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BI及MDP显像在骨单发病灶诊断中价值

谢运周;李肖红;秦永德;巴雅;刘立水

关键词:骨单发病灶, 感兴趣区, 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 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滞留指数
摘要:目的 探讨99mTc-MIBI显像在骨单发病灶鉴别诊断中价值并与99(m)Tc-MDP骨显像进行比较.方法 对105例骨单发病灶患者(恶性肿瘤70例,良性病变35例)均进行99mTc- MDP并SPECT/CT融合及99mTc-MIBI检查,用ROC曲线评价99mTc- MDP平面并融合显像及99mTc-MIBI显像对骨单发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 99mTc-MDP及99mTc-MIBI显像灵敏度分别为94.29%和87.14%(P<0.05),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82.86%(P<0.05);99mTc-MDP骨显像中良、恶性病灶的T/N(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9mTc-MIBI早、晚期显像中T/N值恶性病灶分别为(2.45士0.79)和(2.96士0.89),均明显高于良性病灶(1.30±0.34)和(1.39±0.38)(P均<0.05);AUC依次为99mTc-MIBI晚期>99mTc-MIBI早期>99mTc-MIBI滞留指数>99mTc-MDP.结论 99mTc-MIBI显像较99mTc-MDP平面并融合显像灵敏度低、特异性高,对骨单发病灶有较好诊断效能.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疗效优15例,较好1例,良1例;1例术后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经及时治疗痊愈;术后随访5~14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患髋关节伸屈活动良好,未发生断钉、松动、骨不连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固定可靠.

    作者:段军富;王博;张峰;张小冰;张红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晕弧形切口薄皮瓣法乳腺良性肿瘤切除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经乳晕弧形切口薄皮瓣法行乳房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 295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行经乳晕弧形切口薄皮瓣手术切除术,观察手术效果和美学效果.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肿瘤彻底切除;术后未发生血肿、切口感染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患者乳房外形正常、乳晕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乳房感觉无异常.结论 乳晕弧形切口薄皮瓣法行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无明显瘢痕形成,符合美学要求.

    作者:朱彩荣;马宏民;蔡媛璇;黄少丹;龙天柱;胡玲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GP(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G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60 mL/次,1次/d,静脉滴注,连用15d.21d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比较2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毒性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降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付强;杜玉波;曹国臻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CNA和P2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对照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9例(非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57例(子宫内膜癌组)中P21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P2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与子宫内膜癌组(P<0.05),子宫内膜癌组PCNA高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非典型增生组(P<0.05);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及PCNA高增殖率在子宫内膜组织的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PCNA高增殖率P21表达阳性者为37%,P21表达阴性者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PCNA高增殖率呈负相关(r=-0.414,P=0.002).结论 P21蛋白和PCNA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韦瑞红;黄海玉;彭碧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9例≥65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68例和紫杉醇组61例,分别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2组患者冠状动脉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2组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及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雷帕霉素或紫杉醇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可靠.

    作者:宁尚秋;刘文娴;韩静;王绿娅;康铁朵;陈立颖;马长生;吕树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肿瘤标志物检测评价胃肠腺癌术后患者化疗疗效

    目的 探讨血清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gigen,CEA)和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检测对胃肠腺癌复发和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胃肠腺癌术后患者,根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动态监测2组化疗前、化疗第1周期后、化疗第2周期前CK19水平,并检测化疗前和足疗程化疗后血清CEA及CA19-9水平.结果 化疗前转移组CEA,CA19-9及CK19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化疗前转移组CEA,CA19-9,CK19及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37.50%,75.00%,75.00%,100.00%;非转移组分别为3.85%,30.77%,15.38%,4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CK19中位数与总体中位数的总体偏离度(66.01%,33.3%)均明显大于CEA(61.62%,9.21%)和CA19-9(59.92%,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CEA或CA19-9高于正常,经足疗程化疗后降至正常范围的肿瘤患者,与首次化疗初期动态监测CK19变化的符合率为66.7%.结论 CK19与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胃肠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预后评价有较高准确性;CK19对胃肠腺癌术后复发预测评价优于CEA和CA19-9;CK19的变化与肿瘤化疗疗效明显相关.

    作者:贾志凌;王莉;刘畅;柴丽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主观性耳鸣微波治疗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主观性耳鸣微波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耳鸣患者60例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耳微波治疗,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及耳鸣频率患者治疗前、后耳鸣响度改善率.结果 不同性别、听力下降程度患者治疗后耳鸣改善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年龄增长,病程延长,耳鸣频率增高,微波治疗后耳鸣改善率逐渐下降.结论 年龄、病程、耳鸣频率是影响主观性耳鸣患者微波治疗效果的因素.

    作者:金建华;马婕;郑巍;李吉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IBI及MDP显像在骨单发病灶诊断中价值

    目的 探讨99mTc-MIBI显像在骨单发病灶鉴别诊断中价值并与99(m)Tc-MDP骨显像进行比较.方法 对105例骨单发病灶患者(恶性肿瘤70例,良性病变35例)均进行99mTc- MDP并SPECT/CT融合及99mTc-MIBI检查,用ROC曲线评价99mTc- MDP平面并融合显像及99mTc-MIBI显像对骨单发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 99mTc-MDP及99mTc-MIBI显像灵敏度分别为94.29%和87.14%(P<0.05),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82.86%(P<0.05);99mTc-MDP骨显像中良、恶性病灶的T/N(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9mTc-MIBI早、晚期显像中T/N值恶性病灶分别为(2.45士0.79)和(2.96士0.89),均明显高于良性病灶(1.30±0.34)和(1.39±0.38)(P均<0.05);AUC依次为99mTc-MIBI晚期>99mTc-MIBI早期>99mTc-MIBI滞留指数>99mTc-MDP.结论 99mTc-MIBI显像较99mTc-MDP平面并融合显像灵敏度低、特异性高,对骨单发病灶有较好诊断效能.

    作者:谢运周;李肖红;秦永德;巴雅;刘立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2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2例与治疗组144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10 mg/次,1次/d,每晚口服;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次,1次/d,每晚口服.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C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疗效优于辛伐他汀,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沈瑞君;李慧敏;万会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CT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价值

    目的 探讨CT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34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CT诊断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2例,诊断准确率为94.12%(32/34),1例误诊为突出椎间盘髓核钙化,1例误诊为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软骨结节CT表现为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骨质缺损区,骨质缺损区后壁见弧形或弓形条块状骨块.结论 CT有助于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常见椎体后缘骨化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杨建勇;解丙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耐多药结核病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是重要传染性病原体之一,其引起的结核病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发生是引起结核病治疗失败及结核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耐多药结核病的出现和流行是造成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随全球范围对耐多药结核病的重视,各种关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新耐药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的研究不断提出.本文就耐多药结核病的耐药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与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与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与病死率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随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增加病死率逐渐增高;死亡组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对指导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迟发表现的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免疫失败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迟发表现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迟发表现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4例母婴临床资料.结果 HBV母婴传播中存在迟发表现的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发生率为0.16%,较正常表现的宫内感染免疫率低;与其他HB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HB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需加强随诊监测.

    作者:白淑芬;李萍;陈庚;杨立新;吴岷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利用母体血浆游离胎儿DNA进行胎儿SRY基因定量检测

    目的 探讨胎儿游离DNA在无创性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产前诊断的孕妇87例,分为中期妊娠(16~24周)61例(中孕组)和早期妊娠(11~14周)26例(早孕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Taqman探针对妊娠早、中期孕妇血浆游离的胎儿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SRY)进行扩增和定量分析.结果 孕13周后的样本均得到特异性扩增,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中孕组男性胎儿SRY检测的平均DNA浓度为155.46 copies/mL血浆,实测范围为43.6~326.8 copies/mL血浆;早孕组平均浓度为26.42 copies/mL 血浆,实测范围为14.3~73.3 copies/mL血浆.结论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在妊娠早、中期可稳定检测到胎儿游离DNA,可作为孕期性连锁遗传性疾病研究或产前诊断的有效补充手段.

    作者:侯巧芳;张卫华;吴东;廖世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拇展肌肌皮瓣修复足跟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拇展肌肌皮瓣修复足跟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拇展肌肌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广泛切除术的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伴有溃疡出血者7例.皮肤缺损面积(2~6) cm× (5~9) cm,肌皮瓣切取面积(4~8) cm×(7~11) cm,深层拇展肌肌肉面积3 cm×7 cm,供区均采用中厚皮片游离植皮,并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18例肌皮瓣完全存活,创面Ⅰ期愈合;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25个月,局部无复发;肌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未出现行走异常,皮肤感觉恢复良好.结论 拇展肌肌皮瓣血液供应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足跟部位恶性黑色素瘤广泛切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作者:商冠宁;孙平;王玉名;赵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链抗原对早期胰腺癌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 19-9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 胰腺癌患者35例(观察组)与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组血清CA19-9水平,比较2组CA19-9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不同分期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清CA19-9水平、CA19-9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胰腺癌分期增加,患者CA19-9水平增高,但不同分期患者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19-9可作为诊断早期胰腺癌及判断病情分期的指标.

    作者:颜伟;张克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脐带绕颈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胎儿脐带绕颈(脐绕颈)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住院分娩产妇1 720例均行产前彩超检查,并与临床分娩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彩超诊断脐绕颈符合率,分析脐绕颈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 产前彩超诊断脐绕颈289例,临床分娩证实269例,产前彩超诊断符合率为93.08%;脐绕颈产妇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轻、重度窒息发生率高于脐带未绕颈者(P<0.05).结论 产前彩超检查有助于胎儿脐绕颈的诊断.

    作者:张凤莲;宋新慧;李彩红;闫彩凤;胡世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转GM-CFS基因瘤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Lewis肺癌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探讨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瘤苗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方法 5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为生理盐水组,B组为顺铂组,C组为恩度组,D组为恩度与顺铂联用组,E组为瘤苗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质量情况,描绘肿瘤生长曲线,称小鼠体质量及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 治疗后第23天B,C,D,E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均小于A组(P<0.05),D,E组小于B,C组(P<0.05),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E组抑瘤率分别为32.19%,55.08%,54.30%,均高于C组(21.96%)(P<0.05);A,C,E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组大于B,D组(P<0.05),B组小于D组(P<0.05).结论 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瘤苗对Lewis肺癌的抑瘤作用优于单用顺铂治疗,且不减轻小鼠体质量.

    作者:张国明;朱涛;庞作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咪唑安定和丙泊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遗忘作用

    目的 评价咪唑安定、丙泊酚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遗忘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ICU行机械通气治疗需镇静患者60例,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M组)、丙泊酚组(P组)及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组(MP组),各20例.3组均静脉给予负荷量相应药物后以微量泵静脉泵注维持达到理想镇静深度,脱机前停用.观察3组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用镇静药至苏醒、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比较3组遗忘率、镇静费用、ICU住院时间.结果 P组5例用药2 min后平均动脉压下降>20%,立即停止用药,待平均动脉压上升后再继续用药,M组和MP组应用镇静药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P组遗忘率与M组及M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药至苏醒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均高于P组及MP组(P<0.05);P组镇静费用高于M组及MP组(P<0.05);3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咪唑安定和丙泊酚联合镇静,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静费用低,镇静遗忘效果肯定.

    作者:赖军华;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15例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5例和对照组1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西洛他唑片100 mg/次,2次/d,口服.治疗16周后评定2组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血小板参数,足背动脉搏动、踝肱动脉指数、足背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79.2%)高于对照组(25.0%)(P<0.05);2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踝肱动脉指数较增高,足背血流速度增快,足背动脉动脉搏动强度增加(P<0.05).结论 西洛他唑用于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

    作者:徐文俭;王旭桃;刘国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