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彦;赵琛;饶向荣;王丽;张改华;占永立
“痰迷心窍”即痰浊内蕴、蒙蔽心神而致神志昏蒙的病理变化,常见于癫、狂、痫、痴呆、健忘、中风等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基于对“痰迷心窍”含义的考证,探讨“痰迷心窍”证的病机及治法.认为其病机为心之气血不足,心神不守,痰浊乘心,闭阻神机;治疗以祛痰开窍、补虚安神为基本法则,临证时须根据病势缓急、标本虚实情况,祛痰开窍以救其急,顺气清火以平其势,补虚安神以固其本.
作者:李瑶;潘桂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以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依据,阐述了其脉学精华,包括诊脉当取太过不及、以脉辨证、凭脉用药,以脉言病机、病证,以脉定六经、脏腑,以脉断预后、难易,脉有真假等内容.
作者:杨运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疳积是小儿常见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并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治愈顽固性疳积1例,其中有可资临床借鉴的经验,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男,11月龄,来诊时肋骨凹陷,胸骨突起如鸡胸,腹部膨隆如蛙腹,皮肤光亮,青筋暴露,头发枯黄稀疏,不能取坐姿,项软头倾;食量少,精神差,每夜哭闹多次,每日排便4~5次,大便呈红油状或片状,体质量一直停留在满月时的4 kg水平.
作者:黄亚林;杨志秀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内经》将气病分为气郁、气逆、气乱、气消、气闭、气下六类,在不同篇章论述了其发生机理及表现,认为情志内伤是气病发生的主因,气病关乎五脏与血病常并见,此为后世气病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田丙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常见痰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存在一定相关性.糖尿病导致肿瘤的主要机制包括胰岛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以及一些降糖药物.糖尿病对不同肿瘤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对胰腺癌、肝癌、大肠癌影响大,而恶性肿瘤也会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李黎;崔丁鹿;李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病例,分析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4例高血压患者、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的24h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中医分型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血瘀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将各型与对照组AASI比较,瘀血型较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SI在中医辨证分型上与血瘀型关系密切.
作者:苏菲;林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维生素C、E、猴头菌、三九胃泰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口服,以养胃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要改善临床症状,胃镜复查胃黏膜变化和组织病理检查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二者具有互补性和相加性,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新庄;雍艳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对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胃黏膜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胃黏膜病理学及VEGF蛋白的变化.结果:模型组VEG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胃黏膜损伤指数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疏肝和胃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丸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胃黏膜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胃黏膜上皮的新生修复有关.
作者:张国民;莫新民;黄娟;刘鹤群;宁炯杰;李筠芝;刘慧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芪蓟肾康颗粒总多糖对实验性IgA肾病大鼠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肾组织MCP-1含量的影响,证明此方治疗实验性IgA肾病的有效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皮下注射蓖麻油合并四氯化碳混合物,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的方法复制实验性IgA肾病模型.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总多糖低剂量组,总多糖高剂量组,替米沙坦组,检测各实验组IgA肾病大鼠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用ELISA法检测肾组织MCP-1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尿红细胞计数和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肾组织MCP-1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多(P<0.05),连续给予肾康颗粒总多糖后,各治疗组尿红细胞计数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MCP-1含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芪蓟肾康颗粒总多糖对实验性IgA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减少MCP-1在肾组织中的含量,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吕静;杨冠琦;张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的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事件发生前的病情变化.方法:对79例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高危人群多具备高血压病、血糖异常、高脂血症、超重、脑力劳动、久坐少动、喜食肥甘等多种危险因素.近期出现的头晕昏沉、口干口苦、近事健忘、急躁易怒等症状高度提示病情发生变化.结论: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导致高危人群易发生病情变化.普及危险因素知识,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时察觉病情变化,并早期进行中医辨证干预,对于缓解症状、截断病情进展、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兴慧;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韦敏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低场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urance Imaging,MRI)对筋断裂伤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损伤(完全断裂和部分撕裂)中各征象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低场MRI对ACL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检查确诊的ACL损伤病例43例43膝.放射科医生采用单盲法分析、记录低场MRI图像中ACL损伤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出现率,对其在ACL完全断裂及部分撕裂中的诊断价值分别进行评价.结果:ACL断裂时,在评价的直接征象中ACL信号中断、ACL信号全部或部分缺失,ACL走行异常,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间接征象中PCL角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胫骨前移及外侧半月板后角裸露征敏感性虽不高但特异性很高.ACL部分撕裂时,直接征象中ACL信号增高、ACL形态异常(增粗或变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间接征象中,股骨远端和(或)胫骨近端骨折、骨挫伤敏感性低,但具有较高特异性.结论:低场磁共振对完全断裂和不完全ACL损伤的直接征象可作为诊断依据,间接征象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作者:赵书英;耿进朝;程桯;周宇;崔莹;王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柴胡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柴胡芍药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并评价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临床证候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6%,对照组76.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5.2%,对照组有效率75.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芍药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凯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缺血性中风病机虚实夹杂,证候繁杂多变,治法繁多不一.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现有研究,提出“气虚、阴虚为本,瘀血闭阻脑络为标”的病理基础,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化瘀通络”功效的脑心疏方,通过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来抑制血栓形成,防治缺血性中风.
作者:张兰坤;过伟峰;丁彩霞;盛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以金花清感颗粒为代表方评价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中药的临床合适剂量.方法:在6个中心选取流感风热犯肺证患者,随机给予金花清感颗粒高剂量、常规剂量或安慰剂治疗5d,进行双盲对照评价.结果:观察有效病例136例,统计显示金花清感颗粒常规剂量组(n=45)的退热时间短于安慰剂组(n=47);中医综合疗效在用药3d、5d后常规剂量组都优于安慰剂组;高剂量组(n=44)疗效与常规剂量组近似,在部分疗效指标方面略差.3组间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花清感颗粒所推荐的常规剂量是其合适剂量,增大剂量并不提高疗效.
作者:刘志国;刘丽;李国勤;李磊;金在艳;赵婷;胡镜清;边永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内经》论肝为将军之官,主生发,其生发之性应有“太过~不及”之虑.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载有肝气虚证,治以补肝汤、补肝散,胆虚寒证宜服温胆汤.我们在临床上也数见此类证型,如“肝气不足、肝胆虚寒”型胆囊炎,以温肝理气、散寒定痛之方治疗,效果明显.“肝肾虚寒型”膀胱尿道炎,治以温补下元、通利水道,疗效确切,认为肝气不足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吕宜民;徐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华传统文化累计了千百代人的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富赡深邃.探讨从古代名医的道德追求和学术研究两方面,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古代名医的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古代名医深厚的人文素养,他们敬德修业,重视伦理道德,笃守仁爱,修身克已,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为天地立心的道德境界,他们的学术思想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促进了中医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
作者:周路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探讨并论述经典医籍记述奔豚所属之疾病与证候及其治疗,认为奔豚是见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1组症状群,临床上宜全面审析其所属之疾病与证候而治之.除《金匮要略》外,还应重视《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对奔豚的记述,这样方能全面认识奔豚.同时对奔豚提出了治疗方药与针灸疗法,对奔豚之防复亦提出了个人见解及巩固治疗方法.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比较柴疏四君汤对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行为表现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肝郁模型及给药、脾虚模型及给药、肝郁脾虚模型及给药组.观测实验期间各组大鼠的外观行为和体质量变化.结果:较之于正常对照组,模型大鼠随着造模时间均出现外观行为的异常变化和体质量的显著降低.较之于对应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外观行为变化积分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肝郁脾虚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和行为积分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疏四君汤对各模型大鼠体质量和外观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证的改善作用优,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的关联性大.
作者:李聪;谢鸣;赵荣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脾病“脉道不利”之说出自《内经》,历来医家鲜有发挥.本文试分别阐述“脉道”、“脉道不利”、“脾病”的含义,探讨脾与脉道的联系.《内经》中记载的脉道,即血脉,强调脉的形体,特指运行气血的管道,如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脉道不利”的病理表现.脾运化水谷的必经途径为脉道,脉道须脾的滋养维持贯通.“脾病”可以概括为脾虚或脾实,均可导致“脉道不利”.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为心脉痹阻,为“脉道不利”的特殊表现,其发病与脾运化失常密切相关.因此以《内经》脾病“脉道不利”理论,可以指导冠心病的治疗,为“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从炎症因子角度分析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蕴肺型急性肺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的68例符合中医痰热蕴肺型急性肺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34例患者给予常规的西医处理(对照组),另外34例则在西药基础上加用具有清热化痰的痰热清治疗(观察组),从中医疗效、血气分析、炎症指标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治愈率26.5%,总有效率58.8%,死亡率20.6%;观察组治愈率52.9%,总有效率82.3%,死亡率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MMP-9、IL-6、TNF-α等炎症指标以及心率、氧合指数、呼吸机使用时间、Murray肺损伤评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蕴肺型急性肺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张永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