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8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发病时间特征及意义探讨

马朝晖;李贵福;黄胜平;张迎光;罗望池;尤劲松;朱吉祥;黄燕;李铁林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中医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时间特点以指导防治.方法:采集患者具体发病日期及其对应节气以及患者在24h内发病时间点及对应12时辰.结果:24节气秋分20例(7%),寒露19例(6.6%),立冬16例(5.6%),大雪15例(5.2%),大寒13例(4.5%),从立秋至大寒之间与立春至处署比较,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十二天干:巳时33例(14.2%),申时29例(12.4%),辰时26例(11.2%),酉时24例(10.3%)低为寅时5例(2.1%),与12经脉子午流注图对应发现发病率高的两个时辰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结论:风、寒、燥邪可以导致aSAH发病率的显著增加,可考虑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aSAH.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经特定穴之神经解剖生理学基础

    目的:探索十二经特定穴之现代神经解剖、生理学机理.方法:基于传统中医针灸学腧穴理论和现代医学神经解剖、生理知识,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与结论:传统中医针灸学关于十二经特定穴的理论是古代医学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它具有坚实的现代医学神经科学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作者:刘智斌;牛文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经》与后世对阴阳盛衰而为内外寒热证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日:“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其论与后世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古今含义不尽相同,现从概念、病机及治法上做一区别认识.

    作者:郭文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国古代文献中治疗狂症方药的统计分析

    为探讨中医古代文献中治疗狂症的方药配伍规律,推论与之相关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笔者结合文献分析,将狂症分为宋前、金元明、清3个历史时期,对其治疗癫症的方药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所选文献本文所查阅的文献上至《内经》,下至清末民国初年,文献包括综合性医著、方书、本草、医案、医论、医话、经验医籍等,总计参考古代相关著作252部.

    作者:徐天朝;苏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论和法在失眠证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属中医学“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其中以营卫不和证者居多,西医多采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镇定安眠类药物给予治疗,具有费用大、时间长、不良反应多等缺点.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综合调和阴阳营卫气血,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朱红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清热化瘀方的干预

    目的:研究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效果及清热化瘀方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NSCs,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后经侧脑室移植未分化的NSCs入脑缺血大鼠脑内,对移植后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 NSS),用免疫组化(荧光)方法观察移植后NSCs的存活、迁徙、分化状况.结果:大鼠脑缺血损伤可以诱导少量nestin的表达,且在缺血再灌注7d时表达呈高峰(P<0.05);经BrdU标记的NSCs侧脑室移植后2d即可见BrdU蛋白阳性细胞,并可见其从室旁区向缺血区移行,其表达于移植后14d达高峰(P<0.05);免疫荧光显示,NSCs移植后7d可见BrdU/NF200双阳性细胞出现在缺血周围处,其表达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移植加中药组可显著增加缺血后第14、28天时缺血半暗带区nestin、BrdU和BrdU/NF200阳性蛋白表达(P<0.01,P<0.05),并改善缺血后第7、14、28天的NSS(P <0.05).结论:联合应用清热化瘀方可促进NSCs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跃强;唐农;雷龙鸣;祝美珍;毕方方;胡玉英;陈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运用清热利湿法治疗肾病蛋白尿的体会

    湿热证与肾脏病密切相关,这在肾病学界已经成为共识.中医工作者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湿热与肾脏病的关系,如时振声认为湿热是肾病产生的病理因素之一,拟滋肾清热利湿汤、滋肾化瘀清利汤等治疗肾病蛋白尿、血尿、尿路感染等[1].另有作者探讨了IgA肾病湿热证与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2].

    作者:于大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40例

    目的:观察中药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的疗效.方法:将80例药流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服用中药逐瘀荡胞饮,对照组40例服用益母草膏,2组均以5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28例治愈,显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0%,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疗效满意.

    作者:陈冬梅;朱文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28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发病时间特征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时间特点以指导防治.方法:采集患者具体发病日期及其对应节气以及患者在24h内发病时间点及对应12时辰.结果:24节气秋分20例(7%),寒露19例(6.6%),立冬16例(5.6%),大雪15例(5.2%),大寒13例(4.5%),从立秋至大寒之间与立春至处署比较,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十二天干:巳时33例(14.2%),申时29例(12.4%),辰时26例(11.2%),酉时24例(10.3%)低为寅时5例(2.1%),与12经脉子午流注图对应发现发病率高的两个时辰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结论:风、寒、燥邪可以导致aSAH发病率的显著增加,可考虑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aSAH.

    作者:马朝晖;李贵福;黄胜平;张迎光;罗望池;尤劲松;朱吉祥;黄燕;李铁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妇科病中弦脉所主病机与用药特点研究

    探讨妇科相关病证中弦脉形成的病理机制以及常见病证用药特点.提出妇科病中,弦脉常见的病证主要与肝脏病证有关,常用疏肝气药、清肝热药、补肝血药和风药等,临床用药应理气而不可伤阴,清热而不可伤阳,补脾以养肝血,调肝注重补肾.

    作者:李囿松;高晋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245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初探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AIDS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证候类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被调查者按照统一标准填写《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主要症状和证候特点.结果:通过对54个主观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8个公因子并结合碎石图,得到4个主公因子分别为气虚因子、湿热因子、气逆因子和气滞因子.结论:河南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脾气虚弱证为主,兼有湿热蕴结证和气滞证,其病位以脾为主,涉及肾、肝、胃、心、肺等多个脏腑.

    作者:刘婷婷;田峰;古求知;王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跟师刘继祖学习经方偶得

    吾师刘继祖谙熟四大经典,尤对《伤寒》钟爱至深,信手捻来,诵之朗朗,如行云流水.用之更是挥洒自如,常起沉涸于桴鼓间.名医希恕曾云:“学习《伤寒》,如同一生爬喜马拉雅山一样,爬一段就会有新的体会,始终认为未爬到顶峰.”可见《伤寒》之意味深长.吾师多次教导,读《伤寒》,尊诵如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习经典可以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跟师偶得,虽不能尽表师之医理,余以小得以资自我激励.

    作者:安乐君;刘佰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从伏邪理论探讨脾胃病复发之病机特点

    本文讨论了伏邪致病的本质,并通过伏邪理论探讨脾胃病复发的特点.脾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邪毒为标;脾虚是导致伏邪的前提和基础,真正的伏邪则是湿热、痰浊、瘀血、邪毒等内停于脾胃.

    作者:王颖怡;林燕;李兴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药对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风险研究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药对ACS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联合注射用丹参(冻干)0.4g;对照组联合桂哌齐特160mg,静脉点滴,7d.结果:①治疗组大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大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明显降低;②不良事件治疗组7例,对照组5例;其中出血事件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结论:本研究提示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西药对ACS患者未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李昊娲;农一兵;林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补益营卫对衰老小鼠皮肤组织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补益营卫对衰老皮肤胶原的影响,探讨补益营卫延缓皮肤衰老的深层次机制.方法:利用D-半乳糖120mg/( kg·d)皮下注射制造小鼠皮肤衰老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衰老皮肤中的表达.结果:造模后bFG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益营卫后,高剂量组bFGF水平显著增加,与正常组、模型组、VE组、低剂量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P<0.001,P<0.05,P<0.05),中、低剂量组、VE组均使下降的bFGF基本回升至正常水平.结论:补益营卫能够延缓皮肤衰老.

    作者:周小平;马艳红;傅延龄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左金丸及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大鼠脑及胃肠组织c-f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比较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的作用差异.方法:选用SD大鼠将厚朴、枳实、大黄以3:3:2比例制成1g/ml水煎剂,隔日灌胃1次,剂量为10g/kg体重,同时隔日喂饲造成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进行肛门直肠内压力测定,比较组间差异并重点考察了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脑及胃肠组织c-fos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反左金丸能明显改善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动物的状态,降低直肠内压力变化值,且能显著降低胃寒证模型动物脑及胃肠组织中c-fos的阳性表达,而左金丸的作用不明;吴茱萸能表现出与反左金丸相似的药理作用,而单味黄连的作用不明显.结论:左金丸及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的作用差异与方剂药物组成的寒热属性有关.

    作者:冯淑怡;崔海峰;杨威;周艳华;黄颖;孙明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委中穴现代疾病谱

    目的:探讨委中穴的现代疾病谱.方法:在中国知网医药卫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2次检索记录委中文献量,对比分析得出委中的一级疾病、二级疾病和少用疾病.结果:近70年来,有14358篇文献涉及到委中,有582种疾病、症、证与委中有关,文献使用频次在1%以上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12种,文献使用频次在0.5%至1%的有骨折、发热等14种.结论:推荐委中穴的一级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

    作者:卜彦青;杜广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研制中的关键问题

    基于目前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成果,提出在其研制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关键问题:确定目的是构建中医证候量表的前提;中医概念操作化及理论框架是构筑中医证候量表的核心;对条目池内涵准确描述和分级量化是建立证候量表的基础;中医四诊指标对证候诊断的权重、证候诊断是技术难点;明确中医量表与西医量表的区别.实现病证的量化诊断,探讨证候组合规律,促进证候规范化,是引入量表所尝试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家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医家传记研究的若干思考

    医家传记是以医学人物为主线的医学史书,是医学史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重要的人文和史鉴价值.指出医家传记的史学属性和一般分类.提出在对传统医家传记的回顾和剖析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内史与外史相结合,将医家回归到历史情景之中,借鉴人类学方法,写出有时代特色的医家传记——具有新视角、新方法、资料新、体例有继承有发展、观点新、结论新、成果形式多样等特点.

    作者:朱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浅谈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之法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严重疾患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寻求到治病之法,已成为现代医家当务之急.现就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及其治疗方面做一简要论述,以期交流.

    作者:王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加昧柴胡疏肝汤治疗气滞证胃脘痛106例

    目的:观察自拟方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6例气滞症胃脘痛患者给予加味柴胡疏肝汤口服2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64倒(60.38%),显效15例(14.15%),有效12例(11.32%),无效15例(14.15%),总显效率为74.53%,总有效率为85.8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显效率76.47%,总有效率82.35%;消化性溃疡显效率73.91%,总有效率86.96%;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显效率73.08%,总有效率88.46%.中医证候疗效:临床治愈63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显效率为73.58%,总有效率86.79%.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汤对气滞证胃脘痛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温艳东;赵全利;孙凯群;张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