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手段.良好的医患沟通在非技术性诊疗因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患之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达到相互信赖、互相理解、密切配合,共同促进疾病的治疗.然而,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普遍存在,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所以,医患沟通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患者有效、良好的沟通亦是衡量诊疗效果的重要标准.
作者:于劲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文章针对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全面预算内容、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全面预算考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徐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利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检查及改进,对全院医疗设备规定资产进行系统管理,统计并比较PDCA循环前后的医疗设备账物相符准确率.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全院医疗设备账物相符准确率达到目标值,形成规范化管理.结论:PDCA循环是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
作者:练旭辉;薛美婵;聂卓均;芦雅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口腔科医务人员常规治疗病人后手部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对口腔内科和外科的医生和护士常规治疗病人脱去手套后洗手前后采样,并进行菌落计数和细菌分型鉴定.结果:口腔外科医生和护士治疗病人脱去手套未洗手前,细菌菌落数(Log10CFU)分别为:1.43±0.71、1.67±0.47,口腔内科医生和护士分别为1.62±0.48、1.86±0.52;洗手后细菌菌落数在0.40±0.22~0.45±0.14 Log10 CFU之间,与以上四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细菌分型鉴定常见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结论:口腔科医务人员常规治疗病人后手部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需加强手卫生管理,从而有效降低通过医务人员手传播医院感染的风险.
作者:顾红政;曹卫平;景欢欢;罗彩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带教全科学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医院内科、急诊科的老专家,以及对全科医学有热情的青年骨干,组建全科医学科门诊和病房;将全科学员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专科完成内科和急诊科的轮转计划,另一组尽量在全科医学科内完成内科和急诊科的学习计划;两组学员在经历不同的培养模式后,进行阶段性的全科临床思维模式和操作考试成绩的比较;评价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带教全科学员的效果.结果:学员经过不同的培养模式,全科临床思维模式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科学员由全科医生培养,全科思维能更早地形成,全科技能可以更早地掌握,所以综合性医院应加快全科医学科的建设,由全科医生带教全科学员,更有利于全科医生的培养.
作者:杨庆芝;吴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高度重视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镇建设,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紧紧围绕组织指挥、预立方案、应急准备、监测排查、应急处置、社会动员六个方面,切实加强卫生应急工作,有效提升卫生应急能力.
作者:陆建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18家三甲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现状,探索改进策略.方法:在“5W”传播模式框架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平台建设人员学历较高,专业差异较大;菜单设置较为全面;信息阅读量趋于稳定;推送信息立足本院.结论:南京地区三甲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强化;推送内容质量有待提升;平台服务功能有待完善;信息安全有待加强;受众和传播效果研究有待深入.
作者:易慧宁;陈曙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从给老百姓讲科普以传播医生品牌、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以维护医生品牌、推动国家相关行业立法以发挥医生品牌积极作用等方面,阐述移动互联网推动了医生品牌的成长.
作者:陆一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将心理契约引入到单位文化建设中,强调职工的期望与心理的构建,从根本上满足职工主体的心理需求,从而构建和谐的单位文化,将有效地增强单位凝聚力.在此过程中,必须传递真实信息,重视良好沟通、跟踪职工轨迹变化,重视归属感的养成、关心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注重集体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并积极维系心理契约,正视心理契约的破裂.
作者:薛军;卞荷娟;钱益新;潘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者具体描述基础数据管理等7个子系统的应用与体会.
作者:赵勰;朱卓谨;华履春;鲍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针对职工证书证件经常使用这一现状,积极探索有效管理职工证书证件的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职工证书证件扫描档案,为完善医院人员基本信息和查询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
作者:韦慧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成立门诊导医工作质量控制组,向门诊患者及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对门诊导医服务的评价和需求,发现问题并运用PDCA循环管理处理问题后,患者对门诊导医各项工作评价分值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作者:陈琰;马勇波;张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通过构筑“自律、制度、约束、科技、惩戒”五大防线,有效防控职务权力和职业权力运行流程各个节点上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积极推进医院权力运行内部监控机制建设向纵深发展,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稳定和谐的局面.
作者:周晓艳;薛惠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实施,统一了医疗损害侵权责任概念,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医疗纠纷案件的案由和适用法律的“二元化”问题.法院在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审理中,已不存在医疗事故责任和非医疗事故责任之分.2010年6月30日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出现“医疗损害鉴定”一词,对医疗损害鉴定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原则要求,部分省市高级人民法院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关于医疗损害鉴定相继出台了指导意见,鉴定模式不尽相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7月9日下发了《关于做好〈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医疗损害鉴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损害鉴定仍应委托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统称为医疗损害鉴定;当事人均同意委托其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应予准许.”同时具在代表性的还有北京、上海、广东等模式,其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7月1日施行的《关于审理医疗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关于鉴定方面,其规定是“人民法院委托进行医疗损害责任过错鉴定的,应当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司法鉴定工作的相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组织鉴定.在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医疗损害鉴定的新规定颁布之前,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责任技术鉴定”.以上两种模式大差别在于优先选择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对医疗损害鉴定的两种倾向性意见[1].《侵权责任法》第54条明确规定,医疗损害侵权责任属于过错责任,不再以构成医疗事故为前提.而直至目前,我国的医疗损害鉴定体制尚未确定,鉴于医疗损害鉴定有其特殊性,在制度构建时应当有所考虑.
作者: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行业流程再造是医院管理变革的一种方法,它来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企业创新变革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医院运营,尤其是医院运营的医疗管理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运用这种流程再造思维提出一种“三段式”外出学习管理模式,希望在外出学习行为中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所谓的“三段式”外出学习管理模式,就是针对外出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学习机会按照事先申请、评估参会、返回汇报会等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事先申报、评估小组评估并给出裁定意见、返回后进行PPT汇报并接受评估,以及办公室备案、行政工作安排(指定科室工作紧急负责人、专家门诊停诊、一线班与二线班调整等)延伸事项形成的完整全过程链.
作者:何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淮安市八个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的公平性,为政府制定资源配置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各县(区)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统计数据,结合服务人口和地理分布资料,利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评价其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结果:全市8个县(区)疾控共有298名工作人员,每万人口平均有工作人员0.65(0.35~1.03)名,每平方公里面积有工作人员0.10(0.01~0.53)名.按服务人口和地理面积计算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2和0.36.结论:淮安市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较好,且优于地理分布公平性;个别县(区)人力资源配置相对薄弱,需进一步调整.
作者:王德明;何南江;姚海波;胡伟;戴凤屏;姜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其核心是保障患者的安全.本文通过创新推出优质护理质量安全持续改进的方法,包括创新护理绩效考核模式、创新护理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创新护士长值班模式、创新推广微信新型沟通方式等.通过这些举措的落实,使得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作者:陈菊娣;谢卫星;居朝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配套的网络基础建设必须满足HIS、EMR、PACS等系统所需的带宽和传输能力,同时要保证网络安全可控.介绍了南京鼓楼医院内外网架构,并从降低安全风险和网络虚拟化等层面展开,详细介绍相关技术及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医院网络基础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者:朱卓谨;赵勰;李瑞瑶;张晓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基于平衡记分卡理念,通过质量考核、积分考核、专项考核和目标任务考核的实施,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内部多维度的绩效考核体系.三年多的实践运行,实现了职工积极性的有效调动、单位运行质态的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的大幅提升.
作者:曹玲玲;何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集中供应,在实践过程中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备资源管理,严格实施清洗质量和灭菌效果监测,通过增加信息追溯系统、加强科室质控等方法,提升无菌物品供应质量,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结果: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后,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无菌物品和可重复使用器械等灭菌合格率达99%,强化了专业规范执行.结论:加强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实践过程中的感染环节控制,对提高物品灭菌质量、控制医院感染十分重要.
作者:张新英;顾志英;吴荣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