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红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2007年9月18日因排不成形黑便1次、混有鲜血,量约250 mL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7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脑动脉硬化史.7年前因左肺癌行左肺切除术.入院后给予禁食、止血及制酸药物应用等治疗,效果差,仍便血,且血压曾降至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有重度口干、心悸、全身冷汗等休克早期症状.次日行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黏膜贫血.入院第1周行结肠镜检查,见肠腔内大量新鲜血迹,但未发现出血病灶.经继续止血治疗,出血停止.第2周仅排少量黑便1次.
作者:戴颖;张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罗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与常规治疗组之间变化的差别.结果:治疗2周时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较治疗前水平下降,应用罗格列酮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在2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格列酮治疗12周时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较治疗2周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具有抗炎及独立于降糖之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2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5例)和对照组(11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口服,疗程12个月.分别于入院后第1 d、治疗后第6个月、第12个月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脂水平,谷草转氨酶及血清肌酸激酶值;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内膜-中层厚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巴塞尔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巴塞尔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三酰甘油水平、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巴塞尔评分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明确不依赖调脂的脑保护作用,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具有抗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王晶;闫红梅;王喆;王忠卿;张佳东;孙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Barrett食管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早期诊断Barrett食管甚为重要.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技术——窄带成像.给早期发现Barrett食管中的可疑病变、提高活检检出率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本文就窄带成像技术在Barrett食管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陈建清;胡良凯;张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破口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Ⅰ型夹层动脉瘤手术治疗,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术前均诊断为Debakey Ⅰ型夹层动脉瘤,破口在升主动脉.术中证实为Ⅲ型夹层动脉瘤逆行剥离致Ⅰ型夹层动脉瘤.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置换+远端硬象鼻术4例,行介入主动脉腔内支架术1例.结果: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其中1例术后伤口愈合延迟,1例出现声音嘶哑.随访2~18个月,效果良好.有1例远端假腔仍有血流,但无临床症状.结论:破口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Ⅰ型夹层动脉瘤可以认为是Ⅲ型夹层动脉瘤逆行剥离至升主动脉及弓部形成,易误诊为一般Ⅰ型夹层动脉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置换+远端硬象鼻术是佳适应证;术前要充分估计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志远;赵文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瘤支架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12例患者在全身麻醉、控制性降压下施行经股动脉支架介入治疗;采用异丙酚为主的全身静脉麻醉(异丙酚持续静脉泵入),其中7例行气管插管,另5例保留呼吸,未行气管插管.持续监测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尿量.以硝普钠0.3~1.0 μg/(kg·min)控制平均动脉压在60~70 mm Hg,释放支架时将收缩压控制在<90 mm Hg.结果: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动脉收缩压110~120 mm Hg·心率60~70次/min;释放支架时平均收缩压(83±9.3)mm Hg,平均动脉压60 mm Hg,心率69 次/min.术中和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全身麻醉、控制性降压用于胸主动脉夹层瘤支架介入治疗效果优良.
作者:王鹏;吴永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四襻式直角方边折叠人工晶体在眼内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10例(224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植入四襻式直角方边折叠式人工晶体,对照组植入双襻的直角方边人工晶体.18个月时观察2组患者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及视觉症状.结果:2组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时观察组5例(4.46%)发生后囊混浊,对照组有13例(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襻式直角方边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恢复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眼内稳定性好,后囊混浊发生率低.
作者:张晓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aspase-3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bcr3/ab12 ASO导入K562细胞中,通过检测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和caspase-3活性的变化,观察caspase-3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结果:bcr3/ab12 ASO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正常情况下caspase-3在K562细胞中有一定量的基础表达和活性,分别为(1.13±0.1)和(0.025±0.001);而K562发生凋亡时,caspase-3水平明显升高,其表达和活性分别为(2.93±0.6)和(0.9034±0.003).结论:caspase-3通过介导凋亡信号而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尚振川;宋霆婷;孙秉中;侯严堂;冯琦;张涛;邓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肺脓肿合并大咯血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5例急性肺脓肿合并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内科综合性治疗17例,外科手术5例,均治愈;死亡3例.结论:急性肺脓肿合并大咯血患者病情危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胡海英;付志;李耀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测定尿高、中、低分子蛋白,区分尿蛋白类型并应用于临床.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患者尿蛋白,与肾活检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将蛋白尿归纳为白蛋白为主蛋白尿、非选择性肾小球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5种类型,对肾脏病的诊断与肾活检病理结果相符合.尿蛋白定性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单独α1-微球蛋白升高率明显高于单独白蛋白升高率.结论:本法能客观反映肾脏损伤部位、程度,对肾脏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杨宝友;白波;刘宝利;李振东;付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严重胸外伤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胸外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过程.结果:31例患者分为2组,传统机械呼吸+终末正压通气组20例,带机时间平均(7.3±1.6)d,死亡9例,病死率50%;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组11例,带机时间平均(4.5±1.8)d,死亡3例,病死率2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优于传统机械呼吸+终末正压通气治疗.
作者:胡艳东;王晓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使用双源CT对冠状动脉宽块进行无创评估,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优点及不足.方法:4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了解冠状动脉斑块的种类、大小及解剖学分布,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判断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48例患者共检查576支冠状动脉节段,检测出127个粥样硬化斑块(约占22%),平均(2.4±0.32)个/例.其中74%为大斑块,26%为小斑块.在所有斑块中,16%的斑块为软斑块,10%的斑块为混合性斑块,74%的斑块为钙化斑块.共检测出8例心肌桥(约占16%).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双源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7%,97%,98%.结论:双源CT可以实现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区分高危斑块,并对心肌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作者:汤沂;江时森;卢光明;宫剑滨;张启高;王立军;张龙江;郭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观察组)和正常产妇(对照组)各94例,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临产前体质量、临产前体质量指教、第三产程时间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流产清宫次数≥3次、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伴凝血异常等构成比高于对照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三产程时问、胎盘因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避免产前非意愿妊娠,减少宫腔操作,加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筛查和管理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
作者:刘改新;王书玉;王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官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官腔镜检查,并镜下直视定位活检,术后诊断以病理结果为依据.结果:宫腔镜下诊断子宫内良性病变77例(89.53%),子宫内膜癌8例(9.30%)及癌前病变1例(1.16%).结论:宫腔镜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出血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直视下辨别患者子宫内膜状态及宫内病变,镜下活检尤其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张晖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方法:分析35例疑似慢性反流性咽喉炎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实验性治疗前后症状及检查结果改变情况.结果:22例(62.9%)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咽部、喉部杓间区充血明显减轻;1例持续性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患者,治疗后好转呈间断发作;12倒(37.1%)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详细的临床问诊、喉镜和电子胃镜检查以及实验性治疗结果有助于确诊反流性咽喉炎.
作者:贾晓东;朱优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58例弱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弱视传统综合疗法,治疗组在传统综合疗法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干预,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弱视传统综合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
作者:吕万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活性维生素D3生物学效应是调节钙磷代谢.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更广泛的功能,如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影响免疲系统,以及介导内分泌源性激素的分泌等.本文从活性维生素D3的生物学特征、免疫学特点与维生素D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在慢性肾脏病领域的应用来阐述其作用;同时介绍活性维生素D3类似物的兴起,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作者:聂艳芳;杨晓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并提高对支气管类癌的认识.方法:通过1例支气管类癌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支气管类癌起源、病理分型及特点、临床表现、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支气管镜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确诊依靠免疫组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铬粒素A、突触素阳性是确诊依据.结论:支气管类癌早期易误诊,早期手术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及放疗对支气管类癌不敏感.
作者:戴沛军;王恒辉;冀雪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2例直肠类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标记辅助诊断.结果:10例肿块直径<2 cm,行直肠局部切除术;2例肿块直径>2 cm,行根治术.12例铬粒素A(+),10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为(+),9例突触素(+).1例可见淋巴结转移.结论:直肠类癌为低度恶性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源性肿瘤,愈后较好.无转移者仅行手术治疗;有转移者术后可行化疗.
作者:王在恒;于喜法;龙华;张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131I治疗糖尿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分为131I治疗组(27例)和抗甲状腺药物对照组(30例),于治疗后观察1~3年,比较2组的疗效、胰岛素的使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复发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1.5%,明显高于对照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P<0.01);2例患者原使用胰岛素后改为口服降糖药(2/8,25%).对照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复发率(56.7%)和不良反应发生率(26.7%)明显高于治疗组(7.1%,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4,P<0.01,χ2=10.37,P<0.01).结论:131I治疗糖尿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优于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少华;王自正;邵国强;蒋娥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