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埃博拉病毒疾病研究进展

刘高谱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疾病, 流行病学, 个人防护设备
摘要:埃博拉病毒疾病是一种高度传播且可快速导致患者死亡的病毒性出血热疾病.近西非暴发的疫情提示其存在全球传播的潜在可能.本文对埃博拉病毒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及接触患者时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的必要性作一综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双期增强多排螺旋CT特点

    目的 探讨总结双期增强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的影像特征.方法 37例胰腺NET患者均行双期增强MSCT检查,观察不同分级患者肿瘤位置、肿瘤边界等影像特征,比较不同分级患者动脉期肿瘤相对高强化程度(A1)、相对低强化程度(A2),门静脉期肿瘤相对高强化程度(V1)、相对低强化程度(V2).结果 不同分级患者肿瘤位置、肿瘤边界、囊变/坏死及结节状钙化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患者A1 [(36.2±9.4) Hu]、A2[(22.4±13.5)Hu]、V1[(41.4±6.3)Hu]、V2 [(34.6±6.2)Hu]明显低于1级[A1为(128.7±39.5)Hu,A2为(93.9±28.5)Hu,V1为(70.1±12.5)Hu,V2为(63.2±17.4)Hu]、2级患者[A1为(78.7±38.6)Hu,A2为(62.7±31.7) Hu,V1为(69.3±10.7)Hu,V2为(62.5±10.8)Hu](P<0.05);2级患者A1、A2明显低于1级患者(P<0.05),V1、V2与1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期增强MSCT有助于胰腺NET的诊断,辅助判断术前肿瘤恶性程度.

    作者:丁晓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一个半心室矫治的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一个半心室矫治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证及术式.方法 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根据心脏畸形不同分为3组,A组11例为Ebstein畸形或三尖瓣狭窄性病变者,B组4例为右心发育不良患儿,C组6例为其他复杂心脏畸形.3组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正+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比较各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和胸腔引流量等.结果 C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较A、B组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3 d胸腔引流总量[(1 148±403)mL/m2]大于A组[(676±518)mL/m2]和B组[(338±175)mL/m2],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无死亡病例,C组死亡2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A组发生心包积液2例、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C组发生感染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3组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狭窄,A组发生三尖瓣少量反流3例及中量反流1例;3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个半心室矫治术可作为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的Ebstein畸形或右心发育不良者理想术式,但对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需谨慎选择该术式.

    作者:范祥明;李志强;朱耀斌;樊星;刘迎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血液指标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猝死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特征.方法 年龄<60岁AMI患者127例,61例猝死者为猝死组,治疗后病情稳定者66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基本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猝死组年龄[(54.1±4.9)岁]、肌红蛋白[(6.0±1.0) m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含量[(8.3±1.3) ng/L]、白细胞计数[(13.0±6.3)×109/L]、谷丙转氨酶[(4.5±1.1)u/L]、血肌酐[(4.7±0.7)μmol/L]、三酰甘油[(2.0±1.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8±1.3)mmol/L]高于对照组[年龄(50.0±7.4)岁、肌红蛋白(5.5±1.2)m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7.3±1.6)ng/L、白细胞计数(11.8±5.1)×109/L、谷丙转氨酶(4.1±0.9)u/L、血肌酐(4.4±0.3)μmol/L、三酰甘油(1.6±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2.7±0.9)mmol/L] (P<0.05),男性比例(73.77%)、血红蛋白[(127.2±28.7)g/L]、血清白蛋白[(34.5±6.2)g/L]低于对照组[男性比例78.79%、血红蛋白(137.5±19.4)g/L、血清白蛋白(39.3±4.6)g/L](P<0.05).结论 年龄、性别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为AMI患者预后提供预测依据.

    作者:黄丹;黄鹤;肖亚丽;廖佳芬;孔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不同心脏病类型患者足月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及出生体质量.结果 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患者足月产比例分别为61.0%、39.4%、37.5%和12.5%,剖宫产率分别为46.3%、75.8%、87.5%、100.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0、2.9%、12.5%、25.0%,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别为(3 388.6±589.7)、(3 095.3±632.4)、(2 685.9±774.8)、(2 561.7±798.8)g,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足月产比例下降,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高,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降低(P<0.05);心律失常患者孕周[(38.7±1.3)周]、足月产比例(84.2%)、自然分娩比例(78.9%)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268.2±651.3)g]明显高于先天性心脏病[(35.2±2.7)周、17.6%、29.4%、(2 596.4±639.7)g]、风湿性心脏病[(34.8±2.5)周、34.8%、17.4%、(2 653.7±783.6)g]、妊娠高血压心脏病[(36.7±2.3)周、35.7%、7.1%、(2 723.8±577.2)g]和心肌病[(36.5±1.8)周、37.5%、25.0%、(2 859.8±673.5)g](P<0.05).结论 心功能分级、心脏病类型影响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妊娠结局,临床应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进行风险分级管理,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张大伟;王焕英;李燕娜;张军;陈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意识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在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时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择期手术患儿,应用丙泊酚等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期间测试患儿意识反应,镇静深度采用镇静/警觉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记录OAA/S评分即刻的IoC,并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进行比较.结果 25例中有效数据17例;OAA/S为0分时IoC值(44.82±8.47)、BIS值(39.00±14.44)均低于OAA/S为5分时(IoC值为96.65±2.64,BIS值为90.2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以上2个时间点IoC值均大于BIS值(P<0.05);OAA/S与IoC(r=0.871,P=0.000)、BIS(r=0.864,P=0.000)以及IoC与BIS(r=0.805,P=0.002)均呈正相关.结论 IoC值可反映丙泊酚麻醉诱导期间小儿镇静深度.

    作者:金泉英;刘珺珺;顾志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冠心病患者64例,依据年龄分为观察组(年龄≥70岁)32例和对照组(年龄60~69岁)32例,2组均行PCI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观察2组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术前LVEF[(40.23±1.21)%]、LVEDD[(6.83±0.58)cm]与对照组[(40.17±1.01)%、(6.15±0.8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LVEF[(54.69±3.55)%]低于对照组[(59.74±2.59)%],LVEDD[(5.45±0.38)cm]高于对照组[(5.08±0.52) cm](P<0.05);2组术后LVEF高于术前,LVEDD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21.88%)高于对照组(6.25%)(P<0.05),PCI术后6个月心电图异常事件发生率(12.75%)高于对照组(7.25%)(P<0.05).结论 PCI对改善高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有一定作用,但远期预后差.

    作者:王辉宇;赵光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58例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欠佳CHB患者,依据后续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继续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0.5 mg/次,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48周.测定治疗12、24、48周后2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白蛋白(albumin,ALB)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计算GPT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转阴率、HBV-DNA突破率、HBeAg/HBeAb转换率.结果 2组治疗12、24、48周后GPT、ALB、TBIL水平及GPT复常率、HBeAg/HBeAb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24、48周HBV-DNA水平[(5.1±0.9)×10 3、(4.0±1.4)×103、(2.9±1.4)×103 copies/mL]低于对照组[(5.8±1.1)×103、(5.0±1.2)×103、(4.2±1.6)×103 copies/mL] (P<0.05),HBV-DNA转阴率(53.1%、71.9%、87.5%)高于对照组(24.0%、30.8%、26.9%)(P<0.05);治疗12周2组HBV-DNA突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观察组HBV-DNA突破率(0、0)低于对照组(15.4%、26.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9%)与对照组(1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CHB患者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更好地抑制HBV病毒复制.

    作者:张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IgA肾病组织病理学特点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

    目的 分析IgA肾病的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点,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IgA肾病患者68例,收集患者临床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发生终末期肾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 68例IgA肾病患者中位年龄35岁,男性占55.9%;Lee分级Ⅰ级5例,Ⅱ级26例,Ⅲ级23例,Ⅳ级8例,Ⅴ级6例;随访时间72(42,84)个月,10例(14.7%)发生终末期肾脏病,7 a时患者肾存活率为85.0%(95%CI:83.1~86.7);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ee分级Ⅱ~Ⅲ级(HR=9.449,95%CI:1.141~7.826,P=0.037)、Ⅳ~Ⅴ级(HR=36.061,95%CI:1.851~17.216,P=0.018)以及肾活检时有肾功能损害(HR=6.967,95%CI:1.650~29.427,P=0.008)、24 h尿蛋白定量>1 g(HR=18.477,95 %CI:2.319~14.723,P=0.006)是肾功能恶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gA肾病组织学Lee分级、肾活检时肾功能损害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1 g与IgA肾病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赵春梅;袁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γ-氨基丁酸B受体与应激性防御反应研究现状

    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目前对GABA受体的研究是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GABA受体主要有GABAA、GABAB和GABAC3类,GABAB受体为代谢型受体,介导缓慢、持续较长的抑制性效应,在脑内参与较多重要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本文对近年有关GABAB受体的研究现状,包括GABAB受体的结构、作用机制、表达、分布、生理作用以及与应激性防御反应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袁莲芳;陈果;侯丽;刘利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颅底及骶尾部脊索瘤CT与MRI影像特征

    目的 总结颅底及骶尾部脊索瘤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脊索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脊索瘤位于颅底19例,骶尾部12例,其中原位复发21例;CT与MRI显示病灶呈椭圆形11例,不规则分叶状16例,结节状4例;CT示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27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影,21例可见囊变、坏死,15例病灶向周围解剖结构钻缝样生长;MRI示T2WI呈明显高信号及“蜂房样”表现;CT及MRI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脊索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舒进鹏;邹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家族性甲状腺肿两家系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家族性甲状腺肿(familial goiter,FG)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个家系中10例F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FG患者来自2个家系,1例死亡,余多表现为不同程度吞咽不适、通气功能受阻;超声检查显示甲状腺巨大,形态失常、质地坚硬,细胞学检查未发现恶性改变;8例行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无效;4例手术治疗者,其中3例5~6 a复发;5例完成2次131I治疗,治疗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甲状腺质量、放射性碘摄入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愈率100%.结论 FG临床表现多为吞咽不适、通气功能受阻,131I可有效治疗FG.

    作者:刘曾;刘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小RNA-223影响及意义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小RNA-223(microRNA-223,miR-223)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按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分为冠心病服药组30例和冠心病未服药组30例,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ase PCR,RT-qPCR)检测3组血小板miR-223表达量,采用光透射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酶法检测糖脂代谢指标.以血小板miR-223为因变量,以血小板聚集率、糖脂代谢指标为自变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6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和血清miR-223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6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miR-223表达水平(2.14±1.43)明显高于血清(0.22±0.07)(P<0.05);未服药组血小板miR-223表达量(2.10±1.32)与血小板聚集率[(82.73±6.97)%]明显高于对照组[0.70±0.36,(65.10±6.62)%]和服药组[0.42±0.24,(29.13±11.45)%](P<0.05);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r=0.830,P=0.000)、总胆固醇(r=0.450,P=0.012)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450,P=0.013)与血小板miR-223呈明显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血小板miR-223独立相关(R=0.887,95%CI:0.048~0.078,P=0.000).结论 阿司匹林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小板miR-223水平及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miR-223可能为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曾小莉;赵秀清;马旭;袁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形态改变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表达

    目的 探讨家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半月板形态改变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 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TIMP-1)表达情况,及半月板与膝骨性关节炎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方法 雌性中国家兔24只,48个膝关节,分为实验组12个膝、模型组12个膝和正常对照组24个膝,实验组采用钢针在关节软骨划痕方法制作骨性关节炎模型,模型组仅给予关节切开,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2、4、6周处死动物,对半月板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半月板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半月板MMP-3及TIMP-1表达情况,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半月板胶原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组兔膝关节可见明显骨性关节炎改变,大体及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半月板退变、胶原破坏、软骨细胞变性坏死;实验组第2、4、6周时,半月板MMP-3水平(118.16±2.11、127.35±1.87、141.02±2.54)和第4、6周时TIMP 1水平(136.76±1.62、157.03±1.25)明显高于模型组(MMP 3为92.43±1.57、95.38±2.89、99.74±2.17,TIMP-1为91.11±3.02、106.54±1.13)和对照组(MMP-3为92.15±1.68、96.63±2.07、101.41±1.75,TIMP 1为91.08±2.21、107.47±1.76)(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骨性关节炎可造成半月板生物力学和生化环境紊乱,半月板组织结构退变、功能丧失可进一步加重骨性关节炎病变.

    作者:赵甲军;黄遂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SHH与PTCH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SHH与PTCH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RB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17例手术切除的RB标本(RB组),17例因眼部外伤摘除的正常视网膜组织切片为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实时PCR检测视网膜SHH mRNA与PTCH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SHH与PTCH蛋白表达水平,分析SHH mRNA和PTCH mRNA表达水平与RB临床病理特征间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SHH和PTCH蛋白在RB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RB组视网膜SHH mRNA和蛋白(2.86±0.57、5.19±1.61)及PTCH mRNA和蛋白(3.21±0.64、3.62±1.24)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SHH mRNA和蛋白为1.02±0.13、0.56±0.06,PTCH mRNA和蛋白为1.14±0.17、0.74±0.15)(P<0.05);RB组SHH和PTCH蛋白阳性表达率(70.6%和58.8%)高于对照组(29.4%和23.5%)(P<0.05);RB组SHH mRNA和PTCH mRNA表达水平在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组SHH表达与PTCH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65,P=0.025).结论 SHH与PTCH在RB中高表达,SHH信号通路被激活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B的进展和预后.

    作者:秦静;段大鹏;车选义;薛雨顺;李静;张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及H23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刺激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和H23细胞后对细胞增殖产生的影响.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和H23细胞,选择佳EGF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并分为A549-EGF组、A549对照组和H23-EGF组、H23对照组,A549-EGF组和H23-EGF组细胞采用EGF进行处理,A549对照组和H23对照组细胞不进行处理,4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体外生长速率,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观察细胞克隆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50 μg/L EGF处理24 h为佳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A549-EGF组和H23-EGF组细胞体外增殖速率(0.48±0.07、0.39±0.04)和克隆形成数(182.1±18.5、228.8±15.7)明显高于A549对照组(0.21±0.02,61.2±3.5)和H23对照组(0.30±0.02,63.0±1.8)(P<0.05).结论 EGF刺激可使A549和H23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增加,增加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

    作者:李锡清;赵尊兰;刘明月;马宁;杨兴龙;周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牙周基础治疗对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消化性溃疡病内科治疗的影响.方法 50例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正规抗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观察组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牙周治疗.比较2组牙周指标、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率.结果 治疗后和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菌斑指数(plague index,PI)(1.24±0.65、1.30±0.57)、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 (1.68±0.56、1.72±0.61)、牙周袋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 (2.35±0.90、2.40±0.87)、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 (2.50±0.56、2.62±0.68)及探针出血指数(bleading on probing,BOP)(25.00±12.00、28.00±10.00)较治疗前(PI为1.89±0.68、GI为2.23±0.65、PD为3.27±1.27、CAL为3.18±0.44、BOP为41.00±14.00)和对照组(PI为1.92±0.70、1.96±0.67;GI为2.23±0.65、2.24±0.59;PD为3.30±1.30、3.38±1.02;CAL为3.20±0.50、3.28±0.61;BOP为40.00±13.00、43.00±17.00)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60%)(P<0.05),HP根除率(92%)与对照组(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对照组临床症状再次出现率(48%)和HP再感染率(48%)高于观察组(12%、12%)(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应控制牙菌斑,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可降低HP再感染率、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不适症状.

    作者:哈丽娅;阿依甫汗·阿汗;薛瑞;李刚;赵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糖耐量减低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及阿卡波糖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糖耐量减低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应用阿卡波糖治疗的效果.方法 年龄≥60岁心肌梗死患者240例,其中血糖正常者80例(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者1 60例(糖耐量减低组),再将糖耐量减低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各80例.3组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正规治疗,干预组并给予阿卡波糖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个月测定3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onsion,LVEDD)、左心房前后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糖正常组治疗前LVEDD[(43.08±1.21)mm]和LAD[(32.19±1.11)mm]低于干预组[LVEDD(48.08±1.23)mm,LAD(35.03±1.14) mm]和未干预组LVEDD(47.03±1.31)mm,LAD(35.14±1.22) mm],LVEF[(54.21±4.42)%]高于干预组[(51.18±4.23)%]和未干预组[(50.03±4.63)%](P<0.05);治疗12个月后未干预组LVEDD[(57.14±1.58) mm]、LAD[(38.11±1.25) mm]高于干预组[LVEDD(53.53±1.49) mm,LAD(36.13±1.51)mm]和血糖正常组[LVEDD(52.19±1.51)mm,LAD(36.14±1.41) mm],LVEF[(43.99±5.22)%]低于干预组[(53.41±4.54)%]和血糖正常组[(54.11±4.11) %](P<0.05);干预组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耐量减低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起促进作用,阿卡波糖可减轻糖耐量减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作者:张韩;刘枫;万琪琳;姚新亮;钟小鸣;王治中;闫成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行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方法 100例LDH患者均应用MED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a应用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 Outcome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1 a,患者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评分(83.51±22.33)、角色心理状况(role-emotional,RE)评分(87.13±32.13)、社会机能(social functioning,SF)评分(84.32±19.08)、心理健康状况(mental health,MH)评分(75.61±22.10)、角色生理状况(role-physical,RP)评分[(100(75,100)]、活力(vitality,VT)评分(72.01±23.71)、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评分(76.15±23.14)、主观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评分(70.06±17.09)及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ex,QLI)(9.61±1.08)均较治疗前增高[PF(61.29±20.53)、RE(70.02±25.45)、SF(53.14±22.71)、MH(59.81±19.92)、RP[25(0,50)]、VT(54.06±21.10)、BP(64.50±23.41)、GH(50.03±15.03)、QLI(7.45±2.03)](P<0.05).结论 LDH患者应用MED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董庆龙;董金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合并早发冠心病患者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lolemia,FH)合并早发冠心病的纯合子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对1例FH合并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详细家系调查和临床体检,通过连锁分析初步确定易感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该区域.结果 本例患者诊断为“FH杂合子”,其apoB100基因3500片段经核苷酸序列分析未发现突变,连锁分析发现患者致病基因肯定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连锁,可能与PCSK9基因连锁,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该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第2外显子97位点C>T杂合终止突变.结论 发现一个中国罕见致病基因突变,该突变为父系遗传.

    作者:张筠婷;王绿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416例疑似冠心病或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将所有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分别为Q1组、Q2组、Q3组和Q4组,比较4组一般资料和Gensini积分;根据冠状动脉是否狭窄分为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比较2组血清25(OH)D3水平,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状动脉狭窄组血清25(OH)D3水平[(10.64±7.82)μg/L]低于对照组[(12.40±8.77)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组、Q2组、Q3组Gensini积分(6.09±1.32、6.59±1.66、4.30±1.23)高于Q4组(0.93±0.32) (P<0.05);25(OH)D3与C反应蛋白水平(r=-0.141,P=0.004)和Gensini评分(r=-0.150,P=0.002)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反应蛋白、吸烟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OR=1.056,95%CI:1.034~1.079,P=0.000;OR=1.262,95%CI:1.139~1.398,P=0.000;OR=1.036,95%CI:1.016~1.056,P=0.000);25(OH)D3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51,95%CI:0.920~0.983,P=0.003).结论 低水平25(OH)D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作者:李晖;李明霞;张源明;刘永兵;高翠荣;李雅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