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千金方》之肝气不足证与胆虚寒证之我见

吕宜民;徐强

关键词:《内经》, 《千金方》, 肝气不足, 肝胆虚寒, 临床疗效
摘要:《内经》论肝为将军之官,主生发,其生发之性应有“太过~不及”之虑.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载有肝气虚证,治以补肝汤、补肝散,胆虚寒证宜服温胆汤.我们在临床上也数见此类证型,如“肝气不足、肝胆虚寒”型胆囊炎,以温肝理气、散寒定痛之方治疗,效果明显.“肝肾虚寒型”膀胱尿道炎,治以温补下元、通利水道,疗效确切,认为肝气不足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试论妇科疾病与肝脾肾的关系

    妇科疾病的发生率高、病种繁多、治疗困难,一直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自中医药技术得到发展后,涌现出诸多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近段时间有学者指出,妇科疾病与人体的肝、脾、肾三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故从肝脾肾的生理病理与妇科疾病的关系、从肝脾肾论治的常见妇科疾病等方面对妇科疾病和肝脾肾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张冰;付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试论象思维在探索脾藏象现代物质基础中的应用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试从象思维的功能象着手,由“意象”反推“物象”,即从中医脾的功能象来探索其现代物质基础并得出结论:中医脾藏象的现代物质基础应该包括参与一切撮入体内的外源性物质(包括食物、水、药物等)在体内代谢的全过程的物质总和,即与之密切相关的消化和吸收系统以及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

    作者:曹继刚;邹小娟;刘娇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从《内经》脾病“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

    脾病“脉道不利”之说出自《内经》,历来医家鲜有发挥.本文试分别阐述“脉道”、“脉道不利”、“脾病”的含义,探讨脾与脉道的联系.《内经》中记载的脉道,即血脉,强调脉的形体,特指运行气血的管道,如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脉道不利”的病理表现.脾运化水谷的必经途径为脉道,脉道须脾的滋养维持贯通.“脾病”可以概括为脾虚或脾实,均可导致“脉道不利”.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为心脉痹阻,为“脉道不利”的特殊表现,其发病与脾运化失常密切相关.因此以《内经》脾病“脉道不利”理论,可以指导冠心病的治疗,为“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场理论探微

    护场理论是中医外科判断疮疡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一种理论.本文依据电子版中华医典检索结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进行核对,对扩场理论的提出、形成及发展过程进行整理,归纳护场形成后的临床表现,讨论护场与应、应候、满天星之同的关系,探讨围刺治疗在促进护场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作者:于秀辰;孟艳娇;丁千;雷超奇;赵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浅析普济消毒饮治疗流感

    目前国外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研究虽已取得初步成果,但这些药物在控制流感流行和减轻疾病进程方面仍有许多不确定牲[1].而中医药在防治流感方面具有数千年的丰富经验,其优势不仅在于有效,更为重要的是安全无毒副作用,普济消毒饮一方以配伍得当、用药精准著称,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中.

    作者:王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预知子研究与专利的现状

    目的:阐述预知子研究及专利的现状.方法:以主题词“八月札”或“预知子”为条件检索1957至2013年期间CNKI教字化超市,生物、医药卫生专辑.结果:共得文献240篇,论文99篇,专利132项,科技成果9项;文献内容以复方临床治疗为主,实验研究少见,其中单味药效及机牵研究仅2篇;132项专利中仅1项系单味药专利;复方临床应用以恶性肿瘤治疗为主,肝癌多见.结论:预知子单味药的研究与专利文献很少,与临床上十分常用的现象形成鲜明反差,提示应加强预知子单味药效及其在复方配伍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任红艳;方肇勤;梁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内经》气病理论探幽

    《内经》将气病分为气郁、气逆、气乱、气消、气闭、气下六类,在不同篇章论述了其发生机理及表现,认为情志内伤是气病发生的主因,气病关乎五脏与血病常并见,此为后世气病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田丙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观察解郁活血法对伴焦虑抑郁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法对伴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62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方法加黛力新抗焦虑,观察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的方剂治疗,均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组在改善心绞痛、心电图、焦虑抑郁症状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法对伴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较好,既可减轻心绞痛症状又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莫薇;张留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试析奔豚及其治疗

    探讨并论述经典医籍记述奔豚所属之疾病与证候及其治疗,认为奔豚是见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1组症状群,临床上宜全面审析其所属之疾病与证候而治之.除《金匮要略》外,还应重视《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对奔豚的记述,这样方能全面认识奔豚.同时对奔豚提出了治疗方药与针灸疗法,对奔豚之防复亦提出了个人见解及巩固治疗方法.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不同辨证方法论糖耐量减低的中医病因病机

    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对于IGT进行早期干预属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采用不同辨证方法综述IGT的中医病因病机,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赵进东;方朝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天星健骨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目的:观察天星健骨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TNF-a的影响.方法:采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作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模型,足容积法测量继发侧足肿胀度;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1、TNF-a.结果:中药中高量组足肿胀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下降(P <0.01,P<0.05),且IL-1、TNF-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天星健骨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状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中的IL-1、TNF-a含量发挥作用.

    作者:杨晓军;苗文丽;裴林;于素静;郑惠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古代名医的学术懿行

    中华传统文化累计了千百代人的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富赡深邃.探讨从古代名医的道德追求和学术研究两方面,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古代名医的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古代名医深厚的人文素养,他们敬德修业,重视伦理道德,笃守仁爱,修身克已,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为天地立心的道德境界,他们的学术思想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促进了中医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

    作者:周路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从气、血、水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以中医气、血、水理论为指导,观察“气血水膜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6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方法:试验组给予中药汤剂“气血水膜肾方“,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类药物.比较2组患者组间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肾动能及其他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相当,试验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总有效率88%;2组患者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ALB)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显著上升.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有很好疗效,具有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尿蛋白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韩东彦;赵琛;饶向荣;王丽;张改华;占永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基于动态标准化技术的平人夏秋冬6节气脉图参数比较研究

    目的:对正常人节气脉图模型及其参数变化规律进行认知.文章对夏、秋、冬3个季节6个节气的平人脉图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以6个月内的6个节气为时间点,采集231例次平人双手6部脉的脉诊信息,应用余弦函数谐波拟合方法构建脉图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小二来回归分类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人体随季节的变化可以在脉图上反映出来,说明脉随季节变化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②脉位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古人在认识中医脉象时强调要认清脉的位、数、形、势,且将脉位放在首要位置.研究结果证实脉位是对季节变化明显的参数,且与日照角度、气温等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本研究的意义在于:①说明传统中医将脉位列为位数形势的第一位的合理性;②为中医“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用现代科学数据提供了支持的证据;③对认知四时平脉有所帮助.

    作者:闪增郁;陈燕萍;黄大威;逯波;冯淑怡;陈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补益肺肾、化饮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补益肺肾、化饮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支气管哮喘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益肺肾、化饮通络中药口服治疗,每日1剂,2组治疗3个月后对中医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血气指标、肺功能、治疗有效率、急性发作次数、再次住院率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体征、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和肺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再住院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益肺肾、化饮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血气和肺功能,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宿英豪;苏奎国;马蕴蕾;杨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参虎饮加味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

    目的:探讨参虎饮增加中晚期胃癌化疗效果的机理.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研究将75例胃癌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化疗加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化疗,化疗周期数≥2,然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瘤体变化、主观症状变化、患者体质量变化、毒副反应、免疫功能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虎饮加味能显著提高中晚期胃癌临床缓解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马纯政;张明智;刘培民;黄莉;杜炜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熏洗1号方,治疗期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显效18例,好转64例,总有效82例(97.62%);对照组显效10例,好转56例,总有效66例(78.57%).实验组恶心1例,头痛1例,总发生率2.38%;对照组恶心4例、消化道出血3例、头痛3例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5.47%(13例).治疗后实验组总体健康、积极感受等生活质量均相对于对照组得到一定的提高.结论:熏洗1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治疗依据.

    作者:王福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张仲景脉学特色探讨

    以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依据,阐述了其脉学精华,包括诊脉当取太过不及、以脉辨证、凭脉用药,以脉言病机、病证,以脉定六经、脏腑,以脉断预后、难易,脉有真假等内容.

    作者:杨运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从肝论治失眠症574例回顾性总结分析研究

    目的:观察从肝论治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上海市中医医院王翘楚教授失眠症相关疾病专家门诊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一般资料、主要临床症状、证候学等特点,并给予从肝论治基本方加减治疗并观察英疗效.结果:男女患者性别之间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间诱发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以情志不悦为主要因素,男性患者以精神过劳和情志不悦为主要因素.结论:从肝论治确实有较好疗效,与是否服用西药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玲;冯蓓蕾;陆逸莹;王翘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疏肝和胃丸对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胃黏膜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对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胃黏膜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胃黏膜病理学及VEGF蛋白的变化.结果:模型组VEG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胃黏膜损伤指数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疏肝和胃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丸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胃黏膜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胃黏膜上皮的新生修复有关.

    作者:张国民;莫新民;黄娟;刘鹤群;宁炯杰;李筠芝;刘慧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