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佟;雷雪;王雪梅;刘佳;付殿斌;李丽静
苗族针疗作为常用的外治方法有着丰富的指导理论,并以毒学说为指导.苗族针疗的种类多样,根据器具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七类,包括弩药针、硫磺针、挑针、瓦针、火针、棉花针、刺猪针,它不仅在我国苗族地区人们日常疾病防治与治疗过程中起着较好的医疗作用,其低廉的费用减轻苗族地区人们的医药负担,而且在针对不同高发、特发疾病方面具有中医和西医借鉴的意义.
作者:裴凌鹏;蒋沐林;依香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清热、祛瘀、化痰是目前中医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但在笔者临床实践中,应用这类方药有时效果不明显,部分甚至会加重,笔者参照文献注解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重新解读《黄帝内经》“郁乃痤”的发病机理,探索痤疮的不同治法.
作者:王建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研究穴位埋线配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高血压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西药+大冲组、西药+肝俞组、西药+血压点组各20例.穴位埋线结合西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分别在太冲穴、肝俞穴、血压点穴进行埋线,比较4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证候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西药结合穴位埋线组较西药组证候积分减少更明显(P<0.01);穴位埋线结合西药各组之间在改善证候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西药治疗能较快改善临床症状,且不易反复并有继续好转的趋势.
作者:马界;陈学忠;王霄箫;杨霞;李明秀;王毅;封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健脾益肾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单纯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健脾益肾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缓解有效率(92.31%)、CCr(56.12±8.86) m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蛋白(0.86±0.27) g/24 h、SCr(102.47±35.92)μmol/L、BUN(7.45±2.01) mmol/L、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肾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提高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肾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晓艳;李玉琴;安建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药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黄体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82例黄体功能不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中药周期疗法,对照组用黄体酮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内分泌指标、基础体温变化,对比2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总有效率分别为95.2%和8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黄体功能不全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慧珍;张彦丽;魏小萌;杜耀战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体质类型和危险因素特点及差异.方法:600例研究对象分别来自太原和新乡2个不同地域,在质量控制因素的前提下,结合中医体质标准进行体质类型的判定,同时对不同地域冠心痛心血瘀阻证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不同地域冠心痛心绞痛患者体质和危险因素进行描述和对比研究.结果:新乡地区的气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多于太原地区,而太原地区的阳虚质明显多于新乡地区.两地区在瘀血质+阳虚质、瘀血质+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和阳虚质+瘀血质等相兼体质类型上差异显著,而危险因素地域上的差异性体现在体质量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上.结论:冠心痛心血瘀阻证的体质分布和危险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这种差异可能与各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及其影响下患者人群的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
作者:田松;祁若可;武小雪;刘景委;张超伟;何茜;程月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其代表作《景岳全书》作为其学术思想之大成,既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又对其进行了探究及发扬.《景岳全书》详论内科杂病,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通过对《景岳全书》中治疗眩晕症的仔细分析,总结其证治经验,以指导临床实践.张景岳发挥“上虚则眩”之说,提出“下虚致眩”说,他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根据上虚、下虚及兼证,详辨阴阳,“各因其证,求而治之”,从阴阳相互依存的原理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出发,认识和治疗眩晕.
作者:彭鑫;杨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一个民族的谚语往往是该民族文化与观念的缩影,养生谚语则透视了该民族对于医学、健康以及养生的一些朴素的理解和认知.笔者通过收集和对比中英养生谚语,并从文化的视域加以审视,发现两者在内容和语言表现形式上均有契合之处,但在丰富程度、分布领域和养生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上述特点笔者提出了5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推动中西方在大众医学层面的交流与融通不无裨益.
作者:郭先英;孙俊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天人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气血运行都遵循一定规律,络穴把表里两条经脉紧紧相连,根据这些理论提出阳日治腑、阴日治脏符合医理,是针灸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即阳日治疗阴经疾病,用阳经及其络穴,阴日治疗阳经疾病,用阴经及其络穴.
作者:杜金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网络透穴”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网络透穴”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分别采用“网络透穴”针法和常规针法,于入组当天、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Portmann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网络透穴”针法组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和常规针法组(P<0.05),且“网络透穴”针法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法组(P<0.05).结论:“网络透穴”针法是一种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荣钟;陈耀龙;陈淑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药注射剂是对传统中医药剂型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其安全性问题也更应重视.影响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安全使用的因素有药品使用环节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如何避免其在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医、护、药三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注射剂,倡导方证对应的用药理念;三是合理选用溶媒配制输液;四是加强个体差异人群用药监护,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独特的疗效.
作者:李江;刘治中;王丽霞;王建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是温病辨证方法之一.追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难经》.自此以后,历代医家每多发挥,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日趋完善.本文通过对三焦辨证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论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考证,理其脉络,溯其源流,为中医辨证理论和温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文献学依据.1 春秋至秦汉时期三焦辨证理论发源于《内经》、《难经》,但《内经》、《难经》对于三焦的论述多涉及脏腑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1]”决是疏通之意;渎,水也,亦指沟渠,意指三焦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难经·三十八难》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2]”指出三焦在生理方面为原气之别使,有主持诸气的功能.《内经》中亦有关于三焦病证的一些名称,如“三焦胀”、“三焦病”、“三焦约”、“三焦咳”等,但没有关于辨证用药的总结[3].
作者:刘寨华;杜松;李钰蛟;张华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进行痤疮相关体质因素研究.方法:调查356例痤疮患者,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得分,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痤疮有意义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的3个中医体质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湿热质、阴虚质、痰湿质.以性别分层分析,男性痤疮患者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阴虚质、湿热质;女性患者主要是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其中湿热质对女性痤疮的影响更显著.结论: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是痤疮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痤疮的中医体质影响因素不同.
作者:丁大鹏;石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从肝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7例糖尿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117例给予一般干预、西药降糖及中药肝脾同调法治疗,对照组110例给予常规干预、西药降糖治疗,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腰臀比、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分析,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纤维蛋白原(Fg)、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治疗前2组所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各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臀比、体质量指数、FBG、HbA1c、2 hPPG、FINS、TG、Fg、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组间比较,2组除HbA1c外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59.83%,对照组显效率38.18%,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6%,对照组总有效率82.7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肝脾论治糖尿病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周新强;周小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脾肾亏虚、肠道湿热三个证型肠镜表现积分及相应证型的相关性,说明肠镜辨证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证型具有相关性.方法:共收集门诊及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分为脾虚湿热组、脾肾亏虚组、大肠湿热组,每组患者40例,并比较3个证型肠镜表现积分的异同.结果:3个证型的肠镜表现积分各不相同.结论:乙状结肠镜象辨证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证型具有相关性.
作者:韩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导师张智龙教授在30年的临证工作中善于对经典医籍进行分析梳理,验之临床,总结归纳治病规律并指导临床应用.尤其受张仲景思想影响深厚,在临床诊病过程中注重养阳、护阳,故列举导师从温养阳气入手治疗胸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及中风后吞咽困难等3种常见病的临床经验和辨病辨证规律,以说明重视阳气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作者:吉学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以络病理论和肺络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识,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归属于肺络病;总结历代医家对“肺痹”、“肺瘘”的理解,结合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提出其根本病机为“肺阴亏虚,痰瘀伏络”,对于日后治疗思路与方法的拓宽和创新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依据.
作者:袁佺;庞立健;滑振;刘创;臧凝子;吕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探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的外科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在外科学术上主要有重视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注意辨别疮疡部位以明析因机治法,常用金银花和人参,强调疮疡宜禁恼怒色欲等思想,其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而且外科卷中的大量方药亦多可借鉴和运用.
作者:徐冰理;张凯松;付小杰;王长璐;张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胃热滞脾型2型糖尿病疗效.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1例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针刺治疗,疗程前后检测患者血糖、胰岛素、血脂等相关指标.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电针组患者总有效率93.5%,针刺组83.9%,2组患者经治疗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指标均显著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增加.结论:电针及单纯针刺对胃热滞脾型2型糖尿病患者皆有良好疗效,电针疗法较单纯针刺取效快,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冯虹;汪娅莉;张娜;刘志诚;徐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幼科指归》是清代医家曾鼎所撰,汇聚了其一生对幼儿的行医经验.卷上阐述了小儿下地慎重看养之法、小儿初生逐次蒸变转运十二经络法、小儿变蒸论治、观面部辨色主证及三指脉法等内容,卷下论述急慢惊证辨治、发搐证、癫痫证、幼科用药之宜等内容.该书在儿科理论上不离前人轨迹,而在具体养护、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论述体现了其独到的见解.
作者:黄颖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