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捂热综合征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及意义

李亚彬

关键词:捂热综合征, 心肌肌钙蛋白Ⅰ,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心肌损害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对捂热综合征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捂热综合征患儿(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于入院后1,7 d测定血清cTnI及CK-MB水平. 结果:观察组入院后1d血清cTnI及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cTnI及CK-MB对心肌损害诊断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血清cTnI及CK-MB可用于捂热综合征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进而对于捂热史不清的捂热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在俯卧位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术中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和术中控制性降压对血液的保护作用,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减压内固定且俯卧位手术的全麻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联合组:术前急性高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控制性降压.对照组:单纯控制性降压组.手术开始前输血浆代用品贺斯(羟乙基淀粉注射液)20 mL/kg和林格氏液20 mL/kg,速率50 mL/min,术中采用微量泵输注硝普钠实施控制性降压,输注速率为0.5~0.6 μg/(kg·min),控制平均动脉压(MAP)在55~65 mmHg.结果:联合组实际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节血效果和改善微循环,并且对机体的血液动力学、凝血功能、心功能及氧代谢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育红;刘秋荣;范珂;崔明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及30例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并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临床应改善缺氧、通气及适当的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有益.

    作者:姜正华;吕元文;朱慕云;朱湘平;丁平;汤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药物及毒物中毒临床体会

    目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药物中毒,以观察其在治疗中毒的疗效.方法:采用股静脉或颈外静脉插入单针双腔中心导管,建立血液通路,灌流器接在透析器之前,2 h后去除灌流器,继续血液透析1~2 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血液通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结果:本组25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讨论:应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药物及毒物中毒比单纯灌流效果好.

    作者:常淑莹;马灵草;常雯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下肢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9例下肢皮肤缺损合并骨、肌腱外露的病例,皮瓣大面积18 cm×10 cm,小4.5 cm×3 cm,其中逆行皮瓣13例,顺行皮瓣6例.结果:12例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7例因静脉回流障碍,5例及时拆线皮瓣成活,伤口二期缝合,2例静脉回流障碍未及时解除,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其中,静脉回流障碍7例中有6例为逆行皮瓣.结论:该皮瓣血供可靠,外观及质地好,应用方便,但静脉回流障碍需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

    作者:胡洪良;佘恒;沈卫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阴道超声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探讨

    目的:为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提供一种治疗手段.方法:选择17例患者在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直接注入5-氟尿嘧啶(5-FU).结果:17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14例患者治愈,治愈率82%,3例改作手术治疗.全部无并发症产生.结论:经阴道超声注入5-氟尿嘧啶治疗输卵管妊娠,适用于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其定位准确,且用药量小.

    作者:杨春梅;柴喜荣;常桂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西拉普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基因PDCD5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凋亡基因PDCD5表达的变化及西拉普利治疗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雄性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24 h后随机分为2组:心肌梗死组(A组,n=15)和西拉普利组(B组,n=15),另设假手术组(C组,n=15).大鼠心肌梗死后1 d给予相应药物治疗,6周后检测心肌非梗死区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及细胞凋亡基因PDCD5mRNA的表达.结果:给药6周后A组心肌中Ang-Ⅱ含量、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与B、C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心肌中Ang-Ⅱ含量、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和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表达显著升高,而西拉普利可以降低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和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但仍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作者:孙利强;吴帆;刘宗芳;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辛伐他汀对平滑肌增殖的影响和可能的分子机理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腹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平滑肌增殖和和血管平滑肌(VSMC)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P27kip1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量的变化.方法:45只健康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15),给予正常饮食;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采用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饮食加腹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制造兔腹主动脉狭窄模型.内皮剥脱术后第10周实验组和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25 mg/d,氯吡格雷12.5 mg/d,3 d后,分别行支架植入术.术后实验组继续服用辛伐他汀5 mg/d,服药至第30 d处死动物,取腹主动脉含支架段血管,进行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和检测P27kip1蛋白、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各组的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内皮剥脱术后第10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腹主动脉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内狭窄(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服用辛伐他汀的实验组兔腹主动脉支架段内的血管膜厚度(P<0.01)、新生内膜面积(P<0.01)均明显降低,而残余管腔面积明显增大(P<0.01),且血管的狭窄程度较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腹主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明显比正常组下降55.4%,辛伐他汀治疗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比对照组进一步降低了约29.7%(P<0.05).实验组兔腹主动脉支架段内的血管新生内膜中的VSMC的胞核P27kip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而血管新生内膜中VSMC的胞核PC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抑制支架植入术后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其机理可能与抑制平滑肌细胞DNA增殖周期的P27kip1蛋白表达量增加和促进DNA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量降低有关.

    作者:高传玉;许文克;于洁;张连仲;袁建军;马业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指标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及时有效的治疗有望使其逆转, 一旦进展至肝硬化则难以恢复,因此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目前肝活检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可靠的方法,但因其取材局限,有创伤,不便常规随访及动态观察,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血清学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作一简介.

    作者:贾长河;于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捂热综合征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对捂热综合征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捂热综合征患儿(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于入院后1,7 d测定血清cTnI及CK-MB水平. 结果:观察组入院后1d血清cTnI及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cTnI及CK-MB对心肌损害诊断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血清cTnI及CK-MB可用于捂热综合征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进而对于捂热史不清的捂热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亚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38例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南京军区总医院对642例DM患者调查显示,DN的总发生率为47.66%[1].据美国肾脏病资料库1996年的统计表明在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中,DN占首位,约为36%[2].随着DM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对DN的治疗研究已是目前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时至今日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

    作者:李新献;刘海立;杨英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从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探讨HIE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常见病,主要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HIE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并且是我国伤残儿童重要病因之一,影响到我国优生优育国策和民族素质.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 800~2 000万活产婴,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为13.6%,在窒息儿中,发生不同程度伤残者为15.6%,每年约有30万残疾儿童出现.重度窒息约有60%~80%发生HIE,虽然轻度者预后良好,但重度窒息并发HIE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仍在30%~40%[1-4].本文参考了国内外文献,从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对HIE的发病机理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作者:郭铭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16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子宫颈鳞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P16蛋白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诊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16例子宫颈鳞癌、6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2例子宫颈鳞状上皮反应性增生及10例正常子宫颈的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及子宫颈鳞状上皮反应性增生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0/22).CIN Ⅰ 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7.1%(8/14),均表现为弱阳性表达,表达方式主要为胞浆表达;CIN Ⅱ阳性表达率为83.3%(15/18),主要表现为阳性表达,表达方式为胞核/胞浆共同表达;CIN Ⅲ(原位癌)阳性表达率为100%(28/28),主要表现为强阳性表达,表达方式为胞核/胞浆共同表达,以胞浆表达为明显.P16蛋白在CIN中总阳性表达率为80.5%(51/60),与对照组(正常子宫颈及鳞状上皮反应性增生组)阳性率为0(0/2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蛋白在子宫颈鳞癌阳性表达率为100%,均为强阳性表达,表达方式为胞核/胞浆共同表达,并以胞浆表达为明显,P16蛋白在宫颈鳞癌的表达中,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P16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与CIN的分级关系密切,尤其是高度CIN和鳞状细胞癌,可作为一个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辅助诊断CIN及子宫颈鳞癌.

    作者:吴韩梅;李云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醉酒饱胃患者急症手术全身麻醉时反流误吸的预防

    目的:观察经口盲插气管导管、封闭食管或气管防止反流误吸的临床应用. 方法:急症饱胃手术患者,开放静脉并面罩吸氧几分钟后,自然体位经口腔插入一气管导管,至相应的气管插管深度后封闭气囊,判断导管位置,若在气管内则全麻诱导机械通气,并放置胃管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完全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若在食管内则用粗胃管充分吸引胃内容物,并平口唇部剪去多余部分导管用纱布封闭管腔,全麻诱导面罩给氧、气管插管后拔出食管导管、机械通气并放置胃管完成手术.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用此方法防止反流物误吸,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赵文香;王耀岐;胡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1998年8月-2005年5月,我们共为102例婴幼儿(≤3岁)施行一期法洛四联症(TOF)矫治术.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鹏高;何强;翟波;陈忠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剖宫产术3360例指征的探讨

    目的:探讨近年来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指征的合理性,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对策.方法:对于1992年1月-2004年12月近12年间我院3 360例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12年平均剖宫产率28.1%,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且是逐年递增.胎儿宫内窘迫、头位难产、妊娠合并症、疤痕子宫、臀位、社会因素为前6位主要手术指征.结论:剖宫产率的原因与医患双方有关,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并对孕妇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呼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廖珍;陈光松;欧桂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07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目的:探讨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对207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脉血管狭窄≥50%病变429支,≥90%病变231支(53.85%),左前降支159支(37.06%),右冠脉30支(6.99%),回旋支39支(9.09%)和左主干3支(0.70%).单支血管病变63例(30.43%),两支血管病变66例(31.88%),3支冠脉血管病变75例(36.23%).结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以左前支冠脉血管病变为主,可能存在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并导致下壁心肌梗死.

    作者:艾民;乔玉花;李凌;董建增;付九红;付凤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23例子宫肌瘤临床研究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妇女,35岁以上发生率高达20%左右,是导致妇科非急症出血的常见原因[1-2].传统治疗是子宫切除术,平滑肌瘤摘除术,肌瘤溶解术,冷冻和激素治疗,但可造成生理和心理创伤.我们自1998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23例子宫肌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洪林;王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双倍剂量奥曲肽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双倍剂量奥曲肽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院住院患者37例,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18例,给予奥曲肽25 μg/h总量600 μg/d,双倍剂量组19例,奥曲肽50 μg/h,总量1200 μg/d.结果:6,12,24,48和72 h止血率双倍剂量组分别为47.4%,63.1%,67.9%,78.9%,89.4%;常规剂量组分别为33.3%,50.0%,55.6%,61.1%,77.8%,各时间止血率双倍剂量组均高于常规剂量.平均止血时间双倍剂量组为(11.9±10.8) h,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8.5±17.6) h(P<0.01).平均输血量:双倍剂量组(282±386)mL,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376±489)mL,有统计学意义(P<0.01).3 d内再出血率:双倍剂量组为4.7%(1/19),较常规治疗组22.2%(4/18)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曲肽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较好的疗效,双倍剂量止血速度快,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减少了输血量,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凌峰;朱炳良;张卫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面积脑梗死42例病因、治疗及预后回顾性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卒中,患者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病灶对侧的凝视麻痹,可有头痛和意识障碍[1],并进行性加重,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为了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现将我院2001年2月-2004年2月收治的42例大面积脑梗死分析如下.

    作者:张垚;师桂萍;潘登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108例分析及合理应用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10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占构成比51.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过敏反应.结论:本类药物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关注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其不良反应,以达到以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作者:王丽;朱珊;刘彩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