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开灵注射液对家兔实验性发热的作用研究

蒋玉凤;黄启福;严京;贾旭;李伯光

关键词:致热原, 发热, 腺苷环-磷酸, 清开灵注射液
摘要: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简称QKL)对家兔实验性发热的解热作用。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性和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观察QKL对两种发热模型的解热效应,以及对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QKL对家兔正常体温的影响不大(P>0.05),对内毒素性和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均有显著性的解热效应(P<0.01),同时明显抑制脑脊液cAMP含量的升高(P<0.05)。两种发热模型的体温变化与其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变化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内毒素性发热:r=0.9739,P<0.05;内生致热原性发热;r=0.98 42,P<0.05)。结论:QKL的解热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有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痰病证治的源流及现状

    中医痰病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深化于明清,在近现代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观历代有关老年痰病证治的学说和临床经验,其理论基础虽渊源于《内经》以来的中医学理论,但真正对于痰浊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与论述,则始于宋元时代一些医家的著述之中。此后历经明、清两代,乃至近现代,在老年痰病证治方面,不少医家和学者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临证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隐含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中,缺乏有关痰浊与衰老关系的明确论述。本文在此仅就古今有关老年痰病证治学说、经验的专门论述,分析其源流与现状如下。 1 老年痰病证治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对人之生、长、壮、老、已的正常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病理变化、衰老及死亡的原因,以及影响寿命的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论述。虽然书中尚未明确论及痰浊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但书中已指出“气化”在生命活动中,特别是在生、长、壮、老、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引起衰老的后天原因,对后世论痰、治痰颇多启迪。

    作者:李海玉;潘桂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功效探析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虽源于《金匮要略》的虚劳病篇,但不能将该方列入补益剂范畴。它是针对“虚劳失精”的“失精”而设的主治方。其功效主要在于对阴阳的调整协调。

    作者:蒋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治风先治血”与“治风先治气”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后世医家所遵循的治疗法则。本文通过对风病的剖析,揭示了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失调,而气血失调又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气行血则行”,调理气血应以治气为先。

    作者:苗后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独辟蹊径探“命门”

    目的:探究命门的实质。方法:从古元气学说与中医元气学说对比入手。结果:发现中医元气学说存在着“三代不分”的错误。结论:命门实际指人体内天地阴阳这两极。

    作者:杜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论《素问.宝命全形论》“治神”的概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治神”,是专门论述思维方式的特定概念。“治神”可以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及品格的陶冶可以逐步提高。“治神”与形象思维关系密切,其特点不是在“想”,而是在“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在用心看。研究它对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津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作者:庞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多发性肌炎、皮肤炎从脾湿论治

    概述多发性肌炎(PM)、皮肤炎(DM)。从中医角度定位论治PM/D M。PM/DM证属中医之痹痿,早期为痹,后期为痿。脏腑辨证以脾为主,病因辨证以湿为主。

    作者:蒋福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从卫气运行谈“胃不和”与不寐

    从《内经》关于卫气的睡眠理论谈“胃不和”引起不寐证的机理,认为脾胃功能失常,引起营卫化生不足或枢机不利而卫气运行失常是不寐证发生的原因所在,所以谓脾胃而恢复卫气的正常运行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思路。

    作者:李雁;阎晓天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肾阳虚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自从1959年上海医科大学脏象研究组从肾阳虚入手,开始了肾虚、肾本质的研究以来,人们对肾阳虚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功能到形态,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应用了多种现代的研究手段或技术,包括同位素、光镜、电镜、生物化学、免疫、药理、激光等技术。各方面的研究表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中医的肾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肾,远远超出了西医肾脏的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多系统和器官功能的综合表现。 1 肾阳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用动物模型进行证的中医药研究,可以弥补中医单靠临床研究的不足,从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阐述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原理,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因此建立相应的中医证的动物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吕佩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国传统的药物疗法与西方的药物疗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的武器,两种医学的药物疗法各有特点。本文从理论体系、临床思路、治疗模式、药物特点及用药方法5个方面探讨两种药物疗法的不同,阐明两种疗法各有优势,应相互结合。

    作者:张立山;武维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李东垣论治心下痞之学术思想

    归纳整理了李东垣论治心下痞的学术思想、宝贵经验和特色方药,分析了心下痞的病名意义、病证归属、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

    作者:何永明;高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高血压病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目的:探讨有关高血压病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比较临床高血压病证型与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探讨中医证动物模型在实际研究和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结果:研究人与动物沟通的信息,动物模型才能对中医临床研究发挥实际应用价值;中医应将高血压作为独立疾病认识,加强针对性。结论:中医高血压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既要立足于中医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又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其研究方向应是“病证结合”模式。

    作者:孔炳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内经》发病观及特点探要

    联系有关原文全面论述了《内经》发病观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邪气入侵与发病,正气强弱与发病,机能过用与发病,体质差异与发病,机体状态与发病。并强调指出,《内经》发病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特点,即整体综合的病因观和内外相应的发病观。

    作者:罗家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论阳盛体质的形成原因及养生措施

    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研究,并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盛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养生措施进行论述,认为遗传、母妊时的调养状况等先天因素是形成阳盛质的基础,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精神情志、药物影响等后天因素是阳盛质形成的重要条件。阳盛质个体养生主要是为了改善体质,使机体不向疾病方向发展,为此要做好精神调摄、饮食调节,亦可适当服用某些药物。

    作者:朱世杰;山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原发性青光眼的称谓及辨治

    以文献学方法指出原发性青光眼之病名,综论了现代辨证分型论治。

    作者:李晓禄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论情志致病中的意志因素

    人的意志特征,决定着来自内外各方面的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所以意志对七情的发生具有调控作用。七情发生后是否致病,则首先取决于机体耐受力的大小,而机体的耐受力又与人的意志力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意志又能对七情致病起到制约作用。所以,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对于提高心理免疫力和预防疾病具有意要意义。

    作者:董少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小鼠骨髓CD34+细胞的变化

    目的:研究环磷酰胺(CTX)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CTX大小两个剂量分别对两组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制作小鼠血虚证模型。在不同时相点,双荧光标记测定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骨髓细胞固定后PI染色测定细胞周期。结果:①注射CTX后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下降后迅速上升,然后又下降。②注射CTX后骨髓细胞增殖受抑,然后动员骨髓细胞增殖,但药后10d细胞增殖又受抑。与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比例的变化规律有一致性。结论: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耗竭,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损伤,这可能是CTX诱发小鼠血虚证的机理之一。

    作者:马增春;高月;刘永学;谭洪玲;张立;陈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纳米中药——中药现代化的新思路之一

    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现状及运用纳米技术研究院中药的新思路,阐明了纳米中药的特点,展望了纳米中药的发展前景。

    作者:刘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论肾虚的阶段性、局部性和层次性

    肾虚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概括而言不外肾虚病变的阶段性、局部性和层次性等几个方面。 1 阶段性 中医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了人体在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阶段,肾脏的活力及功能主要与肾中精气的变化紧密联系。而发生于一生不同阶段的肾虚病证,其临床见症有其相对特殊和常见的表现类型及倾向。 婴幼儿时期:肾虚主要病机为先天性的肾精不足,可表现为囱门不闭,生长迟缓等五迟五软之证,以及解颅、遗尿、无天愚型、智商低下等病证。 青少年时期:肾虚主要表现为发育延缓,记忆学习能力低下,第二性征不全,女性月经不来等证。 青壮年时期:肾虚主要出现性功能低下,不育,阳痿早泄,腰膝酸软,遗精滑脱,须发早白;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少、闭经、崩漏、经行泄泻等月经病以及不孕、胎漏、胎动不安、白带量多等等。 中老年时期:肾虚主要倾向于性功能低下,阳痿早泄,头晕耳鸣,健忘,痴呆,腰酸背痛,肢体酸软,疲倦乏力,发脱齿落,夜尿频多,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症。

    作者:吴水生;陈杨荣;李海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关于炙甘草汤中清酒问题的探讨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病症的有效方剂。但该方煎药方法为“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基本上为水酒各半,其用清酒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清酒究为何物,一直是学习本方和临床使用本方的一个障碍。作者以为,清酒不是今日之烈性白酒,也不是常做药用的黄酒,而应是糯米所酿之糯米酒。

    作者:张尊如;王永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