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拔伸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35例临床分析

陈文学;齐越峰

关键词:骶髂关节损伤, 拔伸复位, 手法
摘要:目的:分析拔伸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5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18岁~71岁,平均41.5岁;病程长2.5年,短1d;单侧30例,双侧5例;有明确腰部扭伤者29例,因感受寒涅后加重者5例,无明显诱因者1例.均采用拔伸复位手法治疗,每周2次,疗程1~6次,平均3次.按照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骶髂关节损伤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个月.按疗效评价标准,痊愈27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活愈率为73%,未见手法治疗不良反应.结论:拔伸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收敛疗肺胀

    从中医角度分析肺胀发生的病因病机,总结其有效治疗方法,并探讨益气酸收敛肺之皱肺丸的作用机制及疗效.

    作者:丛振日;王隆;徐金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乐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乐胃饮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作用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用2%水扬酸钠灌胃、自由饮用MNNG溶液结合饥饱失常等综合因素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萎缩,排列紊乱,上皮破溃并出现糜烂,乐胃饮各剂量组胃黏膜细胞萎缩程度较轻,细胞表面粗糙,可见黏液分泌,仅少量细胞破溃.结论:乐胃饮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治疗作用,能保护黏膜上皮细胞,促进组织修复.

    作者:朱飞叶;吴晋兰;徐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海藻配伍甘草古代方药运用与评述

    海藻反甘草,这一理论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提出,历来一直被视为用药配伍禁忌,但纵观古代医籍,持不同意见者亦不乏其人.本文回顾与整理了古代文献中海藻与甘草的配伍运用,并加以评述.

    作者:王旭;周学平;徐奚如;叶丽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通心络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时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疗效.方法:将96例CC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通心络胶囊,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后TCD探测的脑平均脑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通心络组和对照组比较脑血流量均显著增加(P<0.05),通心络组治疗前后自身脑血流量比较,脑血流量均显著增加(P <0.05,P<0.01).通心络组和对照组在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比较,通心络组显效率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提高脑血流量,增加脑部供血,显著改善GCCI症状.

    作者:朱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葛根素对高糖诱导的乳大鼠心肌细胞细胞因子及钙离子的影响

    目的:利用体外培养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探讨葛根素( Puerarin,Pue)对高糖(highglucose,HG)诱导的心肌细胞因子和钙离子的影响.方法: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除对照组外分别给予HG (25 mmol/L)、HG(25 mmoL/L)+ Pue( 10 -3mol/L)、HG(25 mmol/L)+ Pue(2 x10-3mol/L),检测培养心肌细胞存活率、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及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G会使培养心肌细胞存活率和NO浓度下降,ET水平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P<0.01);Pue可以抑制由于HG诱导所出现的上述情况,且2 x10 -3mol/L Pue组的效果更好.结论:Pue能抑制HG引起的心肌细胞因子浓度改变和钙超载,此效应可能是葛根素减少高糖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发生的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张玲;许薇;孙媛;高俊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经络“调虚实”作用机制与损伤微环境

    人体器官上皮细胞是其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决定者,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则可能先受到影响,表现为活化、增生、结构改变,转分化以及器官功能结构的萎缩和间质的纤维化等,借助上皮细胞与间质成纤维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连接结构及其对上皮细胞功能活动的调控作用,人体中的腧穴-经络结构得以与内脏器官建立起特定相关的关系(络属关系),而其损伤微环境的形成及演变则可能在经络反映,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介导作用,为经络“调虚实”的作用提供了组织结构方面的依据.而上皮细胞受致病因素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炎症分子信号网络及其上皮-间质转化作用等,则为经络“调虚实”的作用提供了现代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军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瞿麦果实提取物对小鼠抗早孕的实验研究

    在抗早孕实验中可以看出,瞿主果实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瞿麦果实8.5、17、34g/kg组均可使早孕期小鼠流产率增加,剂量越大,作用越强,瞿麦果实8.5g/kg组有显著差异(P<0.05),瞿麦果实17、34g/kg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可使早孕期小鼠胎仔数减少,活胎数减少,死胎率增加,部分胚胎出现坏死、吸收,胚胎体积明显变小,妊娠子宫重量明显减轻,卵巢重量减轻.并可使早孕期小鼠血清孕酮水平下降,且剂量越大,作用越强,各剂量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作者:李兴广;王佳彦;刘亚;林燕;曾淑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热带地区湿热质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之浅析

    湿热体质是妇女的常见体质类型,热带地区湿热体质与妇科疑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关系密切,针对热带地区本病高危人群的体质特点及时进行全面调整可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探讨预防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之重要意义.

    作者:岳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宋金元伤寒学发表攻里治法形成、扩大与消解的历史考察

    考察发表攻里活法形成、发展的历史,认为该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形成于北宋伤寒学,与在表腠理郁遏、化热入里成实的病机相对应,是表里诊治体系中“无条件”成立的治法;金代由刘完素、张从正等医家扩大应用到杂病,同时引发关于疾病虚实、攻补的学术争议,终到元·王履提出伤寒传经、直中等学说,其争议得到协调解决,发表攻里也不再是“无条件”成立的治法.

    作者:李成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电热砭石作用于大椎区域对脑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使用多向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仪,对1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电热砭石(9cm×10cm)作用于大椎穴后对脑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方法:观察了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血流速度.结果:电热砭石对大脑中动脉影响不大,而对离大椎较近的基底动脉具有显著的影响(P<0.01).结论:说明电热砭石对改善局部动脉血流、加强脑组织的供血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作者:黄涛;Gerhard Litscher;王璐;张维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从脾胃为枢看理中汤的临床运用

    从脾胃为枢的理论出发,重温经典,认为理中汤之制本燮理中焦之意.总结目前理中汤在临床运用的文献资料,指出理中汤通过温复中阳、燮理中焦、复其升降,从而达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和营卫运行的作用,以期推广理中汤的临床运用.

    作者:祁琪;朱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呼吸系统疾患及相关问题对肾脏的影响

    重点探讨肺、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呼吸系统病理情况以及治疗手段对肾脏的影响,扎根基础、着眼临床,对这两大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做一方面的归纳,希望对临床相关问题提供一定指导和参考.

    作者:李大治;阮诗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菩人丹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大鼠FFAs及血脂4项的影响

    目的:探讨菩人丹(PRD)超微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灌胃脂防乳结合尾静脉快速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动物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菩人丹低、中、高剂量组,马来酸罗格列酮组以及模型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4周,4周末杀检动物,检测血清FFAs、TC、TG、LDL-c、HDL-c含量.结果:模型大鼠血清FFAs、TC、TG、LDL-c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HDL-c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RD低剂量组及马来酸罗格列酮组均能显著降低T2DM模型大鼠TG、TG、LDL-c含量(P<0.05),PRD中、高剂量均能极显著降低大鼠TC、TG、LDL-c含量(P<0.01);PRD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T2DM模型大鼠血清FFAs(P<0.05),PRD中剂量组及马来酸罗格列酮组均能极显著降低T2DM模型大鼠血清FFAs(P<0.0 1).结论:PRD具有改善T2DM大血管损伤大鼠异常的脂质代谢作用.

    作者:王朝晖;庞宗然;刘祖涵;苏晓慧;鲁碧楠;白永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微透析法研究针刺后中缝背核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目的:研究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后大鼠中缝背核(DRN)的5-羟色胺(5-Hr)、去甲肾上腺素素(NE)、多巴胺(DA)及高香草酸(HVA)含量变化,探讨微透析技术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SD雄性大鼠21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神门”组、针刺“命门”组,采用立体定位法将微透析探针置入大鼠中缝背核,运用微透析法收集大鼠针刺前40min、针刺后20、40、60、80、100、120 min DRN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D)检测其5-HT、NE、DA及HV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大鼠“神门”穴和“命门”后2h各时相点中缝背核5-HT、NE、HV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中针刺“神门”穴NE水平在120min时相点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针刺前的基础值相比,针刺大鼠“神门”和”命门”穴20min后中缝背核5-HT、NE及HVA的水平显著下降(P<0.01),在其后的2h维持在低水平.针刺“神门”和“命门”穴作用相比除针刺“神门”后40min时相点处NE含量较低(P<0.05)外,其余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在DRN未检出DA.结论:针刺“神门”和“命门”穴能降低中缝背核组织中5-HT、NE及HVA含量.

    作者:王慧;王旭;唐卉凌;白丽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丁樱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经验

    介绍丁樱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经验,依据本病病机演变的序贯规律,提出本病的序贯疗法;根据本病病在络脉的病位,善用藤类药物以通经活络;注重调理脾胃,时时顾护胃气;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血贯穿本病全过程,强调活血化瘀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

    作者:都修波;闫永彬;丁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症状体征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

    目的: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症状体征特点和中医证型规律,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整理122例病例并总结上述规律.结果:主要临床症状为白带异常(57.38%)、性交出血(21.32%)、异常流血及腰痛(各19.67%)等,无症状者占18.85%.主要异常体征为柱状上皮异位.中医证候以脾系证候为主,证型以湿热下注为多(占40.40%).结论: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早期多数无症状和异常体征,病情进展主要出现白带异常、性交出血、阴道异常流血、柱状上皮异位等,中医证型以湿热下注为主.

    作者:马秀丽;薛晓鸥;徐垲;李施;刘洁;谢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费开扬临床常用“对药”经验续述

    我在2010年贵刊第二期发表家父“费开扬临床常用“对药”经验述要”一文后,引起各地青年中医读者的极大关注,认为很有临床实用价值.现征得家父同意,再撷选一二记述如下,供青年同道参考.1 款冬花配紫菀,天冬配百部此为费老治疗新久咳嗽时常用的对药.款冬花、紫菀均辛、苦,性温,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即使痰中带血,仍可应用,两药合用,起协同增效作用,功效显著.天冬甘、苦,性寒,养阴清肺润燥,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下气止咳,合用后功效优佳.

    作者:费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素问·三部九候论》模式推理方法探讨

    脉诊体系的形成及其临床运用,都贯穿着模式推理的要素,《素问·三部九候论》可谓脉诊经验与模式推理相结合的典范,其中即运用了三才模式、阴阳模式与五行模式等三种模式推理的方法.模式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同于从实际经验归纳上升的理论,对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有正确的认识.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灵龟八法”针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80例临床观察

    目的:“灵龟八法”针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灵龟八法针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同日进行,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扶他林片剂配合颈椎牵引治疗,连续治疗22d为1个疗程,随访3周.观察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第1、2、3周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颈痛头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灵电八法”针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肯定.

    作者:郑斌;陈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手足口病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科萨奇A16型(CVA16)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臀、口腔等部位丘疹、疱疹和发热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症状,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脑干脑炎、神经性肺水肿,危及生命[1].由于其传染性较强,传播快,对婴幼儿危害较大,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此笔者参阅古典文献,总结20余年来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概况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认识该病.

    作者:洪可;李慧涓;聂广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