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李文林;余芝;曾莉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自发性糖尿病大鼠心肌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对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GK大鼠30只随机分为GK对照组、二甲双胍组、黄连解毒汤组,正常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灌胃12周,测定心肌匀浆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1(ET-1)含量.取心肌切片作HE染色.结果:2药物组血糖均下降(P<0.01).GK对照组各炎症因子升高(P <0.01 ~0.05),黄连解毒汤组降低(P<0.01~0.05),其中NF-κB、TNF-α、ET-1与二甲双胍比较下降程度较大(P<0.01 ~0.05).HE染色显示黄连解毒汤组心肌损伤明显减轻.结论:黄连解毒汤可防治糖尿病心肌炎症损伤.
作者:姜萍;李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滋阴平肝潜阳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阴平肝潜阳方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FI3、FT4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FT3、F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FT3、FT4较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阴平肝潜阳法治疗甲亢疗效确切.
作者:张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与相关因素及其与中风病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13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记录、卒中部位分析、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分,依据HAMD得分将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观察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卒中病程、卒中性质、脑损伤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与PSD的关系;同时采用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进行评定,观察PSD与中风病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PSD的发生率为56.7%,PSD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卒中性质及卒中病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损伤部位(大脑前部、颞叶、基底节区)等因素相关.PSD的发生与中风病肝阳上亢证候有关.结论:PSD的发生率较高,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损伤部位等因素有关,表明PSD的发病与生物、社会、心理等多因素相关,其发生与中风病的证侯密切相关.
作者:朱爱华;宋娟;张美慧;张立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对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中药加手法治疗并观察总体治疗效果.结果: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88%.结论:当归四逆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作者:刘淑刚;安坤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汤对大肠癌化疗后免疫功能疗效.方法:将60例大肠癌拟行FOLFOX4方案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化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健脾益气汤,并观察2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联合组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且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气汤能提高大肠癌化疗后免疫功能和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美琴;季昆明;丁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于脑性瘫痪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瘫患者,将其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则通过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使用水针、针灸、中药等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发生感染率等情况.结果:2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费用要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经过治疗后发生感染率要明显少于治疗前.结论:对脑性瘫痪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不只可以减少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康复疗效,让患者能够更早地康复出院.
作者:李恩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李炳《辨疫琐言》在温病学历史上见解独树.启后学之功显著.文章从疫病之病因、疲病之辨证、疫病之治疗及疫病之预防等4个方面,对李炳在疫病临床诊治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对当今传染性疾病的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张茂云;牟宗毅;苏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全面客观评价养阴清热中药对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SLE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中药组方+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酸羟氯喹).对照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酸羟氯喹).1年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在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总体健康感(GH)、躯体功能(PF)、生命活力(VT)5个维度与总体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清热中药能改善SLE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薇薇;苏晓;高龙;杨旭鸣;唐华燕;夏嘉;张娜;顾明珠;姚重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推介龚去非诊治多发性疖肿经验.他认为多发性疖肿在病因病机上与气候炎热、日光曝晒或暑湿毒火蒸于肌表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上主张内清外透兼以凉血养阴的原则,采用自拟验方加减临床屡获效验,既见效快捷,又很少复发.
作者:谭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方在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给予活血通络方治疗30d.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全血黏度(低切与高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电泳时间(S)与血沉(ESR)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显效16例占57.14%,有效10例占35.71%,无效2例占7.14%,总有效26例占92.86%;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方治疗PV临床疗效确切,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肖汇颖;胡冬菊;张雪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通过对中医方剂中寒热并举治法方药的梳理,探讨方剂寒热并举配伍规律,为临床上立法组方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者:谷建云;王新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脉学理论历经几千年发展至清代已日臻完善.本文首次对明代医家方谷撰写《脉经直指》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脉经直指》主要内容及成书背景、学术特色及其版本孝订,为现代临床脉诊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借鉴.
作者:周卫;李文林;余芝;曾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唐容川认为脾“其体阴而其用阳”,学界对此说发祥尤少.本文从脾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论治特点及唐氏此说出现的理论背景方面进行了详尽疏证,揭示脾居中土藏营贮血,其体属阴,以气为发挥运化、升清、护卫功能的物质基础,其用为阳的功能特点,并系统梳理脾运化、统血、主卫的功能,明确脾统血“贮血、生血、行血、摄血”的理论内涵,为完备脾藏象理论体系张本.
作者:李涵;张明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癌多于疾病晚期发现,手术治疗效果差.近年来中医药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癌肿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共识.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机及防治进行探讨,认为其中医病机的本质因素正气亏虚,关键因素是癌毒内发,促进因素是血瘀、痰湿、热毒、气滞;预防以鼓舞正气、未病先防为主,治疗以扶正祛邪,辨证论治为主要手段.
作者:肖跃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肝胃同治法对心梗大鼠食量和心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心梗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消心痛组、心肝胃同治高、低剂量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用药组分别给予心肝胃同治方及消心痛水溶液,其他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用药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心梗大鼠食量和心梗面积.结果:心肝胃同治方高低剂量组食量和心梗面积均优于消心痛组(P<0.05).结论:心肝胃同治法对心梗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对胃的调节有关.
作者:贾云芳;侯仙明;王文智;方敬;潘永梅;张拴成;刘淑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代谢组学技术作为探索与诠释中医药辨证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诸多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分别从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将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高扬;张安晶;胡元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的皮肤疾病,中医外治法对其有较好的疗效.由于痤疮的特殊发病因素和部位,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得到肯定的疗效.本文将痤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研究现状方面的近几年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贤俏;杨金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探讨李庆海教授治疗心悸的经验,认为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疗注重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以化痰祛瘀、宁心定悸为主,辨证施治.
作者:李为党;李庆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养生学术流派众多,如顺应学派、养性学派、动形学派、静神学派、温补学派、培元学派、调气学派、药饵学派及食养学派等.中华传统养生是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手段的一系列综合保健措施.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早在《黄帝内经》里,养生学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本文旨在探析诸学术流派的形成源流、学术思想和养生方法.
作者:郭岚;王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AMI发病的48h内,其病死率约为70% ~ 85%.随着再灌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广泛应用,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仍然是AMI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1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君;张立晶;朱海燕;沈晓旭;赵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