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萍;马淑然;王庆国;赵燕;王乐鹏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雷公藤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收集雷公藤文献数据,挖掘雷公藤治疗的相关疾病及用药规律.结果:雷公藤治疗的相关疾病以肿瘤、肾病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为主;配伍中药主要为黄芪、丹参、天冬、白芍、川芎等;联用西药主要以甲氨喋呤、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为主.结论:文本挖掘能够比较客观的总结出雷公藤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李静;郑光;李立;展俊平;吕爱平;马超英;何小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舌诊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辨证中的意义.方法:以102例CAG病例的临床数据为基础,观察舌象特征及胃黏膜幽门螺旋菌(Hp),分析CAG各证型舌象差异.结果:CAG不同证型的舌象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质:脾胃虚弱型以淡白舌多见,脾胃湿热型以红舌为主,胃阴不足型出现红舌或红绛舌,肝胃不和型可见淡红舌,胃络瘀血型见紫(暗)舌.舌苔:薄白苔多见于早期或恢复期;舌苔黄腻或变为灰黑苔,多提示病情严(加)重.Hp感染:阳性率从高到低对应的舌苔依次是灰黑苔>黄厚腻>白厚腻>薄黄>薄白.结论:在CAG辨证中,舌诊有助于区别病因病机、辨别病位深浅、推断病势进退以及估计病情预后.
作者:方华珍;丁成华;王玉臣;丁明;李晶晶;陈雪姣;胡珂;程绍民;郑绍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在中医学里,能够与遗传相对应的概念是禀赋.禀赋为中医学的概念,而遗传为西医学的概念.通过文献复习,阐释了中医学对禀赋的基本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遗传的基本论述,并指出禀赋与遗传的异同,即禀赋与遗传具有相同之处,特别是禀赋之疾与遗传病都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但他们的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仍有不同.遗传是指生殖细胞所具有信息的传递,而禀赋含义较广,不仅包含了遗传信息在内,同时兼具母体内外环境因素所赋予的胎传信息.
作者:刘向哲;王新志;王永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对应用中药调理方式对患有月经失调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8例月经失调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用中药调理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月经失调疾病控制效果、止血效果、调经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表现积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药调理方式对患有月经失调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王晓枚;龙春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五行学说概括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事物及现象的特性,以数术的方式力图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本文就中医皮肤学中有关气候、时间、空间与人体皮肤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从五行学说角度作一探析.
作者:郑振镐;何泉泉;赵嘉英;金志莲;周国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脾胃系统疾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脾胃病为新发,其病程短、病机单纯、容易辨识,遣方用药针对性强,取效快捷.慢性脾胃病多为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而成,其病程长,病机复杂,纯寒、纯热、纯虚、纯实的证候很罕见,往往会出现寒热、虚实夹杂和久病络瘀的复杂证候,不易辨识.因此,辨清寒热、虚实孰多孰少、何主何病是临床取效的关键.
作者:李凤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苔藓合剂对大鼠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该合剂治疗扁平苔藓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第4代大鼠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分别于含药血清、无药血清和胎牛血清中培养,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含药血清组细胞增加显著,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苔藓合剂作用于大鼠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可以促进该细胞增殖,大大增加了该细胞对病变区域的修复能力,加速了病变的愈合.
作者:张子建;高毅;李威;王竞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啬”是老子修身养性学说的核心词汇,其本义是将谷物收藏于仓库之中,老子则引申指收敛心神,以此获得“长生久视”.而以“啬”养神之道则在于道家所言“虚静”二字,而要做到虚静,就要归根、知常、食母,也就是持守大道,顺道而行.老子“啬”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王明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痰温体质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从而为痰湿体质人群早期预防血脂异常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及平和质的人群中,各随机抽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测定2组观察对象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做对比研究.结果:痰温质组中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平和质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平和质组(P<0.01).结论:痰湿质者易发生血脂异常,需注重调养体质,改善体质,使血脂达到正常水平.
作者:邓小敏;唐丽丽;陆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以脉络学说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从肝入手探讨高血压的防治,提出肝阳上亢、肝风内扰为本病的重要病机与主要证型,痰瘀阻络为本病的重要病理环节,平肝潜阳、息风通络为本病的主要治法,概述临床常见辨证分型与处方用药,对提高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防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袁国强;贾振华;张鑫月;王永恒;王芳;夏长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遵义市名老中医周家芳行医五十余年,临证经验极为丰富.本文对周家芳老中医从燮理中焦、疏肝健脾、攻补皆施、适当运用抗癌药等方面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证经验予以介绍.
作者:赵逍;钱林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王清任气血辨证中深蕴治未病思想.对早期情志失常,重视未病先防,治以通调气血;查见中风先兆诸症时,欲病救萌,治以大补元气;立分部逐瘀法,祛瘀以防变,以及积极防治小儿抽风,均体现其及早截邪的思想;病愈后多气虚血瘀,应尽早活血化瘀以防病复的思想,有效指导着现代外科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其治法明确,用药灵活,切合病机,对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治未病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欧志斌;叶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和积液(MEF)中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与SOM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测定SOM各证型MEF和血清中PAF含量.结果:SOM湿热型血清和MEF中PAF含量显著高于风热型、痰瘀型和正常组(P=0.000),而风热型则显著低于湿热型却高于痰瘀型(P=0.000),痰瘀型显著低于风热型和湿热型(P=0.000),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SOM风热型和湿热型MEF中PAF含量均显著高于血清(P =0.000),但痰瘀型MEF与血清中PA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结论:SOM患者各证型血清和积液中PAF含量变化特征一致,PAF的高表达是湿热型的特征,而中表达则是风热型的特点,痰瘀型以低表达为主;SOM患者湿热型和风热型MEF中PAF含量将比血清中PAF含量变化更具有微观诊断价值.
作者:文凤妮;张继平;许育英;吴正治;陈舒华;梅丽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腹水1号颗粒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与纳入标准的11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如低盐、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卧床休息等)2组均同时给予西医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及新鲜血浆的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再给予腹水1号颗粒加减,而对照组则给予同时加服腹水1号颗粒模拟剂.2组疗程均为28d,并随访12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其临床疗效,随访后观察其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在总体疗效和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均可以被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6个月后随访期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腹水1号颗粒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总有效率达91.07%,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促进腹水的消除,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佩江;赵文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周围神经病变为奥沙利铂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手足麻木及感觉异常,其显著特征就是远端肢体麻木遇冷加重,得热则缓,符合“血痹”的特征表现,以血痹的专属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奥沙利铂诱发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血痹的生物学特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干预后机械性缩足阈值明显降低,其效应靶点为脊神经后根神经节,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一定的保护神经细胞作用,并可促神经细胞修复.
作者:曹鹏;李松林;霍介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即时按摩法快速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9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即时按摩法疗法,对照组患者服用布洛芬片,对比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及综合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提升(P<0.05),治疗组(26.38±4.2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愈率(80.95%)、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即时按摩法能在短时间内开穴按摩,快速打开循环通道,辅以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陈新;周学兰;陈志岗;吴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从理论上提出“肝应春”的本质内涵在于机体应时而变的自稳调节.肝是机体应时而变在春季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在春季,肝的疏泄功能增强并处主导地位,发挥对自身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在其他季节则处于从属地位,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由于肝主疏泄与肝藏血的功能不能顺应春季的时序变化,从而在春季出现多发性疾病,而正确把握“肝应春”的本质内涵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玉萍;马淑然;王庆国;赵燕;王乐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神农古本草经》为民国刘复所作,在各种《本经》辑本中,鲜有阐述古代医经、经方两学派之传承关系,对《本经》的学术渊源加以辨析.刘氏倡导古医学,在反思民国时期中医药状况基础上,对古医经进行了考订,以求正本清源,为当时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作者:李楠;万芳;侯如艳;侯酉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从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的临床文献中分析其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多个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下载全文并阅读,抽取休克原发病、报道病例数、案例类型、有效指标等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分类汇总上述信息.结果:参附注射液的临床研究经历了1996年、2002年、2011年3个高峰期,原发病主要为感染性、心源性、失血失液性休克,治疗方法多采用先静脉泵入,后静脉滴注或单纯静脉滴注的方法,其临床治疗作用表现为提高稳定血压、改善血流动力、改善心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和预防多脏器衰竭,并由此扩展应用到临床各科疾病.结论:参附注射液临床研究较为成熟,但其临床治疗作用需重新定位.
作者:岳广欣;刘丽梅;柏冬;张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对使用益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6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使用益肾化痰进行治疗,1个疗程为3个月,共治疗1~2个疗程,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月经周期以及血清FSH、LH、E2、T的水平变化.结果:血清含有的LH、T、LH、FSH和治疗前比较下降(P<0.01);3个月后恢复行经的有51例.结论:益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吴昕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