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诊断肺炎性假瘤临床分析

司海峰;李洪江;周玉凤

关键词:肺炎性假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分析肺炎性假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22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其中11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平扫,4例直接行增强扫描.结果 术前诊断肺炎性假瘤3例,误诊为肺癌19例;病灶位于右肺上叶2例,右肺下叶5例,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7例,右肺上中下叶跨叶生长1例;病灶大小1.2 cm×1.2 cm×1.3 cm~8.4 cm×5.3 cm×6.5 cm;病灶形态表现为瓜果连蒂征6例,扇贝征、方形征各4例,堆雪人征、楔形征、球形结节各2例,蕈伞征、水中映丘征各1例;病灶周围晕征13例,边缘平直征10例,毛刺征8例,分叶征6例,桃尖征5例;边缘光整1例,边缘不光整21例;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及显著不均匀强化各1例,中度不均匀强化13例;病灶邻近胸膜牵拉索条状增粗5例,局限性胸膜增厚9例.结论 肺炎性假瘤CT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充分掌握本病CT特征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作用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短肠综合征患儿14例依据住院时间分为2组,2006年1月-2009年6月住院7例短肠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治疗;2009年7月 2012年2月住院7例短肠综合征患儿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比较2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出生后100 d及6个月体质量增加、出院后1 a内住院次数.结果 观察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出生后100 d及6个月体质量增加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 a内住院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短肠综合征患儿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缩短肠外营养和住院时间,减少1 a内住院次数,增加体质量.

    作者:曹振杰;吴学军;孙雪花;陈琦;谷雅川;杨婵婵;张永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胸痛病因及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胸痛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6例急性胸痛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并检测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结果 206例急性胸痛患者中心源性胸痛105例;心源性胸痛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高于非ACS患者(P<0.05);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AC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8%、79.2%、71.9%和93.6%.结论 急性胸痛病因复杂,缺血修饰白蛋白对ACS胸痛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减少误诊.

    作者:陈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代谢综合征对青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青年男性(年龄≤44岁)278例(心肌梗死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56例,双支病变组64例和3支病变组58例,选择同期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的青年男性208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代谢综合征比率,观察代谢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1)心肌梗死组代谢综合征比率(60.07%)高于对照组(25.48%),3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77.59%、73.43%)高于单支病变组(48.07%) (P<0.05),3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支病变组代谢综合征患者3个危险因子比率高于4个危险因子和5个危险因子(P均<0.05);3支病变组代谢综合征患者5个危险因子比率高于3个危险因子(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男性人群中代谢综合征(OR=4.125)、早发冠心病家族史(OR=3.903)、吸烟(OR=2.828)、血红蛋白(OR=1.053)及尿酸(OR=1.004)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是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昭;张京梅;黄觊;王茜;张冬花;吴翔宇;程宇彤;孙涛;阴赪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腿肌间血肿4例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小腿肌间血肿误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原因.方法 分析4例小腿肌间血肿误诊为DV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被误诊为DVT,小腿肌间血肿于踩空或站立时发生各1例,1例原因不明,1例于抗凝治疗后发生;2例合并小腿后侧囊性包块,1例出现小腿下部瘀斑;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1例、误诊为小腿DVT 1例,发现囊性包块2例;3例MRI检查均诊断为小腿肌间血肿.结论 活动中或抗凝过程中出现小腿肿痛尤其是合并小腿后侧囊性包块形成时,应高度警惕小腿肌间血肿的可能;超声检查可排除肌间血肿,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作者:杨清波;张晓平;赵珂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总结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的高危因素.方法 45例PCM患者(PCM组),44例其他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PCM发病的高危因素.结果 PCM组先天性乳头凹陷或发育不良、外伤或乳晕区手术累及、口服避孕药、既往乳腺炎史、药物流产史或人工流产史、乳房退行性变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先天性乳头凹陷或发育不良、外伤或乳晕区手术累及、口服避孕药、既往乳腺炎病史是PC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或发育不良、外伤或乳晕区手术累及、口服避孕药、既往乳腺炎病史是PCM发病的高危因素,可为临床PCM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刘云峰;王宏;段永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研究

    目的 观察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去甲斑蝥素对人肝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阴性表达细胞系SK-HEP-1及AFP阳性表达肝癌细胞系HepG2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氮甲基唑蓝比色法分析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斑蝥素、去甲斑蝥素对肝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结果 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对SK-HEP-1及HepG2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作用SK-HEP-1及HepG2后明显抑制细胞周期,呈G2/M期阻滞,并可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可能参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望成为肝癌有效治疗药物.

    作者:解昕;寿柳梅;吴梦瑶;李道明;陈凯;陶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 873例健康体检者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 3 873例受检者筛查出肺结节186例,其中直径>5 mm实性或部分实性无钙化结节36例,直径≤5 mm实性或部分实性无钙化结节150例,确诊肺腺癌16例,鳞癌1例.结论 低剂量螺旋CT是检测无症状肺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实现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邓笑伟;庄佳;叶道斌;张如意;崔晓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宫颈癌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s biopsy,SLNB)在早期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早期子宫颈癌拟接受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和广泛子宫切除术患者42例,术中确定并切除前哨淋巴结,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同时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前哨淋巴结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假阴性率;术后随访3~5 a,观察前哨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结局.结果 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比较,SLNB检测的灵敏性83.33%、特异性100.00%,前哨淋巴结预测盆腔淋巴结状态与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1.67%、假阴性率为16.67%,阴性预测值为100.00%;前哨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哨淋巴结阳性和阴性率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基本相符,以SLNB代替传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缩小手术范围,减轻创伤.

    作者:郭海霞;刘秀春;王丽群;钟柳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脏棘球蚴病25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棘球蚴病的诊疗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心脏棘球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内囊穿刺摘除术、内囊完整摘除术、全棘球蚴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术后10个月死于心力衰竭;3例复发.结论 内囊完整摘除术和全棘球蚴切除术能完整摘除内囊,为治疗心脏棘球蚴病的理想术式,但手术操作要求高,难度较大;内囊穿刺摘除术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但不能完整摘除内囊,术后有复发可能.

    作者:霍强;木拉提;严飞;刘正;朱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桥本甲状腺炎和格雷夫斯病甲状腺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和格雷夫斯病(Graves'disease,GD)患者甲状腺组织内淋巴细胞分布情况与特征.方法选择HT患者28例(HT组),GD患者15例(GD组),无功能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6例(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甲状腺细针穿刺获取甲状腺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 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 CD8+),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 CD25+ CD127),总B淋巴细胞(CD3 CD19+),总自然杀伤细胞(CD3-CD16+ CD56+)的细胞数及CD4+/CD8+.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T组CD3+总T淋巴细胞升高,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降低(P<0.05),GD组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和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下降(P<0.05),CD3+ CD4+的T淋巴细胞和CD4+/CD8+明显升高(P<0.05);HT组与GD组CD3+ CD8+T淋巴细胞和CD3 CD19+B淋巴细胞及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CD3+总T淋巴细胞及CD3 (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较GD组升高,CD3+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较GD组下降(P<0.05).结论 HT和GD患者甲状腺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发生偏移,提示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改变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病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晓玲;王存丰;翟亚萍;汪艳芳;袁慧娟;马跃华;赵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蛋白及其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bFGF对血管瘤生长的影响及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方法 取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及其临近组织标本,其中增生期20例(增生期组),退化期12例(退化期组),正常皮肤组织8例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反转录PCR检测组织中bFGF mRNA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bFGF蛋白与bFGF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bFGF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呈阳性,在对照组皮肤组织中表达呈阴性,增生期组表达的阳性率高于退化期组(P<0.05);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增生期组、退化期组、对照组组织中bFGFmRNA电泳条带亮度均依次降低;相对量增生期组(1.849 5±0.095 0)高于退化期组(1.356 9±0.041 7)和对照组(0.718 8±0.027 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增生期组和退化期组血管瘤组织中bFGF蛋白与bFGF mRNA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878,P<0.01;r=0.909,P<0.01).结论 bFGF参与调控血管瘤的发展过程,可作为区分增生期与退化期的标志之一;bFGF蛋白与bFGF mRNA基因表达在血管瘤组织中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雷红召;孙斌;董长宪;马玉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微电极阵列技术检测犬左心耳心肌电生理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s,MEA)技术检测犬心房电生理特征的价值.方法 健康比格犬1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起搏组各7只,假手术组植入起搏器不起搏,起搏组植入起搏器持续起搏左心耳;8周后开胸取出2组心脏,剪取左心耳立即切片(厚度500 μm),将标本固定在MEA记录系统,记录2组左心耳组织的场电位波形、场电位时程改变及电激动的传导并进行比较.结果 14只实验犬均成功植入埋藏式动物实验用高频起搏器(400次/min);起搏组连续起搏期间,心电图监测可见起搏器信号,起搏器工作正常,并可见典型心房颤动改变;MEA记录系统显示,2组左心耳场电位形态与倒置心房肌动作电位的膜电位曲线相似;假手术组场电位时程((192.14±15.49) ms)高于起搏组((164.29±7.87) ms) (P<0.01);假手术组电激动传导顺序从左至右、左下至右上向外周缓慢递减传导,传导过程中场电位信号电压逐渐递减;起搏组电激动传导顺序总体趋势与假手术组一致,向外周传导,但在传导过程中电压逐渐降低的梯度样改变消失.结论 MEA技术可用于研究心房电生理特性.

    作者:冯艳;孙娟;于付生;张彦;侯月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活性维生素D3对肾炎大鼠尿蛋白和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以活性维生素D3(1,25(OH)2D3)干预抗胸腺细胞抗体诱导的大鼠肾炎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变化及1,25(OH)2D3对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和血钙的影响.方法 将45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炎模型组、1,25(OH)2D3干预组(干预组)各15只,肾炎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均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单克隆抗胸腺细胞抗体,造模成功后用1,25(OH)2D3干预干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第1、3、7、1 4、21天各选取3只大鼠收集24 h尿液并采集动脉血,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和血钙水平.结果 肾炎模型组在注射单克隆抗胸腺细胞抗体后第1天即产生大量尿蛋白,第3天达高峰,至第21天恢复正常;干预组尿蛋白水平在干预后第1、3、7、14天均明显低于肾炎模型组(P<0.05),且在第1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肌酐、尿素氮和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OH)2D3可降低抗胸腺细胞抗体诱导的肾炎模型大鼠尿蛋白水平,且对肾功能和血钙水平无影响.

    作者:李建锋;安勇;索洁;杨晓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复杂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行逆行插管肠腔内排列术18例、顺行插管肠腔内排列术11例、顺行插管改良肠腔内排列术5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肠瘘1例,切口感染6例,腹泻2例;随访6个月~5 a,均未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住院.结论 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

    作者:李国庆;任金祥;王旺河;张超;梁鸿;郑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首次接受含大剂量顺铂方案化疗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化疗同时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对照组每日同时应用盐酸托烷司琼;观察2组化疗第1~5天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控制情况及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化疗第1~5天食欲减退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第3天恶心控制率(77.8%)高于对照组(55.6%)(P<0.05),迟发性呕吐控制率(80.6%)高于对照组(58.3%)(P<0.05).结论 隔日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可有效预防化疗所致急性和迟发性胃肠道反应.

    作者:陈琪;张晓峰;陈金秀;苏琼华;王娇峰;侯盘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及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及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起始剂量10 mg/次,1次/12 h;对照组40例口服硫酸吗啡缓释片,起始剂量20mg/次,1次/12 h.2组均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大剂量60 mg/次,硫酸吗啡缓释片大剂量120mg/次,治疗3d后比较2组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9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为(44.00±12.71)min,对照组为(85.00±12.96)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对照组为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及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的临床效果相近,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起效快,不良反应轻,服用安全.

    作者:李新权;吕靖;金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女性不孕症患者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观察女性不孕症患者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或解脲支原体(urea plasna ureal yticum,UU)感染情况.方法 84例女性不孕症患者根据是否有生殖道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非感染性组50例;应用PCR技术分别检测2组CT、UU值,比较2组CT、UU以及CT+UU阳性率.结果 感染组CT、UU、CT+UU阳性率分别为38.2%、41.2%、17.6%,非感染组分别为18.0%、14.0%、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或CU感染与女性不孕症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中锋;王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贲门癌组织中syndecan-1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syndecan-1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旁正常贲门黏膜、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贲门癌组织中syndecan-1表达情况,并分析syndecan-1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syndecan-1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8.9%(28/72)、76.9%(20/26)、100.0%(40/40);syndecan-1蛋白表达强度与贲门癌分化程度、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呈负相关(P<0.05);syndecan-1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ndecan-1表达缺失与贲门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呼秀峰;姚俊;如乙;冯笑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状动脉心肌桥致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价值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的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心肌桥及临床无明显心绞痛患者22例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按冠状动脉心肌桥狭窄程度分别计算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面积及严重程度.结果 22例中3例表现为不可逆性心肌缺血,5例为混合性心肌缺血,14例为可逆性心肌缺血,平均缺血面积占心肌总面积的(18.0±5.6)%,严重程度低于正常参考值1.6±0.8个标准差.结论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用于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的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诊断、心肌损害严重程度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贾鹏;高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十二指肠憩室价值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胃肠造影检查证实十二指肠憩室患者48例,低张混合液充盈后行MSCT平扫检查,10例平扫后加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MSCT诊断十二指肠憩室31例37处(6例为双发),17例单发憩室直径均<0.8 cm,MSCT显示混合液充盈不满意,未明确诊断;十二指肠憩室MSCT平扫表现为十二指肠与胰头间含气-液平面囊袋影或单纯液性、气性囊状影,增强扫描见腔内强化黏膜与十二指肠黏膜连续.结论 MSCT可用于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诊断.

    作者:韩超;陈新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