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珍;张彦丽;魏小萌;杜耀战
在研究《内经》、《伤寒论》的过程中发现,《内经》中的升降思想在《伤寒论》的方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故从《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半夏泻心汤、大承气汤等代表方剂着手,简述升降思想在《伤寒论》方中的运用.
作者:徐勤磊;丁勇;陈世龙;侯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对糖尿病足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糖尿痛足提供参考.方法:观察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20例,通过制定中医证候量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中医证候,并收集全身及局部症状,根据中医诊断学理论进行辨证分析.结果: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湿性坏疽67例(55.83%),混合性坏疽43例(35.83%),干性坏疽有10例(8.33%).湿性坏疽患者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53.73%)、神疲乏力(43.28%)、口渴多饮(47.76%)等,混合性坏疽患者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51.16%)、口燥咽干(46.51)、大便干燥(44.17%)等,干性坏疽患者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70%)、失眠(50%)、气短(50%)等.结论:本院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湿性坏疽以阴虚证为主,有气虚证;混合性坏疽以气虚证为主,兼有阴虚证;干性坏疽以气虚证为主,兼有血虚证;气虚、阴虚、血虚、阳虚等证多参差出现.
作者:陈少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研究穴位埋线配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高血压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西药+大冲组、西药+肝俞组、西药+血压点组各20例.穴位埋线结合西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分别在太冲穴、肝俞穴、血压点穴进行埋线,比较4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证候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西药结合穴位埋线组较西药组证候积分减少更明显(P<0.01);穴位埋线结合西药各组之间在改善证候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西药治疗能较快改善临床症状,且不易反复并有继续好转的趋势.
作者:马界;陈学忠;王霄箫;杨霞;李明秀;王毅;封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了中医.虽然介绍中医的内容不尽系统,仅限于个人研究和体验,但对于中医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依托耶稣会士中国书简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归纳和整理对这一历史阶段中医的海外传播途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研究.
作者:王为群;周俊兵;王银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一个民族的谚语往往是该民族文化与观念的缩影,养生谚语则透视了该民族对于医学、健康以及养生的一些朴素的理解和认知.笔者通过收集和对比中英养生谚语,并从文化的视域加以审视,发现两者在内容和语言表现形式上均有契合之处,但在丰富程度、分布领域和养生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上述特点笔者提出了5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推动中西方在大众医学层面的交流与融通不无裨益.
作者:郭先英;孙俊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针刺背俞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PG Ⅰ、PGⅡ的影响,为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常规西药组、针刺背俞穴组,每组15只,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干预30 d后,用ELSIA法检测PG Ⅰ、PGⅡ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AG模型建立后均可使PG Ⅰ、PGⅡ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背俞穴组和常规西药组均可使PG Ⅰ、PGⅡ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背俞穴组效果较常规西药组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疗法可使CAG模型大鼠PG Ⅰ、PGⅡ含量增加,从而保护胃黏膜,以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作者:杨改琴;贾成文;左甲;贾松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缓解期RRTI肺脾气虚证患儿唾液免疫球蛋白检测,探讨培土生金法对“肺-脾-大肠”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设计方法,将140例肺脾气虚证患儿分成4组,分别在药物干预前后测定sIgA的变化.结果:唾液sIgA通过药物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数值较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组唾液sIgA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土生金法可提高缓解期RRTI肺脾气虚证患儿唾液sIgA含量,改善缓解期RRTI患儿唾液sIgA的作用.
作者:刘薇薇;张同元;宫淑琴;陈慧;程燕;王浩;王美娜;李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药注射剂是对传统中医药剂型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其安全性问题也更应重视.影响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安全使用的因素有药品使用环节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如何避免其在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医、护、药三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注射剂,倡导方证对应的用药理念;三是合理选用溶媒配制输液;四是加强个体差异人群用药监护,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独特的疗效.
作者:李江;刘治中;王丽霞;王建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妇科疾病主要为经、带、胎、产、杂病,故以《内经》为依托,分别从肾与女性生理特点、妇科疾病发展因果关系出发,结合临床阐述从肾论治妇科疾病的实用性及重要性,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赵霞;褚青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逍遥散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海马CA1区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组(A组)、模型组(B组)、西药组(C组)、中药组(D组),B、C、D3组采用D-gal腹腔注射和A-β1 ~ 42peptide双侧海马注射联合造模,A组用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做相同方法造模.造模结束后,每天上午9:00对各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干预,每日灌胃1次,连续干预治疗28 d,灌胃体积均为0.5 mL/100 g.A、B组均采用生理盐水灌胃,C、D组分别采用奥拉西坦溶液和逍遥散煎剂灌胃.结果:经药物干预后,D组PP-2A阳性细胞数量较B组明显增加(P<0.05),阳性物面积、MOD、IOD均有明显增加(P<0.01);D组GSK-3β阳性细胞数量较B组明显下降(P<0.05),阳性物面积、MOD、IOD明显下降(P<0.01).结论:逍遥散抑制动物海马GSK-3β的表达,进而增强PP-2A的表达,从而逆转Aβ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记忆、认知障碍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作者:赵唯贤;李宜培;李高申;刘建涛;王保伟;郭梅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味对治疗青少年失眠型亚健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44例,在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健康的卫生睡眠习惯、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逍遥散加味治疗;对照组42例,仅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健康的卫生睡眠习惯、认知-行为治疗,不给予中药方逍遥散加味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2周后,实验组失眠复发率4.54%,对照组1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方逍遥散加味在治疗青少年失眠型亚健康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立华;樊新荣;朱夜明;万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免疫功能、徽炎症状态影响.方法:将2008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和对照组(西医)各98例,观察患者的免疫功能、微炎症状态影响.结果:肾功能比较,2组治疗后BUN、S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BUN、S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BU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及免疫功能比较,2组治疗后在CD4+、CD4+/CD8+、IgM、IgA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CD4+、CD4 +/CD8+、IgM、IgA方面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在CD4 +/CD8+、IgA水平显著升高(P<0.05);微炎症状态影响比较,2组治疗后治疗组在微炎症状态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在CRP、IL-6、TNF-a方面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在TNF-α方面显著降低(P<0.05).结论:健脾补肾活血泄浊方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能改善肾功能,控制微炎症状态和CRP、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延缓肾功能衰竭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向东;艾子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其代表作《景岳全书》作为其学术思想之大成,既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又对其进行了探究及发扬.《景岳全书》详论内科杂病,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通过对《景岳全书》中治疗眩晕症的仔细分析,总结其证治经验,以指导临床实践.张景岳发挥“上虚则眩”之说,提出“下虚致眩”说,他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根据上虚、下虚及兼证,详辨阴阳,“各因其证,求而治之”,从阴阳相互依存的原理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出发,认识和治疗眩晕.
作者:彭鑫;杨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探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的外科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在外科学术上主要有重视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注意辨别疮疡部位以明析因机治法,常用金银花和人参,强调疮疡宜禁恼怒色欲等思想,其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而且外科卷中的大量方药亦多可借鉴和运用.
作者:徐冰理;张凯松;付小杰;王长璐;张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蒙药胡日查六味丸辅助辨治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将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10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分成2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胡日查六味丸辅助辨治,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总有效率,评价胡日查六味丸在辅助辨治慢性鼻窦炎中的临床作用.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状(鼻塞流泪、嗅觉减退、脓涕、头痛及鼻甲肿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74.07%,组间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胡日查六味丸辅助辨治慢性鼻窦炎较之于常规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江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是温病辨证方法之一.追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难经》.自此以后,历代医家每多发挥,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日趋完善.本文通过对三焦辨证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论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考证,理其脉络,溯其源流,为中医辨证理论和温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文献学依据.1 春秋至秦汉时期三焦辨证理论发源于《内经》、《难经》,但《内经》、《难经》对于三焦的论述多涉及脏腑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1]”决是疏通之意;渎,水也,亦指沟渠,意指三焦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难经·三十八难》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2]”指出三焦在生理方面为原气之别使,有主持诸气的功能.《内经》中亦有关于三焦病证的一些名称,如“三焦胀”、“三焦病”、“三焦约”、“三焦咳”等,但没有关于辨证用药的总结[3].
作者:刘寨华;杜松;李钰蛟;张华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健脾益肾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单纯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健脾益肾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缓解有效率(92.31%)、CCr(56.12±8.86) m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蛋白(0.86±0.27) g/24 h、SCr(102.47±35.92)μmol/L、BUN(7.45±2.01) mmol/L、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肾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提高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肾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晓艳;李玉琴;安建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参附汤入血有效成分对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肌凋亡、自噬的影响,以探讨其回阳救逆的作用机制.方法:①采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建立大鼠急性心衰动物模型,用16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左室内压(LVS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 dp/dtmax)、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in),动态观察参附汤入血有效成分对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SYBR(R) Green Ⅰ法测定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mRNA表达量、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mRNA的表达量.结果:①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左心室内压、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及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有明显降低,说明模型成立;参附汤水煎液组、参附汤萃取液组、阳性组与模型组比较,左心室内压、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及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参附汤水煎液组、参附汤萃取液组与阳性对照组Beclin1、Atg5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参附汤水煎液组、参附汤萃取液组与阳性对照组Caspase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结论:参附汤入血有效成分对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参附汤水煎液与参附汤萃取液给药后改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附汤入血有效成分可保护急性心衰天鼠心肌细胞,有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作用,且与降低Beclin-1、Atg5 mRNA、Caspase mRNA的表达量有关.
作者:周俊佟;雷雪;王雪梅;刘佳;付殿斌;李丽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天人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气血运行都遵循一定规律,络穴把表里两条经脉紧紧相连,根据这些理论提出阳日治腑、阴日治脏符合医理,是针灸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即阳日治疗阴经疾病,用阳经及其络穴,阴日治疗阳经疾病,用阴经及其络穴.
作者:杜金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导师张智龙教授在30年的临证工作中善于对经典医籍进行分析梳理,验之临床,总结归纳治病规律并指导临床应用.尤其受张仲景思想影响深厚,在临床诊病过程中注重养阳、护阳,故列举导师从温养阳气入手治疗胸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及中风后吞咽困难等3种常见病的临床经验和辨病辨证规律,以说明重视阳气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作者:吉学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