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对细胞自噬认识及实验研究进展

宗文静;张华敏;唐丹丽

关键词:细胞自噬, 中医药, 综述
摘要: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生命现象,它既能实现细胞自身代谢需要及某些细胞器的更新,又能缓解外界有害条件对细胞的不利作用,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自噬研究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故概括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在自噬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细胞自噬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中药干预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介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温针灸联合电针辅助辨治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温针灸联合电针辅助辨证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膝骨关节炎并经中医辨证确诊为肝肾亏虚型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应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疼痛与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评分(23.63±4.27)和对照组评分(18.78±5.66)均有所提高,但以实验组效果更优(P<0.05).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评分(42.36±5.77)和对照组(35.38±4.19)均有所提高,但以实验组效果更优(P<0.05).实验组控制22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控制10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温针灸联合电针辅助辨证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作者:杨春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何梦瑶温病学术思想研究

    根据《医碥》、《伤寒论近言》、《三科辑要》、《乐只堂人予须知》整理岭南名医何梦瑶温病学术思想.结果认为何梦瑶论治温病博采众家,评价公允,质疑伏气温病,主张外感时气致病,治暑证遵从王肯堂,治瘟疫遵从吴又可.何梦瑶是岭南地区首位广泛吸收中原温病理论并系统归纳整理的医家,他的温病学术成就在于通过学术传承提高了岭南地区的温病学术水平,促进了岭南温病乃至整个岭南医学的发展.

    作者:黄子天;刘小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析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方法: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的体质基本类型与特征进行判定,并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及特禀质9种特质.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容忍度及VIF均在正常范围内,提示各体质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能够使用多元回归分析.

    作者:郝燕;王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益气养阴方改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临床证候及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探讨

    目的:以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病为切入点,探讨临床常用中药复方益气养阴方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诊断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益气养阴方治疗组,治疗10周.对2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脂谱包括总胆固醇(代)、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CRP)、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比较,并根据中医消渴症状积分标准评价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组均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P<0.05),且能增加空腹C-P量(P<0.05),具有一定改善胰腺功能的作用,不同程度降低血脂及CRP、BMI,改善胰岛素抵抗(HOMA-IR)(P<0.05),但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方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降低其血糖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糖毒性、脂毒性及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叶翔;张太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医五神应五脏的发生学思考

    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神、五神的涵义入手,探析五神应五脏的发生学依据.指出形神统一是五神应五脏的物质基础,天人合一是神分为五的理论依据,五行学说是五神应五脏的理论基础.揭示五神应五脏的配属关系有其局限性,人体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心的统管下由各个脏腑共同参与完成.

    作者:王颖晓;李其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刮痧对局部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组胺的影响

    目的:运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揭示刮痧对局部组织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先剔除背毛暴露出脊柱两侧皮肤,然后用刮痧板沿一侧相当于人体膀胱经走行的部位由上向下刮拭.出痧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并取下出痧部位的皮肤组织,同时取下正常大鼠的相应部位用于对照.取下的组织放在25%高渗糖中脱水后用冰冻切片机制成20 μm的系列组织片,然后分别用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组胺(HA)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刮痧后的组织中nNOS和HA阳性表达明显增强,nNOS标记主要分布在表皮的细胞间隙,HA标记集中分布在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刮痧对局部组织中nNOS和HA的表达均起到上调作用,提示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能成为揭示刮痧生物学效应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徐东升;王莹莹;崔晶晶;杨金生;白万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4T1乳腺癌细胞炎性微环境的干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的干预抑制及对其肿瘤炎性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法:CCK-8检测贝母素甲、乙对4T1细胞抑制率;ELISA法检测炎性相关因子TGF-β、VEGF、MMP-9、MCP-1的分泌量;RT-PCR检测TGF-β、VEGF、MMP-9mRNA表达情况.结果: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贝母素甲、乙可分别下调4T1细胞TGF-β,VEGF、MCP-1及MMP-9分泌量(P <0.05,P<0.01);贝母素甲、乙可降低4T1细胞TGF-β、VEGF等mRNA表达(P <0.05,P<0.01).结论: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的释放调节微环境.

    作者:张玉人;林洪生;张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随着中医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医典籍译本相继面世.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已有13个不同的英译本.故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黄帝内经》的2个英译本比较为例,从翻译策略、译文的语法和词汇的衔接连贯性,以及译文的忠诚性3个方面,探索《黄帝内经》英译的比较研究,旨在拓宽中医典籍英译比较研究的领域,为《黄帝内经》以及其他中医英籍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蒋继彪;张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加味酸枣仁汤对肝血亏虚证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肝血亏虚证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国医堂接受诊治的肝血亏虚证失眠患者13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6例和治疗组68例.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2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后失眠症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59%)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42%)明显高于对照组(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酸枣仁汤治疗肝血亏虚证失眠疗效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失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戴琦;王文英;甘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通心络对糖尿病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PCNA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通心络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心肌PCNA的影响,探讨通心络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可能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取17只作为对照组;将造模成功的40只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8周、12周组和通心络治疗8周、12周组每组10只共4组,实验持续12周,每4周监测血糖1次,分别于8周、12周2个实验点取大鼠心室肌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结果:模型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8周、12周组心肌PCNA%较正常大鼠增加(P<0.01),通心络治疗组心肌PCNA%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通心络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PCNA的表达,其对心肌病变的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PCNA的合成及表达有关.

    作者:张常喜;杨爱萍;谢春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无形之痰说的泛化对中医理论创新的启示

    有形之痰泛化为无形之痰,是从形下到形上、从守形到守神的升华过程,体现了中医用神制形的基本理念,扩大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和能力,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者:张法英;刘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医解剖知识确认的藏府结构和功能

    目的:探讨中医解剖知识确认的藏府结构和功能.方法:基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从毗邻关系、形态结构和内容物3方面将中医解剖学知识与西医解剖学进行对比.结果:中医解剖知识关于脾、肺、肾、肝、心、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脑、髓、子宫的毗邻关系、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器官是基本一致的,关于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骨、脉内容物的描述证明其功能来自中医解剖学知识,并与西医解剖学同名器官的功能相同.结论:当西医学引进中国时,用中医学的这些藏府名称翻译解剖学的内脏是有根据的.但因为中医五藏系统的功能还来自对生命现象的观察、病理现象的反推、临床经验的总结、古代哲学的指导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得脾、肺、肾、肝、心五藏有了全新的功能,发展包含这些全新功能的中医解剖学应是构筑中医学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础.

    作者:徐清华;张启明;张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运用大样本HIS数据探索高血压发病时间及虚实证型与节气的规律

    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患者发病时间以及中医证型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基于全国19家三甲医院的HIS数据,筛选第一诊断为高血压并入院时间均完整跨越农历2009年间的患者,应用频数法进行描述分析.结果:高血压住院第一高峰在寒露和霜降到小寒、秋末到冬季时节,另一个高峰在雨水、惊蛰到春分属于春季.多数节气中以痰瘀互结证候比例高,冬至、小满、惊蛰节气中肝阳上亢发病高,总体以虚证为多.结论:高血压发病及其虚实证型与自然节气有一定的关联规律.

    作者:马金辉;廖星;杨薇;谢雁鸣;赵维;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固本温肺活血方辨治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固本温肺活血方辨治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止咳化痰、平喘、控制呼吸道感染及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固本温肺活血方,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临床症状积分(13.84±2.49)明显低于对照组(25.61±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肺动脉压(34.98±3.44 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39.58±2.3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6.30%)显著高于对照组(6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本温肺活血方辨治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明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几种肝郁动物造模方法比较及鼠笼加报纸固定束缚法的效果观察

    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探讨几种常用的肝郁证造模方法的特点.通过实验比较研究鼠笼加报纸固定束缚法与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造模法,发现2种造模方法都能达到造模效果,且鼠茏加报纸固定束缚法没有导致动物体质量偏低的问题.

    作者:黄聪;倪祥惠;曹峰;赵博;张小容;叶金竹;吴大梅;吴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试论痤疮从脾论治

    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也是美容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临床文献报道从脾论治痤疮往往收效甚佳,但对其理论基础的探讨尚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本研究认为痤疮从脾论治当分虚实两端,由脾胃虚弱导致脾不升清所发生的痤疮,可据李东垣“内伤热中证”的治则治法,升发阳气,泻降阴火;由心火炽盛引起的痤疮可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通过清解阳明之火来治疗.

    作者:吕凌;张小卿;吴景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耳穴贴压辅助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辅助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接收的慢性结肠炎患者220例,按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辨证联合耳穴贴压辅助治疗组(观察组)各11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各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达到93.64%,而对照组仅为76.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辅助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能够显著提高效率,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海川;韩清燕;林雪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糖脉康颗粒对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脉康颗粒对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糖脉康颗粒.52周后比较2组的疗效、骨密度(BMD)、T值、血清骨钙素(BGP)、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LP)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4).2组患者治疗前后BMD和T值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腰椎正位1~4椎体和左侧股骨颈BMD、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患者腰椎正位BMD分布图显示,观察期间观察组曲线较对照组高且陡,腰椎正位BMD曲线始终高于对照组曲线.2组患者治疗前后BGP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GP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血钙、血磷和血AL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糖脉康颗粒对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冰;俞娉;李利;任跃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医药对细胞自噬认识及实验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生命现象,它既能实现细胞自身代谢需要及某些细胞器的更新,又能缓解外界有害条件对细胞的不利作用,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自噬研究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故概括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在自噬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细胞自噬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中药干预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介绍.

    作者:宗文静;张华敏;唐丹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针灸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的抗衰老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针灸抗皮肤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复制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连续42 d.造模第22天,针刺组给予针刺“足三里”、“关元”穴,艾灸组给予艾灸相同穴位进行治疗,观察小鼠皮肤组织脂褐质(LF)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针灸治疗可降低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组织LF含量,增强T-AOC活性,升高HYP含量.结论:针灸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达到廷缓衰老的目的,同时针刺组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更为理想.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