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爱华;刘晓红;陈书艳;李月华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闭塞性病变(CTO)的成功率.方法:对56例62处闭塞性病变的冠状动脉介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行冠状动脉介入均获成功;36例择期冠状动脉介入中10例为血管闭塞时间<4周,成功率为84.6%,2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心绞痛的慢性闭塞病变成功率为59.2%,冠状动脉闭塞处形状尖头成功率为72.2%,平头成功率为42.9%,闭塞局部有桥连侧支成功率为33.3%,无桥连侧支成功率为75%,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越长介入成功率越低,冠状动脉闭塞处形状尖头成功率高于平头成功率,无桥连侧支成功率高于有桥连侧支的成功率.
作者:何瑞利;程冠昌;洪岩;万琪琳;刘玉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人工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解决因关节疼痛而长期卧床引起的诸多并发症.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从2003年-2004年治疗此类患者1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苏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普伐他汀治疗后的变化.方法: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36例和糖尿病肾病组(B)组44例.B组接受普伐他汀治疗.分别采取所有患者于普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12周和24周的静脉血和24h尿.用ELISA法测定不同时期、用普伐他汀治疗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以黄柳酸比浊法测定24 h尿中总蛋白含量,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组P<0.05,B组P<0.01),B组较A组患者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尿中蛋白含量减少,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逐渐降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普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钱雅新;彭文;王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诊断灰区内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比值,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0~10.0 μg/mL的35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检测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AS,计算F/T比值.结果:T-PSA在4.0~10.0 μg/mL,组间T-PSA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T)PSA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患者F/T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结论:应用F/T比值<0.15为鉴别点,提高了对前列腺癌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尤其T-PSA在4.0~10.0 μg/mL更有意义.
作者:白安平;李启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65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符合日本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符合4项主要表现者12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8例.全部患者均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其中加用丙种球蛋白45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8例;治愈40例,好转24例,转院1例,无1例死亡.随访22例,随访时间1~8年,19例患者<1年恢复正常,3例好转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豫华;崔崇瑜;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Dieulafoy病由Gallad1884年首先报道.1903年Dieulafoy做了系统描述,故文献将本病称为Dieulafoy病,亦称为Dieulafoy血管畸形,胃小动脉出血,黏膜下动脉畸形或孤立性十二指肠黏膜糜烂,其实质是胃壁血管先天畸形,胃供血动脉进入胃黏膜下后,不是逐渐变细形成毛细血管,而是一直保持管径不变;由于胃肠黏膜动脉先天或后天畸形、迂曲、扩张或行走异常,局部扩张动脉压迫黏膜上举,凸出于腔内,使黏膜易受食物刺激和胃液消化损害而发生溃疡,引起动脉破裂出血.
作者:刘锦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有上升趋势.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用气道炎症不足以解释哮喘病的慢性进行性和难以根治性,因此,对于哮喘气道壁重塑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王莉;王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胫骨pilon骨折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治疗各种原因所致pilon骨折28例.根据病情及临床分型分别进行牵引或石膏外固定3例,有限切开加外固定支架8例,行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17例.结果:术后随访2~5年零5个月,平均3.8年.采用Mazur评分标准,优9例,良13例,可4例,差2例.术后合并切口皮肤表浅感染1例,1例术后切口周缘皮瓣坏死,2例继发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pilon骨折并发症多且后果严重,pilon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固定可获得佳临床结果,以预防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作者:赵太行;秦国梁;黄玉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肾衰病人透析这也越来越多,通过对46例行长期维持性透析治疗患者的护理,总结出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熟悉的治疗环境;注意沟通技巧,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确保血管通路,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等护理要点,为病人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打下了基础.
作者:程巧玲;常淑莹;寇灵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分别治疗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心室各项指标,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结果:高血压病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管紧张素Ⅱ(ng/L),Ⅲ型前胶原(μg/L),透明质酸(μg/L),室间隔厚度(mm),左室后壁厚度(mm),左室舒张内径(mm),左室重量(g),左室重量指数(g/m2)均有一定的下降(P<0.05),一氧化氮(mmol/L)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有同样的降压作用,其抑制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机制不同,强度更强,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容易依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士超;韩跃刚;吴淑伦;王光公;王留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小儿阑尾炎误诊原因,寻求降低误诊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首诊误诊的31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术前诊断为其他疾病,手术确诊为阑尾炎27例;术前诊断为阑尾炎,手术证实为其他疾病4例.结论: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腹部体征掌握不准确及过多依赖辅助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界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时局部应用维拉帕米防治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的患者,成功置入鞘管后注入维拉帕米5 mg,记录雏拉帕米注入前、注入后2,5,10,30 min患者心率、血压、局部及全身情况变化.结果:80例患者均未发生桡动脉痉挛,均未发现心力衰竭和传导阻滞加重,均于维拉帕米注入后出现上肢烧灼和胀麻感,但很快消失(<30 s).维拉帕米注入前、后心率及舒张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注入前、后收缩压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注入后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局部应用维拉帕米可以有效防治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并且对心率、传导、舒张压和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子超;梁有增;高传玉;牛振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的一种.我科自2004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7例,疗效满意,使用安全.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沛荣;尉伟;董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结核性腹膜炎近几年发病有增多趋势.本文对我院1991年6月-2001年8月收治的72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代生;刘书芳;刘玉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女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4例,对照组43例,测定其空腹血清瘦素、血糖、胰岛素、血脂、体重指数,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心脏彩色多谱勒测定室间隔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女性高血压组的血清瘦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左室肥厚有关.
作者:李志娟;汪砚雨;董平栓;杨旭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块及次大块型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明确诊断的急性大块及次大块肺动脉栓塞病例,即刻采用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并观察其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2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抢救成功18例,死亡2例,成功率90%,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出血事件.结论: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小.
作者:黄艳青;马晓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当前,国内用于CT增强扫描的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而它们的不良反应一直被人们所注视.特别是大剂量快速注射离子型造影剂如泛影葡胺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陈桂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又名急性多灶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AMIC).Gagg(1968)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现将我院1例(1眼)合并视网膜脱离,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报道如下.
作者:李鑫;李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成形术52例.40例随访1~5年.结果:近期并发症4例,远期2例,效果优良.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手术技巧,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是安全的术式.
作者:马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意识障碍误诊原因.方法:对12例COPD并发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例中低渗性脑病6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1倒,氨茶碱中毒2例,氧氟沙星诱发1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要与肺性脑病相鉴别.
作者:董贤明;金玲;李英杰;朱晓叶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