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临床观察

王清义;杨晓霞;关富龙;白晓丹;周斌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背肌衰弱综合征, 直腿抬高运动, 腰背肌功能锻炼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机、方法与意义.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从术后麻醉消失开始进行下肢自由伸屈、活动足趾、屈颈运动,逐渐进行直腿抬高运动,腰背肌五点式、三点式、飞燕式等功能锻炼至完全康复.结果:按要求并坚持进行功能锻炼者术后恢复良好,疗效满意,随访2~5年优良率88.23%.结论:术后及时合理功能锻炼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对防止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57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症状严重、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患者57例给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96.5%,术后3 d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明显减少(P<0.01);术后1个月内复发2例,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室性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随访期间心悸等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王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肺结核快速检测技术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

    目的:评价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联合临床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的早期诊断.方法:依据临床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程度的判断将患者分为高、低2组,收集患者痰液标本,同时进行涂片抗酸染色法、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检测,根据终诊断对不同患病可能性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确诊肺结核患者25例;高可能性组涂片抗酸染色法、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阳性率分别为21.43%、28.57%和30.36%,与低可能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可能性组涂片抗酸染色法和荧光定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低可能性组.结论:将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临床对患病可能性的判断相结合,可提高诊断肺结核的准确性.

    作者:陈曼;胡启飞;祝绚;吴民泸;代娟;赖翼;段佳慧;谭积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患者23例,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 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地检查方法.

    作者:杨群顶;王良东;孙培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肺源性心脏病凝血功能与棘形红细胞关系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患者凝血功能与棘形红细胞变化的关系.方法:使用凝固法检测5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同时用电镜观察其静脉血液中的棘形红细胞.结果:缓解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急性加重期均明显延长(P<0.01),凝血酶时间较急性加重期缩短(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0.01),棘形红细胞减少明显(P<0.01).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情好转与凝血功能恢复及棘形红细胞比例减少呈正相关,凝血功能及棘形红细胞的检测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明洁;李明;高永友;陈琦;李德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鞍区动脉瘤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鞍区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区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对疑为鞍区动脉瘤者行CTA、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5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20例鞍区动脉瘤中19例术前诊断明确,1例误诊.15例手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2例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同时保留了栽瘤动脉的通畅,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瘤栓清除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行患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术,3例介入手术治疗成功.2例保守治疗分别随访2年和4年未破裂.结论:鞍区动脉瘤诊断困难,易与鞍区肿瘤混淆,对可疑者应及时行CTA、MRA或DSA检查,确诊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有明确占位效应的鞍区动脉瘤选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鞍区动脉瘤选择介入治疗,对无症状的海绵窦段动脉瘤可随访观察.

    作者:步星耀;邢亚洲;程培训;马春晓;张建国;柴昌;周伟;李玉;郭锁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

    目的:探讨肿瘤溶解综合征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率、生化特点、高危因素、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结果:84例患者中8例(9.5%)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其中5例(6.0%)为实验室肿瘤溶解综合征.3例(3.6%)为临床肿瘤溶解综合征;临床、生化特点表现为高钾血症、高磷血症、高尿酸血症、低钙血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化疗前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高的患者易并发.结论:肿瘤溶解综合征在急性髓性白血病并不罕见,前期预防及早期诊治是降低该综合征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刘忠文;郭建民;杨靖;张茵;张鲁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未成熟心肌在结构、功能、能量代谢及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与成熟心肌差异明显.目前由于低龄儿童心脏手术大规模开展,关于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成为心脏外科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心脏停搏液在未成熟心肌保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朱耀斌;刘迎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与子(癎)前期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在子痢前期发病机制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8例子(癎)前期孕妇为子(癎)前期组(其中轻度18例,重度20例),3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对照组和轻、重度子(癎)前期组孕妇静脉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的含量,分析与子(癎)前期发病相关性.结果:(1)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在重度子痈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癎)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孕妇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在重度子痢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痢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在重度子(癎)前期纽明显高于轻度子痢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子(癎)前期孕妇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的水平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新生儿脐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结论: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变化可作为预测和诊断子(癎)前期发病和疾病程度的一个指标.

    作者:丁华;黄丽萍;刘和录;张荣贵;陈望;郭海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钛胸骨固定系统治疗胸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钛胸骨固定系统治疗胸骨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0例外伤性胸骨骨折患者进行钛胸骨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10例患者X线片及临床检查均获愈合,无术后活动受限,无再骨折及钛板松动,无后期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钛胸骨内固定系统治疗胸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稳定、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胸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唐兴;马海涛;赵军;倪斌;朱焕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回汉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用量分析

    目的:观察回汉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的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5例(94.6%),死亡2例(5.4%);男性患者阿托品用量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患者阿托品用量高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救治回族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可适当加大阿托品剂量.

    作者:陈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现代根管治疗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现代根管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行根管治疗要求的前后牙患者共40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0例,观察组应用现代根管治疗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根管治疗技术治疗;2组均用侧向加压充填法充填根管,根据治疗前、后X线片和患者感觉评价根管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根管预备时间缩短,预备过程中未发生并发症,无牙胶尖超充及欠充发生.对照组器械折断5例,4个根管在根尖1/3处有台阶形成,4个根管有少量糊剂超充,无牙胶尖超充.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现代根管治疗技术可简化操作程序,较传统根管治疗方法有明显优势,可作为根管治疗首选方法.

    作者:吴德宏;吴孔兴;邓凤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内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内踝上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内踝上逆行皮瓣转移修复16例由外伤、感染所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或跟腱外露.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大面积7 cm×10 cm.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5例,尖端部分坏死1例,2期行植皮覆盖坏死区.术后经1~12个月随访,修复后皮瓣皮肤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接近,皮瓣痛、触觉为S0~S1.结论:内踝上岛状皮瓣适用于内、外踝部,足背近侧等与皮瓣供区较近的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相对较小的创面修复,对有踝关节动脉网严重损伤时需谨慎选择应用.

    作者:单乐群;马保安;张勇;郑联合;李军;王育才;李钊;孙嗣国;范清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脑垂体腺瘤1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病理特征、诊断及与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10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8例,交界性1例,侵袭性1例.结论:垂体腺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作为功能性垂体脓瘤病理诊断主要手段.免疫电镜诊断垂体腺瘤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志勇;陈金珍;李海;丁敏;陈芳;张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氯普鲁卡因组(观察组)和利多卡因组(对照纽)各80例,均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高阻滞平面及到达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肌松效果,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新生儿Apgar评分,术中麻黄碱用量、催产素用量和子宫收缩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余观察指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训宫产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

    作者:杨东;姚尚龙;武庆平;傅润乔;徐铭军;沈晓凤;徐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机、方法与意义.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从术后麻醉消失开始进行下肢自由伸屈、活动足趾、屈颈运动,逐渐进行直腿抬高运动,腰背肌五点式、三点式、飞燕式等功能锻炼至完全康复.结果:按要求并坚持进行功能锻炼者术后恢复良好,疗效满意,随访2~5年优良率88.23%.结论:术后及时合理功能锻炼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对防止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清义;杨晓霞;关富龙;白晓丹;周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5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肺交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合并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舍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肺外损害,少见皮肤损害、反复发作哮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有效,有严重并发症者可并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多侵犯肺部,常并发全身其他系统脏器损害,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可避免漏诊、误诊,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张世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9例报道

    目的: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影像显示8例双侧、1例单侧前庭水管扩大.7例治疗后听力无明显变化,2例听力有所提高.结论:综合分析患者临床厦影像学资料,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郭立忠;任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雷米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时阿霉素肾痛大鼠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及尿蛋白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常规剂量治疗组[C组,5 mg/(kg·d)],大剂量治疗组[D组,10 mg/(kg·d)].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 mg/kg的方法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分别于4周,8周未观察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脏病理变化.免疲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D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雷米普利可能通过下调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的表迭减少尿蛋白.

    作者:申鹏霄;王建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联合抗体检测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目的:探讨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α-fodrin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42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77例(对照组),应用斑点法检测抗SSA抗体、抗SSB抗体,ELISA法检测抗α-fodrin蛋白抗体.结果: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α-fodrin蛋白抗体在观察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4%、40.5%、33.3%,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5.6%、3.9%、7.8%.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α-fodrin蛋白抗体在观察组中的特异性分别为84.4%、96.1%、92.2%.观察组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均阴性者,抗α-fodrin蛋白抗体的阳性率达41.7%.抗SSA抗体、SSB抗体联合抗α-fodrin蛋白抗体检测,可使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的阳性率提高至83.3%.结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联合抗α-fodrin蛋白抗体检测,可提高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的敏感性.抗SSB抗体及抗α-fodrin蛋白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均有较高特异性.

    作者:常新;丁翔;任义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依立替康+顺铂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依立替康+顺铂联合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0例中晚期(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独放疗组(RT组)20例,依立替康+顺铂化疗联合放疗组(RT+C组)20例.2组放疗方法相同,RT+C组在放疗开始,放疗中、放疗结束分别给予依立替康+顺铂方案化疗,同时给予适当水化及止吐药物.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RT+C组完全缓解12例(60.0%),部分缓解8例(40.0%),有效率100%;RT组完全缓解7例(35.5%),部分缓解5例(25.0%),稳定8例(40.0%).有效率60.0%.RT+C组完全缓解及有效率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可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徐萍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