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金方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的作用比较

周红祖;余惠旻

关键词:左金方颗粒剂, 左金方传统汤剂, SGC-7901, 凋亡
摘要:目的:比较左金方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活性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SGC-7901生长受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左金方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分别作用SGC-7901细胞后均能抑制细胞活性,且与剂量、时问呈依赖关系,并可诱导SGC-7901的凋亡.结论:同一浓度的左金方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作用SGC-7901相同时间,左金方配方颗粒剂比传统汤剂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古今中外生命教育看中医文化对当代生命健康教育的启示

    从梳理古今中外生命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入手,提出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从中医文化中蕴含的生命观、健康观、养生观及整体观的核心思想中,挖掘适合中国国情和本土文化的生命健康教育素材,有助于中医文化中的生命健康教育内容在青少年中进行普及.深入开展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热爱生命、健康生活、身心和谐发展,对当今提倡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徐颖洲;闫兴丽;陈绍红;周艳勇;陶丝雨;李萍;戴能革;周晓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补髓方探讨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资料源探讨补髓方剂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按照方剂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经过筛选得到补髓方剂365首,再将365首方剂所收集的中药进行正别名考证,并将异名同药进行合并,后得到387味药物,总频数为4394次.运用频数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确定70频次以上的高频药物有17味,其中包含药对2个、药组2个.分析认为,补髓方剂用药及组方有一定的规律,补益肝肾药物是补髓方剂的主药,经典补肾方剂是补髓方的基础方.

    作者:刘源香;杨继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从综合性病理概念析《伤寒论》心下之“水气”

    《黄帝内经》早提出“水气”二字,不同时期的医家对《伤寒论》水气的论述各抒己见,故从水气之病位结合综合性病理概念,旨在探讨与心下之水气间的联系及其致病机理.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治疗“外寒内饮证”之代表方.“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外寒里饮病机的概括,并为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水气病提供理论参考,以提高疗效.

    作者:卢锦东;谢平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MCP-1、TNF-a的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柴苓汤对慢性环孢素A肾病大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肿瘤坏死因子-a(tumour necrosis factor-a,TNF-a)的影响,探讨炎症反应在环孢素A肾病中的作用及柴苓汤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经口灌服环孢素A [30 mg/(kg·d)]的方法复制慢性环孢素A肾病大鼠模型,同时给予柴苓汤[3 g/(kg·d)]及缬沙坦[10 mg/(kg·d)]治疗共28 d,摘取肾脏观察肾脏病理变化.RT-PC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肾脏MCP-1、TNF-a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病理显示模型组大鼠肾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间质胶原成分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MCP-Ⅰ、TNF-a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强.经柴苓汤及缬沙坦治疗,大鼠肾脏炎性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均减轻,MCP-Ⅰ及TNF-a高表达被显著下调.结论:柴苓汤可减轻炎症损伤,减少ECM沉积,从而延缓慢性CsA肾病纤维化进程.

    作者:黄晋红;潘秋霞;张城浩;王香婷;王聪慧;魏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电项针结合电头针治疗帕金森病7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项针结合电头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给予单纯美多芭治疗和美多芭联合电项针和电头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UPDRS评分和Webster总有效率评价.结果:UPDRS评分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2组评分均见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疗程后,2组评分仍持续下降,治疗组表现更为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bster总有效率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高于同期对照组.结论:电针结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比单纯使用药物作用更持久,疗效更显著.

    作者:索庆芳;王丽晔;彭明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医脾藏象的文化基因

    中医理论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受到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背景的影响,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负载着多面的信息,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因此对概念的相关理论思想、综合背景的立体研究才更具意义.对于中医藏象理论中“脾”的特有概念在不同层面诠释不尽相同.故着眼葳象理论中的“脾”,从脾的文字内涵、脾的古代哲学内涵、脾藏象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秦微;王彩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活血定痫方加减辨治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活血定痫方在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加减辨治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2例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定痫方(桃仁、黄芪、赤芍、当归、川芎、石菖蒲等每天1剂)进行辨治,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脑电图改善结果、治疗效果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结果:对照组常规治疗后脑电图总改善率89.4%,实验组总改善率97.0%,实验组脑电图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治疗后对照组治愈占47.0%,好转41.0%,未愈12.1%,治愈率87.9%.实验组治愈占51.5%,好转47.0%,未愈1.5%,治愈率98.5%.对照组疗效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差异不大,分别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2.19±1.65)和实验组(9.38±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定痫方加减辨治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疗效明显,癫痫状态得到有效缓解.

    作者:周亚林;刘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甲午年初之气心血管病诊治规律探讨及病案两则

    探讨运气学说推演甲午年及其初之气的气候变化及疾病发病规律,可知全年土运太过,初之气为太阳寒水加临厥阴风木.将其应用于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中,提出治疗以祛湿为主,再结合个体差异佐以疏肝解郁、助火温阳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辨病、辨证、辨体质、辨情志的基础上,加之辨五运六气,以期更全面地指导中医诊治心血管疾病.

    作者:孙京;陈守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左金方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的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左金方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活性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SGC-7901生长受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左金方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分别作用SGC-7901细胞后均能抑制细胞活性,且与剂量、时问呈依赖关系,并可诱导SGC-7901的凋亡.结论:同一浓度的左金方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作用SGC-7901相同时间,左金方配方颗粒剂比传统汤剂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周红祖;余惠旻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与哮喘相关性及临床应用探析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较难治的一种缠绵难愈的疾病,属于中医的“喘证、哮病”范畴.故首先论述瘀血的产生、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肝与痰的生成关系,若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调、感受外邪可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使人体水液代谢出现异常,导致痰浊内生.水为痰之本、源于肾,痰性湿、主于脾、贮于肺,痰饮留伏是哮喘发生的基础.感受外邪、引动伏痰、痰气交阻、肺失宣肃、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失常,故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问痰鸣发为哮喘.论治哮喘不能只归肺、脾、肾,应重视对肝脏功能的调节,提高中医学时本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俞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应用生物阻抗频谱法对循经体液分布的初步观察

    目的:比较胃经大腿段与非经体液分布的差异.方法:10例健康受试者平卧30 min后,使用四电极生物阻抗频谱测量大腿段胃经与旁开非经部位,通过MATLAB软件处理后得到细胞内外液阻抗,结合大腿周长计算经上与经外细胞内外液电阻率.结果:经上细胞外液电阻率比经外小,差异百分比为1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上与经外细胞内液电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腿段胃经经脉线上细胞外液含量多于旁开非经部位,细胞内液含量基本相同.

    作者:云洁;王燕平;张维波;李刚;刘近贞;王广军;田宇瑛;贾术永;李宏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黄芎抗栓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黄芎抗栓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惠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配合服用黄芎抗栓胶囊(口服1.2g/次,每日2次),2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进行中医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13.67±6.84)低于对照组(19.46±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BI评分(56.61±8.73)高于对照组(47.89±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黄芎抗栓胶囊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临床疗效明确,值得推广.

    作者:郑文旭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舒肝解郁法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舒肝解郁法治疗各种术后出现的非机械性胃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4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舒肝解郁法进行干预治疗,观察患者痊愈情况及胃管拔除时间等.结果:采用舒肝解郁法治疗胃瘫总有效率100%,且胃管拔除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舒肝解都法能快速有效地治疗胃瘫综合征.

    作者:刘淑刚;贾楠;安坤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冬胃颗粒对寒邪客胃型胃溃疡大鼠血清EGF、6-keto-PGF1a及ET-1的影响

    目的:探讨冬胃颗粒对寒邪客胃型胃溃疡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注射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采用寒冷因素刺激复制寒邪客胃型动物模型,前3d先用0℃冰水浸泡,每次10 min,后3d用0℃冰水灌胃,治疗组同时给予药物灌胃.观察各组大鼠的症状、体征,测定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UI)及溃疡抑制率,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结果:冬胃颗粒组大鼠表现与大便性状优于西药组.药物治疗可使溃疡缩小,冬胃颗粒组优于雷尼替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溃疡模型及寒性溃疡模型大鼠血清6-keto-PGF1α水平降低,ET-1水平增高;与寒性溃疡组比较,治疗组可明显升高6-keto-PGF1α及EGF水平,降低ET-1水平,中药治疗组6-keto-PGF1α及EGF水平高于西药治疗组,ET-1水平低于西药治疗组.结论:寒性刺激可增加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害,冬胃颗粒通过调整攻击因子与保护因素平衡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包永欣;朱虹;吕冠华;贾金玲;毕殿红;石胜男;祝宁;都嵬;林一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益气活血退翳汤治疗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退翳汤治疗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的Haze患者60例(114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组30例(57眼)氟美童滴眼液点眼并口服益气活血退翳汤;对照组30例(57眼)氟美童滴眼液点眼,观察2组裸眼视力和角膜Haze级别及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30例57眼,治愈45眼,显效9眼,有效3眼,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退翳汤对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风梅;李昊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对ERK信号通路的脑缺血耐受诱导作用调控研究

    目的:研究ERK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观察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对其调控作用.方法:对大鼠行3 min脑缺血预处理,诱导其产生脑缺血耐受,24h后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预处理组),观察ERK/P-ERK的变化情况,并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疏血通脉胶囊组及PD98059组进行比较,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数量,观察ERK/P-ERK与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结果:缺血预处理组及疏血通脉胶囊组P-ERK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同时神经元凋亡数量减少,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注射ERK抑制剂PD98059后,大鼠P-ERK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神经元凋亡数量增加,并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论:脑缺血预处理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ER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疏血通脉胶囊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该通路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泰;黄德庆;张元侃;胡跃强;梁妮;胡玉英;何乾超;陈荣群;张青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药物疗法治疗艾滋病脾气虚腹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非药物疗法在艾滋病脾气虚腹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脾气虚腹泻诊断标准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组15例,穴位贴敷组15例;艾灸组选取穴位后点燃艾条灸约30 min,穴位贴敷组将药物调成糊状贴于神阙穴纱布覆盖固定.结果:治疗后艾灸组总有效率86.7%,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66.7%,治疗时间比较艾灸组与穴位贴敷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疗法和穴位贴敷在艾滋病脾气虚腹泻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敏;郭会军;陈秀敏;张丽;王丹妮;田爱玲;刘静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探讨

    中医儿科学在民国时期理论与临床均有发展,出现了大批的儿科名家和总结性的儿科著作.这一时期中医儿科学医家承袭古人观点,同时受西学影响,融合新知,不仅时胎毒、变蒸等儿科特有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总结探索,还在婴幼儿护养、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儿科推拿等方面有所论述,具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故对这一时期各医家的临床思想进行总结整理,以展现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简史.

    作者:赵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固定配方加引经药牛膝对防治兔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固定配方补气生骨方加引经药牛膝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大肠杆菌内毒素联合氢化泼尼松龙制作激素性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用补气生骨方并分别加引经药牛膝和独活治疗股骨头坏死,观察血管分布、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IGF-1含量度血管VEGF的表达.结果:2周、4周、8周时牛膝组血管面积与模型组比较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大于固定配方组与独活组.病理学观察该方加引经药牛膝可使骨小梁间隙降低,厚度和体积增加,空骨陷窝率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小于固定配方组和独活组,并可明显提高血清中IGF-1含量以及VEGF的表达水平.结论:补气生骨方加引经药牛膝可通过提高血清中IGF-1含量以及VEGF的表达水平来促进股骨头坏死的修复,其中引经药对于药物作用的发挥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作者:商震;程建姝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从肝论治糖尿病肾病兼证

    糖尿病肾病兼证从肝论治是以肝的生理功能、特性及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为理论基础,阐述肝与糖尿病肾病兼证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和作用,在临床中把从肝论治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兼证,使患者蛋白尿、视物模糊、水肿、便秘、心悸的症状和体征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糖尿病肾病兼证从肝论治有确实的理论依据,符合中医理论特点,并与现代医学研究结论相吻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兼证疗效显著.

    作者:汪超;周兰;姚诗清;陈莉;孙涛;柳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