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诊断颅内脂肪瘤的价值

赵志清;罗帝林;吕永革;王建华;吴冬;许朝璇;杨茂洪;郑可国

关键词:颅内脂肪瘤,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技术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对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颅内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内脂肪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表现.结果:颅内脂肪瘤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为中线及附近的脂肪密度影,CT值-25~-120 Hu,平均-61.6 Hu,病灶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效应.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合并的畸形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脂肪瘤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任一平面重建图像,能与MRI相媲美,弥补了轴位CT图像的不足.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持续腹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急性胃肠炎持续腹痛的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后腹痛无缓解的急性胃肠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阿托品(对照组)和硫酸镁(观察组)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69.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硫酸镁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胃肠炎腹痛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作者:王承辉;杜凌;何小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对2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以VAS评分作为腰痛缓解疗效评价指标,对手术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中华医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作为术后功能评定标准.结果: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功能评定优13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3%;未发生腰肌血肿、大血管、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闻生;张劫;李庆富;李宝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疗效.方法:采用腓骨肌皮瓣修复12例下颌骨肿瘤患者术后所致缺损.结果:12例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充足的骨组织和软组织,适合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王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469K>E基因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其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用PCR检测10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469 KK、KE及EE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并检测其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血浆游离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总胆固醇水平,并与120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和1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游离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浆游离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0.01).KK,KE,EE3种基因型在3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5,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等位基因E出现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0.05),2型糖尿病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469 E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游离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K携带者(P<0.0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脂代谢紊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469K>E基因多态性有关.

    作者:周有利;付萍;符湘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Tie2在肾癌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Tie2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组织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8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Tie2及CD34的表达,根据CD34染色结果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Tie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5%,58.75%,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血管生成素-2和Tit2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血尿、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血管生成素-2和Tie2阳性表达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2和Tie2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作者:蔡大伟;陈晓楠;刘学峰;吴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原发性软组织内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组织内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以及鏊别诊断要点.方法:对本院1例原发性软组织内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例局部肿块伴皮肤发红;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多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细胞共同抗原、CD20、CD79α阳性,CD45RO、CD3、嗜铬素A、突触素、广谱细胞角蛋白、CD117、HMB45、S-100,波形蛋白、结蛋白等均阴性.结论:原发性软组织内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明确诊断,预后较好,软组织内恶性肿瘤的诊断首先要除外原发性软组织内淋巴瘤的可能,以免误诊导致错误治疗.

    作者:胡艳萍;张学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危重新生儿30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早喂组)和晚喂组各15例.早喂组于出生后6~12 h开奶,奶量从0.4~4.0 mL/(kg·d)开始,晚喂组于生后48~72 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b20 mL/(kg·d)开始.比较2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天数、安静睡眠、烦躁时间.结果:早喂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晚喂组(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肠外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均较晚喂组缩短(P<0.01);2组安静睡眠、烦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全胃肠道内喂养的时间和住院时间.

    作者:李慧英;杨翠芬;牛玉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阑尾脓肿影像检查误诊为结肠癌1例报道

    阑尾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症状不典型者容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阑尾脓肿影像检查误诊为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李惠民;李哲;邵勇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CR钼靶X线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类型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CR钼靶X线征象及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与肿瘤组织类型进行对照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肿瘤CR钼靶X线表现为肿块99例,毛刺征62例,钙化48例,结构扭曲、紊乱16例.肿块样表现见于浸润性导管癌55例、单纯癌34例、黏液腺癌2例、髓样癌6例、混合癌2例,其中并钙化40例;毛刺征见于浸润性导管癌41例和单纯癌21例;结构扭曲、紊乱多见于浸润性小叶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其中并钙化6例,仅表现钙化2例.结论:不同组织类型的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表现不同的CR钼靶X线影像,组织类型与其影像表现具有相关性,诊断乳腺癌应综合分析肿瘤各种X线征象.

    作者:马发鹏;张小占;王春桃;孔寒离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14例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11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宫腔镜检查资料.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25例,子宫内膜息肉26例,宫颈管息肉10例,妊娠物残留1例,子宫内膜癌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44例,未见异常1例,诊断准确率98.2%.结论:宫腔镜检查可以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较高.是较好的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方法.

    作者:张春慧;王宇晗;孙志戬;张丽丽;高丹;吴红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者z36例(DM组),无糖尿病患者236例(NDM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冠心病定义为≥1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0%,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 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用冠状动脉病变总记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DM组冠状动脉病变总记分明显高于NDM组(P<0.05),3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比例显著高于NDM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较严重,应早期多环节防治.

    作者:边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茧症诊断与治疗5例报道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疾病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的纤维膜包裹,均治愈出院.结论:腹茧症为少见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需手术及病理确诊.放射学检查能协助诊断.手术发现全部或部分小肠为一层致密,灰白色、质韧、硬厚的纤维膜所包裹即能确诊.包膜切除、肠粘连松解术为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邹文贵;吕孟;武江宏;袁之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 47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中脑萎缩并发脑出血68例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与单纯脑出血病例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脑萎缩并发脑出血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点,血肿破入脑室系统比例高,脑积水发生率高,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脑出血病例,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主要是合并感染或器官衰竭等并发症.结论:脑萎缩并发脑出血预后差、病死率高.

    作者:王修军;韩登峰;张小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癌合并细微钙化的影像表现

    目的:观察乳腺癌合并细微钙化的影像表现,提高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合并细微钙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数字乳腺钼靶X线、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并比较数字乳腺钼靶X线、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合并细微钙化的准确性.结果:数字乳腺钼靶X线诊断46例,误,漏诊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0例,误、漏诊8例;CT诊断41例;误、漏诊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数字钼靶X线、薄层CT检查诊断乳腺癌合并细微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钼靶X线或薄层CT扫描检查对早期乳腺癌有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可作为筛查乳腺癌的辅助手段.

    作者:吕亚萍;毛勤香;杨兴华;王高兴;涂颖华;黄海燕;孙嗣麒;黄忠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各种病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本文介绍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与分级、监测(包括一般临床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等),强调原发病治疗(止血)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并介绍液体复苏的发展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策略、复苏常用的液体种类、输血与防治凝血功能障碍、防治低体温及复苏终点指标等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作者:张文武;黄子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加光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加光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方法:外阴白色病变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单纯聚焦超声组(A组)64例和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加光疗组(B组)64例.A组给予聚焦超声治疗,B组在聚焦超声治疗基础上给予竹红菌素软膏加光疗.随访12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B组治愈率高于A组(P<0.05),复发率低于A组(P<0.05).结论:聚焦超声联合竹红菌素软膏加光疗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疗效优于单用聚焦超声.

    作者:吴瑞芳;张菊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氯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氯沙坦及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20例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40例,氯沙坦组40例,联合组40例,分别给予贝那普利、氯沙坦、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E/A比值及疗效.结果:3组用药期间血压均控制在目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舒张期末宣间隔厚度、心室后壁厚度、心室质量、心室质量指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E/A比值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联合组各指标改善优于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P<0.05),贝那普利组与氯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疗效优于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P<0.05),贝那普利组和氯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氯沙坦均可逆转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联合应用疗效更显著.

    作者:岳高峰;黄梅;伍磊;张莲菊;魏俊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诊断颅内脂肪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对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颅内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内脂肪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表现.结果:颅内脂肪瘤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为中线及附近的脂肪密度影,CT值-25~-120 Hu,平均-61.6 Hu,病灶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效应.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合并的畸形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脂肪瘤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任一平面重建图像,能与MRI相媲美,弥补了轴位CT图像的不足.

    作者:赵志清;罗帝林;吕永革;王建华;吴冬;许朝璇;杨茂洪;郑可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SC组)患者96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0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30例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STEMI组)36例;同期正常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CS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STEMl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高于UAP组(P<0.05);STEMI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NSTEMI组和UAP组(P<0.05);NSTEMI组与UAP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对其诊治及预后评价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周祖勇;吴宇东;易旺东;周红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及预后情况.方法:将56例2型耱尿病伴糖尿病足并有外科截肢手术指征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1例)给予下肢动脉血管成形术+药物治疗+局部换药;对照组(35例)给予药物治疗+局部换药.分别在术后第5,30,60,90天观察并评价2组患者临床症状、下肢动脉血管内径及足部渍疡愈合情况、溃疡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截肢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下肢动脉血管内径、溃疡愈合情况、溃疡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及截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可以降低患者病残率.

    作者:何皓;阳学风;李传辉;伍锡明;李国娟;郭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