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术后并发肠穿孔7例的护理

周莎

关键词:肝移植, 肠穿孔, 观察, 护理
摘要:目的: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肠穿孔进行护理总结,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肝移植术后使用激素不良反应的严密观察,及时发现肠穿孔,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结果:通过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7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肠穿孔患者均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其中5例康复出院,其中1例因肺部严重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另1例因严重腹腔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肝移植患者因大剂量激素的作用下,发生肠穿孔时机体早期应激反应性下降,使临床体征和症状多不明显,容易误诊和漏诊,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肠穿孔,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可提高肝移植术后并发肠穿孔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骨科优质护理病房住院患者护理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提高儿童骨科护理人员对住院患儿护理评估的能力,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及护理的内在质量。方法:对儿童骨科住院患者护理评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予以改进。结果:护理人员对住院患儿的评估能力有所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结论:针对住院患儿护理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评估水平。

    作者:王桃;彭巧;韦森;张摇摇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沙滩椅体位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沙滩椅体位”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5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均采用“沙滩椅体位”,术中护士医生密切配合,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使手术达到理想效果。结果:15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通过合理的体位摆放和精心护理,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回访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结论:肩关节镜手术应用沙滩椅体位有利于手术操作,暴露术野、术中活动患肢及方便麻醉术中的观察,患者感觉舒适,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并发症,是肩关节镜手术理想的手术体位。

    作者:杨娟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病重(病危)记录单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病重(病危)是指:患儿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重症监护患者;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作者:田锦霞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疗效及对患者心脏功能和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原发性甲亢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原发性甲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0例,分别行甲状腺全切术和甲状腺次全切术,评价两组手术疗效和心、肝功能指标变化,随访1年,比较复发率;结果:对照组中发生短暂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1例,优于研究组(P<0.05),但研究组未出现复发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心功能组间比较,研究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组间比较,研究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研究组患者无甲亢复发病例;结论:综上所述,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原发性甲亢疗效确切,甲亢复发率低,并可以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和肝功能,安全有效,优于甲状腺次全切术。

    作者:周韦华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64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在输尿管损伤中的应用(附2例报告)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 泌尿系成像(CTU)在输尿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输尿管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结果:2例输尿管损伤患者均可见对比剂经破裂口外溢至输尿管旁。结论:CTU可清楚显示输尿管损伤位置,评价损伤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作者:刘建雄;林雅芳;尚祥;江敏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左氧氟沙星对于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78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氨卡青霉素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痊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效果好、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毛国富;陆建平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在社区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在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辖区内四个社区的49例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分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偏瘫综合干预指导,治疗组此外还给予下肢功能性电刺激步行训练,治疗周期为6周,随访6个月,评定治疗前、后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相比步行能力改善和生理功耗指数改善有显著性差异。相比治疗前,治疗组干预后明显下降(P<0.05)。讨论: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对社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作用明显,适合社区患者家庭使用。

    作者:姜琇峰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品管圈在ICU降低机械通气意外拔管中的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I C U病房中品管圈对降低机械通气意外拔管情况发生的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I C U病房中30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155例和观察组145例,观察组采用品管圈理论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发生机械通气意外拔管17例,发生率为10.96%;观察组采用品管圈理论进行护理,发生意外拔管3例,发生率为2%。两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比试验方式发现在I C U病房中应用品管圈方式进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意拔管情况的发生率,可以保证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性,保证患者在ICU监护期间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锦明;魏铭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型)肢体麻木不仁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或华佗再造丸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痊愈9例(45.0%),基本治愈5例(25.0%),总有效率高达9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对于气虚血瘀型中风麻木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唐言波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目的:使用中医针刺的基础上,再联合应用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从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选取10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使用针刺治疗;而观察组在使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并比较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0.37%)明显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6.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治愈该病的机率较高,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可广泛应用与实践。

    作者:李倩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1例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性肠套叠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1例过敏性紫癜并发急性肠套叠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经上述措施的实施,住院17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苏肖华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中老年临界高血压病人社区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社区护理用于中老年临界高血压病人的作用效果。方法:择取2014.07—2015.07期间本社区收治的230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双盲法进行分组,一组11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一组115例患者接受社区针对性护理作为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压、血脂、体重等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老年临界高血压病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的进一步升高,避免或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小妹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我院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恒速泵注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靶控输注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苏醒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而言,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方式,有助于缩短患者的ICU停留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超琴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1例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新生儿期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其临床特征是皮肤受压或摩擦后即可引起大疱[1]。皮损易发生在受外力影响的部位。该病多发生在关节伸侧,手指、足趾、踝部、腕部、耳朵等易受外力碰撞摩擦处,皮损散后可不留瘢痕而痊愈,或有栗粒疹形成,或产生不能痊愈的肉芽组织。由于本病缺乏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极大地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在临床上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是减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死亡的关键[2]。我科于2015年4月收治1例大疱表皮松解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徐巧珍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98例冠心病心患者,均采取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存在缺血性S T段改变的患者82例占83.67%,无症状患者与有症状患者的发生率、ST段下移幅度、阵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症状患者心肌缺血均多发于05:00-11:00时间段。结论:通过DCG能显著提高临床检出率,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薛寒冰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妊娠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价值。方法:2013年3月—2015年3月,选择116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干预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围生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中将护理工作进行量化处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降低并发症率,保证良性妊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吕晓云;吕静静;亓玉凤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骨科护士预防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知信行调查

    目的:调查建立血栓小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培训前后骨科护士对于预防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骨科护士预防术后患者D V T知信行问卷,调查我院的40名骨科护士在建立血栓小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培训前后的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建立血栓小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培训前骨科护士预防术后患者DVT知识得分、信念得分、行为得分均较低;不同职称、不同能级状态的骨科护士预防术后患者DVT知、信、行的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护士在建立血栓小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培训前后在预防术后患者DVT的知信行方面有较大改变。

    作者:王幸生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压疮的预防与护理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导致组织发生血流障碍,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后引起的皮肤缺损,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压疮的发生将被视为未提供符合标准护理和行为的证据,有可能引发护患纠纷,因此预防发生成为压疮护理工作的重点。

    作者:韩英;郭玉婷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探讨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融合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40例行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31min~159min,每个节段平均为(44.56±10.34) min;术中出血量为51ml~601ml,每个节段平均为(150.24±54.56)ml。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0.45±3.23)分,术后为(14.13±2.54)分,手术前后J O A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40例患者中,术后采取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手术部位彻底减压。结论: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效果明显,损伤小,并发症少,可改善患者脊髓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魏文明;乔俊东;李长春;罗亚辉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肿块女性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肿块,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进行对比,评估其诊断效果。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情况:良性组中40例被诊断为良性肿瘤,7例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恶性组中超声诊断为恶性30例,3例被误诊为良性。本组病例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90.91%(30/33)、特异度为85.11%(40/47)、准确率为87.5%(70/80)。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图像清晰,无损伤,无痛苦,无副作用,且诊断结果客观可靠,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薛广 刊期: 2015年第30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