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品化评分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中的应用

刘红顺;王现青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 阿托品化评分, 阿托品中毒
摘要: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的危急重症,阿托品是治疗有机磷中毒的重要解毒药物,但在阿托品应用过程中,如何尽快达到阿托品化,而又避免阿托品中毒是临床工作的难点,现将阿托品化评分指导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继发性高血压15例误诊分析

    继发性高血压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1%~5%[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患病率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对继发性高血压认识不足,且只满足于高血压病的诊断,不再进一步探讨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使许多继发性高血压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甚至按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多年.现将1993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误诊病人15例进行分析.

    作者:吴伊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胆囊穿孔18例临床分析

    老年胆囊穿孔为普外科急重症,容易误诊,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将很快危及患者生命,故应重视老年性胆囊穿孔的诊断、治疗,本组报告18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绍江;姜建华;席连峰;薛涣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金双岐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在我国,病毒性腹泻占40%,其中主要是轮状病毒[1].赵锦铭等[2]自1985年10月~1992年12月对全国17个省市腹泻患儿进行病毒病原研究,表明秋冬季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阳性率达50%和44.3%;轮状病毒肠炎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价金双岐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

    作者:李云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基层医院对肺栓塞的认识

    肺栓塞(PE)是由于肺动脉或其某一分支被血栓堵塞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过去对该病识别不够,检出率极低,反过来又加重了PE是少见病的概念.实际PE绝非少见病,近年来PE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病死率位于死因的第3位.未经治疗的PE病死率为25%~30%,而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2%~8%[1].由此可见,早期正确诊断PE非常关键,然而许多基层医院缺乏必要的检查设备和技术,加上各级大夫对PE认识肤浅,漏诊率极高.结合我院近三年及作者在外院进修期间诊治的12例PE患者资料,现将基层医院对PE的诊治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徐买生;韩俊峰;徐鹏;宋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缬沙坦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观察

    我院应用缬沙坦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A)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铁珍;周兰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骨折并发静脉血栓形成24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5年1月~2002年7月共收治骨折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病人2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光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慢性心房纤颤并发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现将本院2000~2002年收治的60岁以上慢性心房纤颤(房颤)并发脑梗死36例予以分析讨论、报道如下.

    作者:张珍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2例报告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主要因素.其中供体的选择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成功进行了2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张祥生;李启忠;姬彤宇;范小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肌损伤标记物与急性心肌梗死

    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为必须至少具备以下三条标准中的二条[1]: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多次心电图记录有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这三项条件有相当大的变异,心电图上的ST段抬高和Q波出现是两个高度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变化,然而仅有约50%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就诊时有这些心电图的改变[2],约1/4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缺乏典型的胸痛,只有恰巧在贴近梗死发生时记录心电图,或者在以后的检查中发现长期存在的病理性Q波才可能发觉[3].因胸痛怀疑心肌梗死去急诊在后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有50%是在初的心电图检查中得不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4],因此对大部分病人而言,临床医师必须通过定时测定心脏标记物来肯定或否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现将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肌标记物综述如下.

    作者:曹国良;乔永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运动试验对长龙通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评价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不稳定心肌缺血综合征,也是心脏事件发生的前驱信号,约5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由不稳定型心绞痛发展而来[1].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们自1998~2000年使用长龙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进行了治疗前后平板运动试验的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梅朵;庞学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对心功能及病死率的影响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使其病死率降低,心功能得以保护,临床预后大为改善,这均与相关血管及早再通有关.本文将1995~2002年间的82例静脉溶栓病例的临床情况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应用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对47例(52个髋关节)行置换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切口一期愈合,50个髋关节获得5~72个月随访,无1例出现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8.5分增至术后的平均88.5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4%.结论: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的临床初期稳定性及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张绍安;张云飞;李奎;谢瑞卿;徐向峰;李景华;王鲜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目前仍面临两大难题: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发生率分别达20%~30%及23%[1].治疗方法很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可综合为三大类: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各种截骨术.如何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达到佳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我院1993年4月~2002年8月手术治疗的107例股骨颈骨折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吕建国;黄玉福;郑卫兵;王启增;连贺;崔力浩;赵太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盐酸甲氧吡啶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至今仍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笔者观察了24例DPN患者,在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基础上辅以盐酸甲氧吡啶苯治疗后,其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近期改善情况,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芬;窦俊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氦氖激光加远红外线治疗带状疱疹48例分析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皮肤和神经损伤后,沿受损神经皮肤表面出现疱疹和神经性疼痛.当疱疹出现后诊断较易,但此病毒对皮肤、神经损害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较重,甚至使一些患者不能忍受.所以,尽早消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皮肤神经的损伤,使损伤的皮肤、神经尽早恢复正常,避免后遗神经性疼痛,是我们医务人员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根据远红外线和氦氖激光的治疗原理,我们将这两种方法用于带状疱疹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作用,无1例遗留神经性疼痛,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电视胸腔镜肺大疱缝扎切除术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3~74岁,左侧肺大疱12例,右侧病变7例,双侧肺大疱2例,其中双侧肺大疱同期手术1例,分次手术1例,9例为首次发病,气胸反复发作8例,4例为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漏气超过1周,其中1例漏气3周由院外转入.

    作者:杨玉伦;薛宝军;景荫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药治疗偏头痛52例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临床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25~58岁的青壮年.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我院采用中药治疗偏头痛5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桂梅;于志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常见脊柱手术体位摆放的护理体会

    合理的手术体位不仅便于操作,而且病人舒适,更能有效地避免因体位不当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脊柱手术的发展,尖端,新颖的术式不断出现,各种脊柱手术囊括了多种手术体位摆放,因而对手术室护士合理摆放体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刘刚荣;李胜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1例误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迄今仍是儿童糖尿病急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常易造成误诊.我院自1997年1月~2001年8月,共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17例,其中11例被误诊,误诊率为64.7%.现探讨其误诊原因及防范对策.

    作者:李春枝;宋爱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耳声发射技术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两种耳声发射技术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8 944例新生儿首先接受了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检查;未通过者于出生42d左右接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再次检查;出生4个月左右对再次检查未通过者进行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结果:(1)8 944例新生儿中1184例未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查,正常和高危儿组通过率分别为85.12%、53.55%.(2)初筛未通过的1 184例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复查,正常和高危儿组通过率分别为96.10%、75.51%.(3)出生4个月左右对复查未通过的105例作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共9例确诊为先天性耳聋,新生儿脑损伤总发病率为1.006%.结论:耳声发射技术对早期发现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听力障碍有重要意义,为先天性聋儿的早期干预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萍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