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华;潘利敏;方超;张江华;陈志强;李英;赵玉庸
目的:探讨固本温肺活血方辨治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止咳化痰、平喘、控制呼吸道感染及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固本温肺活血方,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临床症状积分(13.84±2.49)明显低于对照组(25.61±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肺动脉压(34.98±3.44 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39.58±2.3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6.30%)显著高于对照组(6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本温肺活血方辨治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明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方兴未艾,其意义可与“中医科学性”、“中医方法论”、“中医现代化”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等理论命题相提并论.研究工作不能流于简单的形象化概括,而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何谓中医原创思维模式,为何研究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和如何研究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并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与说明.第一个问题要对“中医”、“原创”、“思维”和“模式”清晰界定;第二个问题要阐述中医学知识属性、中医的科学性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征;第三个问题要分别从医学、哲学和史学角度讨论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界认识个性化倾向、中医认识论基础的中国哲学体现、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一般形式、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存在状态以及西方医学传统中类似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相应形态等.
作者:马晓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医没有高血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眩晕范畴,部分包含头痛和肝阳.故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高血压展开了深入探讨,从病本上认为素体阴阳偏盛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之故.临证若只重肝阳和内风,一味追求肝息风,忽视了其他证类的表现,更丢弃了法随证变的古训.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进行的,体现了中医辨治高血压病的核心内涵.
作者:刁作彬;李玉梅;贾海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解剖知识确认的藏府结构和功能.方法:基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从毗邻关系、形态结构和内容物3方面将中医解剖学知识与西医解剖学进行对比.结果:中医解剖知识关于脾、肺、肾、肝、心、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脑、髓、子宫的毗邻关系、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器官是基本一致的,关于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骨、脉内容物的描述证明其功能来自中医解剖学知识,并与西医解剖学同名器官的功能相同.结论:当西医学引进中国时,用中医学的这些藏府名称翻译解剖学的内脏是有根据的.但因为中医五藏系统的功能还来自对生命现象的观察、病理现象的反推、临床经验的总结、古代哲学的指导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得脾、肺、肾、肝、心五藏有了全新的功能,发展包含这些全新功能的中医解剖学应是构筑中医学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础.
作者:徐清华;张启明;张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检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37例NERD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68例)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69例)给予泮托拉唑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评估患者症状,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用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RDQ的评分中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症状频度,以及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反食的程度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AS、SDS、SF-36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能有效改善NERD患者症状,疗效与泮托拉唑相似,并在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效果优于泮托拉唑.
作者:王纪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辅助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接收的慢性结肠炎患者220例,按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辨证联合耳穴贴压辅助治疗组(观察组)各11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各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达到93.64%,而对照组仅为76.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辅助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能够显著提高效率,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海川;韩清燕;林雪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越鞠丸加减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组给予越鞠丸加减治疗,2组治疗14 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越鞠丸加减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樊新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以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病为切入点,探讨临床常用中药复方益气养阴方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诊断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益气养阴方治疗组,治疗10周.对2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脂谱包括总胆固醇(代)、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CRP)、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比较,并根据中医消渴症状积分标准评价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组均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P<0.05),且能增加空腹C-P量(P<0.05),具有一定改善胰腺功能的作用,不同程度降低血脂及CRP、BMI,改善胰岛素抵抗(HOMA-IR)(P<0.05),但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方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降低其血糖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糖毒性、脂毒性及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叶翔;张太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的干预抑制及对其肿瘤炎性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法:CCK-8检测贝母素甲、乙对4T1细胞抑制率;ELISA法检测炎性相关因子TGF-β、VEGF、MMP-9、MCP-1的分泌量;RT-PCR检测TGF-β、VEGF、MMP-9mRNA表达情况.结果: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贝母素甲、乙可分别下调4T1细胞TGF-β,VEGF、MCP-1及MMP-9分泌量(P <0.05,P<0.01);贝母素甲、乙可降低4T1细胞TGF-β、VEGF等mRNA表达(P <0.05,P<0.01).结论: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的释放调节微环境.
作者:张玉人;林洪生;张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以五脏升降思维模型为基础分析阴火理论,认为阴火是脾气亏虚、中焦气机运转不利,心火的下达与肾阳的上升均受阻所致,表现为心火亢盛与肾阳不循常道.分析了补中益气汤中的组方原理及方后黄柏、朱砂安神丸、生地黄3个重要加减,并举病案以佐证.
作者:于大猛;王永炎;张志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重大成效,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初步建立.随着我国亚健康人群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突出,群众对保健养生需求明显增加.而目前我国的保健市场混乱无序,保健与医疗界限不清,如何在政策上界定二者在行为主体、活动范围、实施路径和方法等方面的区别,促进医疗保健与非医疗保健的协调发展,规范养生市场,将中医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安全有效地服务于广大群众,是发展中医保健服务的关键问题.
作者:张玉辉;于峥;杜松;刘理想;金香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保肝消脂汤辨证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180例脂肪肝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诊断要求.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保肝治疗,实验组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减应用保肝消脂汤,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主要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痊愈48例,显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7.78%;对照组痊愈29例,显效15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71.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肝功能与血脂主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与血脂主要指标均有所好转,尤以实验组变现更优(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保肝消脂汤加减辨证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与血脂情况,同时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薛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针对“燥胜也湿”的含义进行论述:燥与湿同病;燥与湿相互转化;燥因收敛致干的同时伴随湿浊的产生;燥伤脏腑,脏腑失用而致湿,即燥中有湿,温中有燥.临证应见燥及湿,见湿索燥.治燥辛润为主,辅以苦辛淡,避免滋腻;治湿证辛淡为主,辅以辛润,避免温燥.
作者:姜寅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辨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影响性,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1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炎症因子上的变化情况.结果: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前后在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8、CRP、MMP-9和血脂水平TC、TG、HDL-C、LDL-C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动脉硬化炎症反应,进一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延缓急性冠脉综合征演变.
作者:万冬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温针灸联合电针辅助辨证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膝骨关节炎并经中医辨证确诊为肝肾亏虚型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应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疼痛与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评分(23.63±4.27)和对照组评分(18.78±5.66)均有所提高,但以实验组效果更优(P<0.05).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评分(42.36±5.77)和对照组(35.38±4.19)均有所提高,但以实验组效果更优(P<0.05).实验组控制22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控制10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温针灸联合电针辅助辨证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作者:杨春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也是美容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临床文献报道从脾论治痤疮往往收效甚佳,但对其理论基础的探讨尚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本研究认为痤疮从脾论治当分虚实两端,由脾胃虚弱导致脾不升清所发生的痤疮,可据李东垣“内伤热中证”的治则治法,升发阳气,泻降阴火;由心火炽盛引起的痤疮可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通过清解阳明之火来治疗.
作者:吕凌;张小卿;吴景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阳虚过程中肾上腺与性腺功能的动态关系.方法: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复制肾阳虚大鼠模型,分别测定早、中、晚3个时期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轴及垂体-性腺轴生物分子ACTH、CORT、LH、FSH、T的含量,建立ACTH、CORT与LH、FSH、T之间的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分析垂体-肾上腺轴与垂体-性腺轴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调控规律.结果:肾阳虚晚期垂体-肾上腺轴与垂体-性腺轴的5个生物分子相对变化率均较小,且所建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留一法检验的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结论:随着肾阳虚程度加重,垂体-肾上腺轴与垂体-性腺轴生物分子之间的调控逐渐变弱,提示垂体-肾上腺轴与垂体-性腺轴生物分子之间相互调控失衡是肾阳虚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说明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肾阳虚大鼠肾上腺与性腺功能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作者:王秀凤;张磊;伍庆华;闵建新;张琰;罗来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络通(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为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24 h尿白蛋白定量(UAlb)及裂孔膜蛋白(nephrin)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中药组4组,按各组相应药物剂量灌胃.于第24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 h UAlb定量,western-blot法测肾组织nephrin蛋白表达.结果: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24 h UAlb明显减少(P<0.01),nephrin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N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月华;潘利敏;方超;张江华;陈志强;李英;赵玉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对包含有各种肿瘤和神经关系、中医同自主神经关系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找出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探讨神经特别是自主神经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中医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以期证明神经因素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医抗肿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实现的,从而验证中医治疗肿瘤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为临床及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肿瘤、神经、中医三者关系神秘复杂,对此进行研究可能为肿瘤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安坤杰;刘淑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根据《医碥》、《伤寒论近言》、《三科辑要》、《乐只堂人予须知》整理岭南名医何梦瑶温病学术思想.结果认为何梦瑶论治温病博采众家,评价公允,质疑伏气温病,主张外感时气致病,治暑证遵从王肯堂,治瘟疫遵从吴又可.何梦瑶是岭南地区首位广泛吸收中原温病理论并系统归纳整理的医家,他的温病学术成就在于通过学术传承提高了岭南地区的温病学术水平,促进了岭南温病乃至整个岭南医学的发展.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