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扈晓宇;杨芳
曹颖甫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以善用经方著称.其治学方法包括文本研究与临床实证两方面,通过经文互参、比较证候之间差异,通过文本细读、医理推敲,探究仲景深意,通过临床实践验证经方疗效.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实事求是、客观谨慎的学术精神.
作者:李楠;高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碎补对卵巢切除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骨碎补组5组,每组12只.摘除大鼠双侧卵巢1个月后,灌胃给予骨碎补水煎剂,给药3个月.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大鼠胫骨不脱钙骨切片进行形态计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清中IL-1、IL-6、BGP、CT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骨碎补组大鼠胫骨TBV%显著增高,TRS%、TFS%、MAR、mAR显著降低;外周血清中IL-1、IL-6、BGP显著降低,CT显著升高.结论:骨碎补对卵巢切除所致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体体现在调节去卵巢所致的骨代谢高转换状态,能降低外周血清中IL-1、IL-6含量以及提高CT水平是其治疗机理之一.
作者:田刚;张治国;付小伟;宋长恒;王莹;周晟芳;刘梅洁;鞠大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大乌头煎是《金匮要略》中治疗寒疝腹痛的方剂,仝小林教授经过大量总结,运用证-症-病结合的诊疗思路与药物的现代药理学作用相结合,将此方扩大应用.他认为凡是辨证属寒凝血瘀的证候,临床上以疼痛、发凉为主症,即使西医所辨之病不同,也可“异病同治”,以大乌头煎为基础方加减.并列举三则病案,以大乌头煎治疗腰椎间盘术后、雷诺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例进行阐述,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逄冰;赵锡艳;彭智平;周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盗汗多属心血不足和阴虚火旺,但临床上仍有许多盗汗为阳虚所致,采用温阳益气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作者:雷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从“枢”字本意出发,以肝寓阴阳、胆系于肝、肝主升发等理论为切入点,揭示“肝主枢”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枢转气机的生理功能,明确阴阳不相交接或逆乱以及气机的运动无度为肝不主枢的病理特点,进而提出枢滑机脱、抑其机运,枢涩机滞、助其枢导的治疗原则,对于深入研究“肝主枢”理论为临床疑难杂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扬;扈晓宇;杨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证据是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基础,中医证据的形成应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而非刻板遵循其方法.本文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证据的形成为范例,介绍中医两类证据体的形成思路和方法.
作者:谢雁鸣;宇文亚;张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药对”是两味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在同一方荆中应用并产生相应的功用,而同一药对在方剂中用量不同所产生的功用也有差异.本文以桂枝、白芍药对为例,探讨该药对因药物配伍用量的变化而起到不同的主治功效,为进一步阐释方剂量效关系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
作者:傅杰;刘静;丁舸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性慢型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5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88例).治疗组服用疏肝健脾和胃方每日1付,早晚各1次水煎服.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硫糖铝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30d为1个疗程,并设计相关对照表格.结果: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能消除胃黏膜炎症、促进其修复、根除幽门螺杆茵且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方面疏肝健脾和胃方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许东升;王祖龙;蒋士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探讨老中医杨同仁的常用刺血拔罐退热方法,为临床治疗发热提供了一个简便、廉捷的非药物退热方法.
作者:杨保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祛疣胶囊中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祛疣胶囊中的芍药苷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Waters SunfireTM C18,150 × 3.9mm,5μm,流动相:甲醇-0.1%醋酸水(22∶78),流速:1.0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30nm.结果:芍药苷在6.0725~ 97.16u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100.5%,RSD为2.6%(n=6).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适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范斌;聂颖兰;彭娟;闫寒;郭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介绍袁占盈教授临证辨证治疗痹证经验,并分别从风湿型、风寒湿型、风湿热型、寒热错杂型、痰湿瘀阻型等五型临床实际病例的诊治疗效,来论述袁师治痹经验和笔者跟师体会.利与临证教学和参考.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种院内制剂清血颗粒和祛邪胶囊含药血清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的癌细胞生长、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自噬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清血颗粒组、祛邪胶囊组、健脾活血纽、健脾活血加清血颗粒组、健脾活血加祛邪胶囊组,分别采用酸性磷酸酶法(APA)、流式细胞术(FCM)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合好药血清对肿瘤细胞长、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以及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结果:清血颗粒、祛邪胶囊、健脾活血清血颗粒、健脾活血组的10%含药血清作用24h后,可明显抑制HCT-116肿瘤细胞的生长;而健脾活血加祛邪胶囊组则不能抑制其生长.光镜下可见,祛邪胶囊组作用24h后细胞密度稀疏,细胞皱缩体积缩小且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上调.结论:清血颗粒和祛邪胶囊均能明显抑制HCT-116肿瘤细胞的生长,祛邪胶囊组主要通过凋亡途径诱导HCT-116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作者:丁宁;杨宇飞;刘羿男;许云;何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芪夏温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9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奥美拉唑片2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芪夏温中汤,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2组痊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夏温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疗效可靠.
作者:陈雪清;李录花;高记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癌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乳岩是发生在乳房部的肿块,坚硬如石,溃后状如岩穴者,现代医学称乳癌或乳腺癌,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1].而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在中医属于“乳癣”、“乳癖”、“乳痞“及乳中结核”等范畴,好发于青年女性[2].
作者:董敏;潘文;王晓萍;康开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理应循行至此相交.但教学中发现存在分歧.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三阴交的不同定位可能是造成足三阴经在三阴交穴相交与否的主要原因.结合腧穴主治及经脉特点,内踝高点上八寸处可能是足三阴经交会之处,因此足三阴经循行路线在三阴交穴并非绝对相交,明确这一内容对于正确理解足三阴经的经脉循行及经络腧穴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乔云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吴银根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50年,尤其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疑难杂症且屡起沉疴.笔者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吴银根教授从瘀论治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报道如下.1 审证求因,着重病机慢性咳嗽通常是指咳嗽时间超过8周,以咳嗽为惟一症状或主要症状,肺部X线无明显病变者.
作者:李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根据“二十一节定位考”及“背俞穴定位考”两文,笔者对背俞穴重新定位,并结合神经解剖、神经发育、经穴-脏腑相关神经节段机制研究成果,探讨其定位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作者:刘智斌;牛晓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通府泄浊汤在慢性重型肝炎湿热型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湿热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西医治疗组)35例和治疗组(通腑泻浊汤结合西医综合治疗组)43例,后将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肝肾功能、血流动力学、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腑泻浊汤在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湿热型中的疗效好,安全性高,对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肝脏状态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凯杰;刘玉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山楂醇提物灌胃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组以不同剂量山楂醇提物给小鼠灌胃,单纯照射组(IR组)灌相应量生理盐水,灌胃5d后全组小鼠均接受6Gy的X射线一次全身照射,持续灌胃到第12、18天分别测定体重,静脉血RBC、WBC、PLT、Hb含量,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DNA含量.结果:不同剂量的山楂醇提物组与IR组比较,各给药+照射组的体重、血红蛋白、骨髓DNA含量、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升高,2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均以HD(高剂量)+IR组升高为明显.结论:山楂醇提物中的活性成分对辐射损伤小鼠的血红蛋白、骨髓有较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秦继勇;李文辉;徐进彦;刘建波;王曙光;王承红;常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内经》是一部具有人文科学特色的伟大的医学著作,凝聚了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数字“三”在《内经》中的应用相当普遍,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体现了气一元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人与天地相参”后世发展成为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三”是中医学当中一个重要的象数,可代表成数、东方、春季、天地人三才、三元模式、通于肝.
作者:金珏;王灿;赵心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