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治中应用

李岳军

关键词:冠心病, 介入心脏病学, 虚拟组织学, 血管内超声
摘要: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是一种新的血管内超声后处理技术,可实时重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类组织图像,对斑块进行更准确分辨.本文就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 873例健康体检者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 3 873例受检者筛查出肺结节186例,其中直径>5 mm实性或部分实性无钙化结节36例,直径≤5 mm实性或部分实性无钙化结节150例,确诊肺腺癌16例,鳞癌1例.结论 低剂量螺旋CT是检测无症状肺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实现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邓笑伟;庄佳;叶道斌;张如意;崔晓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直肠癌复发关系研究进展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术后引起复发因素较多,其中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重要因素.本文就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直肠癌复发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张恒春;孙治国;范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状动脉心肌桥致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价值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的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心肌桥及临床无明显心绞痛患者22例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按冠状动脉心肌桥狭窄程度分别计算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面积及严重程度.结果 22例中3例表现为不可逆性心肌缺血,5例为混合性心肌缺血,14例为可逆性心肌缺血,平均缺血面积占心肌总面积的(18.0±5.6)%,严重程度低于正常参考值1.6±0.8个标准差.结论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用于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的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诊断、心肌损害严重程度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贾鹏;高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复杂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行逆行插管肠腔内排列术18例、顺行插管肠腔内排列术11例、顺行插管改良肠腔内排列术5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肠瘘1例,切口感染6例,腹泻2例;随访6个月~5 a,均未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住院.结论 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

    作者:李国庆;任金祥;王旺河;张超;梁鸿;郑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22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85例及非房颤组141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BNP水平,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97.24(82.65,118.3)μg/L)较非房颤组(73.56(61.18,90.37)μg/L)明显升高(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浆BNP水平与冠心病合并房颤呈独立相关(OR=2.426,95%CI:1.438~3.562;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是预测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独立危险因子,有望成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林旭辉;陈子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外显子组重测序技术在筛选心血管疾病新致病基因中研究进展

    外显子组是全部外显子区域的集合,外显子组捕获及下一代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组分析技术,是高效筛选新致病基因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应用该项技术已发现一系列疾病的新致病基因,目前也广泛用于肿瘤和罕见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该项技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作者:武文峰;孙立元;杨士伟;袁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代谢综合征对青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青年男性(年龄≤44岁)278例(心肌梗死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56例,双支病变组64例和3支病变组58例,选择同期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的青年男性208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代谢综合征比率,观察代谢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1)心肌梗死组代谢综合征比率(60.07%)高于对照组(25.48%),3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77.59%、73.43%)高于单支病变组(48.07%) (P<0.05),3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支病变组代谢综合征患者3个危险因子比率高于4个危险因子和5个危险因子(P均<0.05);3支病变组代谢综合征患者5个危险因子比率高于3个危险因子(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男性人群中代谢综合征(OR=4.125)、早发冠心病家族史(OR=3.903)、吸烟(OR=2.828)、血红蛋白(OR=1.053)及尿酸(OR=1.004)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是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昭;张京梅;黄觊;王茜;张冬花;吴翔宇;程宇彤;孙涛;阴赪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吸烟与心绞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吸烟与心绞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相关性.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50%的心绞痛患者229例,根据有无吸烟史分为吸烟组132例,非吸烟组97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吸烟组患者按吸烟程度及状态分为轻、中度吸烟(吸烟指数≤400支/a)亚组65例和重度吸烟(吸烟指数>400支/a)亚组67例,以及当前吸烟亚组90例和戒烟亚组42例,分别比较亚组间Hcy水平.结果 心绞痛患者血清Hcy在吸烟组(15.4(12.0,21.4) μmol/L)高于非吸烟组(12.1(10.5,14.9) μmol/L)(P<0.01);多因素分析在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提示,吸烟与Hcy (OR=1.092,95% CI:1.038~1.148,P<0.01)呈独立相关性;重度吸烟亚组Hcy(17.4(12.1,24.4) μmol/L)高于轻、中度吸烟亚组(13.8(11.6,18.9)μmol/L)(P<0.05);当前吸烟亚组Hcy(16.7(12.6,23.1) μmol/L)高于非吸烟组(12.6(10.7,15.2)μmol/L)(P<0.01 7);戒烟亚组Hcy(13.8(11.4,19.4)μmol/L)与非吸烟组(12.6(10.7,15.2) 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吸烟与心绞痛患者的血清Hcy呈独立相关性,长期大量吸烟可增加Hcy水平.

    作者:王苏;文杰;张艳艳;程宇彤;孙涛;张冬花;阴赪茜;张京梅;李志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吡格雷抵抗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探讨氯吡格雷抵抗与临床相关因素及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 行PCI术ACS患者648例,术前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术后给予75 mg维持剂量治疗;术后14~18 h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功能,将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并进行分组,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非抵抗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生化指标水平、PCI术基本特征和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PCI术后101例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15.6%;氯吡格雷抵抗组性别比例、血红蛋白水平与氯吡格雷非抵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术后6个月再入院率、再发心绞痛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非抵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是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 氯吡格雷抵抗患者PCI术后再入院率、再发心绞痛概率高于非抵抗者,PCI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的重要预测因子.

    作者:黄晓红;陈昱;唐勇;解玉泉;张亚臣;沈成兴;李毅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microRNA-146a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为负反馈调节因子,microRNA-146a的异常表达以及调控诱导Th17细胞分化,参与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microRNA-146a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microRNA-146a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邓志勇;王楷文;刘磊;石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关节镜辅助下带线锚钉紧缩缝合髌骨内侧支持带治疗外伤性髌骨脱位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和带线锚钉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髌骨脱位患者50例,术前髌骨恐惧试验均为阳性,行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和带线锚钉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0~18个月,髌骨恐惧试验均转为阴性,术后IKDC评分((89.2±4.3)分)、Lysholm评分((91.6±2.7)分)均较手术前((51.6±3.7)分,(60.5±4.2)分)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带线锚钉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治疗外伤性髌骨脱位疗效确切.

    作者:江海滨;白伦浩;李彬;苏伊拉;王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锁骨恶性肿瘤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锁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1例锁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7例行锁骨部分切除术,1例行锁骨全切术,1例行单纯放疗,2例行单纯化疗;病理检查证实滑膜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各1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2例,肺癌锁骨转移3例;肿瘤位于锁骨内侧段6例,外侧段2例,中段及内侧段、中段及外侧段和锁骨全长各1例;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手术患者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4例无瘤生存,4例带瘤生存,1例肺转移,2例死亡.结论 锁骨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好发于锁骨内侧段,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类别多样,易误诊;锁骨切除术是可靠手术方式.

    作者:梁求真;艾克拜尔·尤努斯;宋兴华;田征;陈江涛;王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肺炎性假瘤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肺炎性假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22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其中11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平扫,4例直接行增强扫描.结果 术前诊断肺炎性假瘤3例,误诊为肺癌19例;病灶位于右肺上叶2例,右肺下叶5例,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7例,右肺上中下叶跨叶生长1例;病灶大小1.2 cm×1.2 cm×1.3 cm~8.4 cm×5.3 cm×6.5 cm;病灶形态表现为瓜果连蒂征6例,扇贝征、方形征各4例,堆雪人征、楔形征、球形结节各2例,蕈伞征、水中映丘征各1例;病灶周围晕征13例,边缘平直征10例,毛刺征8例,分叶征6例,桃尖征5例;边缘光整1例,边缘不光整21例;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及显著不均匀强化各1例,中度不均匀强化13例;病灶邻近胸膜牵拉索条状增粗5例,局限性胸膜增厚9例.结论 肺炎性假瘤CT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充分掌握本病CT特征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作者:司海峰;李洪江;周玉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宫颈癌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s biopsy,SLNB)在早期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早期子宫颈癌拟接受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和广泛子宫切除术患者42例,术中确定并切除前哨淋巴结,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同时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前哨淋巴结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假阴性率;术后随访3~5 a,观察前哨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结局.结果 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比较,SLNB检测的灵敏性83.33%、特异性100.00%,前哨淋巴结预测盆腔淋巴结状态与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1.67%、假阴性率为16.67%,阴性预测值为100.00%;前哨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哨淋巴结阳性和阴性率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基本相符,以SLNB代替传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缩小手术范围,减轻创伤.

    作者:郭海霞;刘秀春;王丽群;钟柳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7例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剖宫产瘢痕妊娠占同期异位妊娠的6.9%,误诊率51.4%;3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手术治疗成功率94.7%,超声引导下病灶局部注射甲氨喋呤治疗成功率75%;手术患者治疗后2~3 d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幅度高于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甲氨喋呤,住院时间、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降至<100 u/L时间均明显低于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甲氨喋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瘢痕妊娠误诊率高,超声为主要检查及治疗方法,手术和病灶局部注射甲氨喋呤均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有效方法,但手术治疗更直接、有效、恢复快.

    作者:段瑶;李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首次接受含大剂量顺铂方案化疗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化疗同时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对照组每日同时应用盐酸托烷司琼;观察2组化疗第1~5天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化疗第1~5天食欲减退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第3天恶心控制率(77.8%)高于对照组(55.6%)(P<0.05),迟发性呕吐控制率(80.6%)高于对照组(58.3%)(P<0.05).结论 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可有效预防化疗所致急性和迟发性胃肠道反应.

    作者:陈琪;张晓峰;陈金秀;苏琼华;王娇峰;侯盘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分析

    目的 探讨CD4+ CD25 high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AS患者(AS组)和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high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cocyte antigen B27,HLA B27)、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HLAB27阳性AS组外周血CD4+ CD25 high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11.41±3.69)%)明显高于对照组((8.78±2.84)%)(P<0.01).AS组血沉((14.54±9.10)mm/h)及C-反应蛋白((6.51±4.18)mg/L)均高于对照组((8.55±5.56) mm/h和(3.39±2.32)mg/L)(P<0.01).结论 HLA-B27阳性AS患者外周血CD4 + CD25 high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并可能与AS疾病进程有关.

    作者:蔡春水;肖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女性不孕症患者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观察女性不孕症患者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或解脲支原体(urea plasna ureal yticum,UU)感染情况.方法 84例女性不孕症患者根据是否有生殖道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非感染性组50例;应用PCR技术分别检测2组CT、UU值,比较2组CT、UU以及CT+UU阳性率.结果 感染组CT、UU、CT+UU阳性率分别为38.2%、41.2%、17.6%,非感染组分别为18.0%、14.0%、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或CU感染与女性不孕症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中锋;王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微电极阵列技术检测犬左心耳心肌电生理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s,MEA)技术检测犬心房电生理特征的价值.方法 健康比格犬1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起搏组各7只,假手术组植入起搏器不起搏,起搏组植入起搏器持续起搏左心耳;8周后开胸取出2组心脏,剪取左心耳立即切片(厚度500 μm),将标本固定在MEA记录系统,记录2组左心耳组织的场电位波形、场电位时程改变及电激动的传导并进行比较.结果 14只实验犬均成功植入埋藏式动物实验用高频起搏器(400次/min);起搏组连续起搏期间,心电图监测可见起搏器信号,起搏器工作正常,并可见典型心房颤动改变;MEA记录系统显示,2组左心耳场电位形态与倒置心房肌动作电位的膜电位曲线相似;假手术组场电位时程((192.14±15.49) ms)高于起搏组((164.29±7.87) ms) (P<0.01);假手术组电激动传导顺序从左至右、左下至右上向外周缓慢递减传导,传导过程中场电位信号电压逐渐递减;起搏组电激动传导顺序总体趋势与假手术组一致,向外周传导,但在传导过程中电压逐渐降低的梯度样改变消失.结论 MEA技术可用于研究心房电生理特性.

    作者:冯艳;孙娟;于付生;张彦;侯月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蛋白及其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bFGF对血管瘤生长的影响及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方法 取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及其临近组织标本,其中增生期20例(增生期组),退化期12例(退化期组),正常皮肤组织8例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反转录PCR检测组织中bFGF mRNA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bFGF蛋白与bFGF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bFGF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呈阳性,在对照组皮肤组织中表达呈阴性,增生期组表达的阳性率高于退化期组(P<0.05);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增生期组、退化期组、对照组组织中bFGFmRNA电泳条带亮度均依次降低;相对量增生期组(1.849 5±0.095 0)高于退化期组(1.356 9±0.041 7)和对照组(0.718 8±0.027 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增生期组和退化期组血管瘤组织中bFGF蛋白与bFGF mRNA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878,P<0.01;r=0.909,P<0.01).结论 bFGF参与调控血管瘤的发展过程,可作为区分增生期与退化期的标志之一;bFGF蛋白与bFGF mRNA基因表达在血管瘤组织中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雷红召;孙斌;董长宪;马玉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