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民;乔玉花;王旋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观察组)和正常产妇(对照组)各94例,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临产前体质量、临产前体质量指教、第三产程时间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流产清宫次数≥3次、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伴凝血异常等构成比高于对照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三产程时问、胎盘因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避免产前非意愿妊娠,减少宫腔操作,加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筛查和管理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
作者:刘改新;王书玉;王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慢径路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心律时心房激动特征以及希氏束波到高位右心房的传导时间.方法:行慢径路消融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100例,分别测量心动过速时希氏束波到高位右心房的传导时问(HAT),以及交界心律出现时希氏束波到高位右心房的传导时间(HAJ).结果:在慢快型和慢中型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路消融过程中,交界心律出现时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与心动过速相比仅有微小的变化.交界性心律时逆传HA间期短于心动过速时的HA间期(P<0.05),在快慢型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路消融过程中,交界心律出现时没有逆传心房激动.结论:在慢快型和慢中型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路消融过程中,交界心律通过快径路和中间径路逆传;在快慢型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路消融过程中,交界心律逆传阻滞.
作者:任学军;韩智红;王云龙;杜慧峰;陈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进行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对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108例(CHR组)、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113例(OMR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319例(LIHR组)进行同期非随机对照研究.结果:CHR,OMR和LIHR 3组复发率分别为6.48%(7/108),0.88%(1/113)和0.31%(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HR组复发率明显高于OMR组和LIHR组,LIHR组和OMR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74%,9.84%和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P>0.05,双侧P>0.05).术后第2 d疼痛分数、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3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HR组优于CHR组和OMR组.结论:LIHR作为众多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辉;李健文;郑民华;李华青;解轶生;王磊;王明亮;陆爱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年龄>60岁高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每组各140例.硬膜外麻醉组于L2-3或L3-4间隙行常规硬膜外麻醉,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5 mL后给予2%利多卡因5~15 mL.腰-硬联合麻醉组于L2-3或L3-4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麻醉药为0.75%布比卡因用脑脊液稀释成等比重3~5 mL,剂量0.1~0.15 mg/kg.硬膜外腔向头端留置导管3~5 cm.视手术时间长短,酌情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硬膜外麻醉药用量,麻醉平面,麻醉效果以及麻醉前、庥醉后、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组麻醉平面、术中恶心呕吐、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小于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硬膜外麻醉组.2组间各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可用于高龄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
作者:张咸虎;鲁应军;宋先荣;师爱青;魏兴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女性内生殖器畸形的虚拟现实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1.5-T GE MR系统对内生殖器畸形女性患者进行盆部扫描,将MRI信息导入RadioDexter 1.0系统重建三维结构,在Dextroscope工作站可视化环境下进行处理和研究,分析女性内生殖器的形态改变和空间比邻关系.结果:在虚拟现实可视化环境下成功对女性内生殖器畸形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女性内生殖器畸形的详细信息.结论:基于MRI影像的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能较准确地诊断女性内生殖器畸形并指导畸形矫正手术.
作者:叶培香;张文举;宋岩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管拔除后胆漏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85例胆总管T管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拔除T管后8例出现胆漏,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拔管时间及T管材料,运用正确的拔管方式,能够避免T管拔除后胆漏发生.
作者:朱健;孙涛;康培良;康玉涛;马春海;冯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严重胸外伤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胸外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过程.结果:31例患者分为2组,传统机械呼吸+终末正压通气组20例,带机时间平均(7.3±1.6)d,死亡9例,病死率50%;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组11例,带机时间平均(4.5±1.8)d,死亡3例,病死率2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优于传统机械呼吸+终末正压通气治疗.
作者:胡艳东;王晓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2007年9月18日因排不成形黑便1次、混有鲜血,量约250 mL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7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脑动脉硬化史.7年前因左肺癌行左肺切除术.入院后给予禁食、止血及制酸药物应用等治疗,效果差,仍便血,且血压曾降至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有重度口干、心悸、全身冷汗等休克早期症状.次日行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黏膜贫血.入院第1周行结肠镜检查,见肠腔内大量新鲜血迹,但未发现出血病灶.经继续止血治疗,出血停止.第2周仅排少量黑便1次.
作者:戴颖;张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0例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标本进行人细小病毒B19-IgM,IgG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结果:5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惠者血清中人细小病毒B19抗体总阳性率56%(28/50),30例健康成人3例人细小病毒B19-IgG为阳性(1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G组P<0.01,IgM组P<0.05).病毒感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人细小病毒B19抗体总阳性率高,以IgG抗体为主,符合成人以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主的特点.成人中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血小板相关抗体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因素的复杂性.
作者:钱筠;翟艳苓;吴轶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应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枝术的护理重点.方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有创通气时间>24 h患者28例,随机分为序贯通气现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相应指标.结果:2组间平均移植桥血管数、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呼吸机辅助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ICU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有创与无创通气切换窗指标、治疗前护理、无创通气效果判断、温化与湿化、人机协调性与同步性等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应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技术的护理关键.
作者:智红晓;杜丹丹;陈云霞;张世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尿中肾小球源性及肾小管源性蛋白尿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肾脏损害情况.方法: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4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尿微量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并与46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对照.结果:55%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尿微量蛋白阳性,肾小管源性蛋白尿较肾小球源性蛋白尿更多见.对照组有15%患者出现轻度蛋白尿,且有明确的肾损害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肾损害较常见.联合检测多种尿微量蛋白有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林小军;蔡小燕;叶静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阴道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58例,准确率87.8%;误诊8例,误诊率12.2%.结论:阴道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岚;何淑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创矫治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组共6例,4例为对称性漏斗胸,2例为非对称性漏斗胸,年龄6~13岁,均在胸腔镜下行微创漏斗胸矫治术.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70 min,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胸廓外形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微创矫治术治疗小儿漏斗胸手术微创、安全、可行,但远期效果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缪乾兵;史宏灿;束余声;石维平;陆世春;王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近期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无昏迷而有明显症状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随机分为甘露醇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后近期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6 h后观察组93.65%的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照组51.61%的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能快速有效消除无昏迷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应在一氧化碳中毒早期及时应用.
作者:王承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罗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与常规治疗组之间变化的差别.结果:治疗2周时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较治疗前水平下降,应用罗格列酮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在2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格列酮治疗12周时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较治疗2周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具有抗炎及独立于降糖之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使用双源CT对冠状动脉宽块进行无创评估,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优点及不足.方法:4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了解冠状动脉斑块的种类、大小及解剖学分布,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判断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48例患者共检查576支冠状动脉节段,检测出127个粥样硬化斑块(约占22%),平均(2.4±0.32)个/例.其中74%为大斑块,26%为小斑块.在所有斑块中,16%的斑块为软斑块,10%的斑块为混合性斑块,74%的斑块为钙化斑块.共检测出8例心肌桥(约占16%).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双源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7%,97%,98%.结论:双源CT可以实现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区分高危斑块,并对心肌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作者:汤沂;江时森;卢光明;宫剑滨;张启高;王立军;张龙江;郭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58例弱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弱视传统综合疗法,治疗组在传统综合疗法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干预,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弱视传统综合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
作者:吕万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胃镜诊断Barrett食管109例,反流性食管炎125例,及对照组70例,分别在其胃窦部大、小弯各取2块活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茵.结果:Barrett食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2.31%,反流性食管炎为33.78%,对照组为54.29%.Barrett食管和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对Barrett食管及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清华;郭新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奥曲肽辅助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在常规禁食、抗感染、抗休克、保肝、纠正电解质紊乱、输血止血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前者应用奥曲肤治疗,后者应用垂体后叶素及硝酸甘油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0.6%,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显效率53.6%,总有效率为82.2%,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伏爱国;郝波;任清华;王丙信;程秀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RI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肝性脑病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肝性脑病3例,2例MRI T1 WI表现为两侧苍白球、中脑、垂体前叶对称性高信号,1例表现为轻度弥漫性脑水肿.慢性肝性脑病15例,T1 WI表现为两侧苍白球(15/15)、中脑前份(14/15)和垂体前叶(10/15)对称性高信号,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未显示异常信号.结论:MRI对肝性脑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郭炳伦;程敬亮;张丽华;黄文起;张会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